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文化·旅游 > 读《狼爸箴言》的几点收获

读《狼爸箴言》的几点收获

来源:每日新闻网 | 时间:2023-09-13 11:40:13 | 点击:31086

每日新闻网报道:(袁志华)得悉河南省商丘市一高张志华老师的大作《狼爸箴言》已经出版,我迫不及待的拿来阅读。一口气读了下来,感觉到的不是累,而是无比的兴奋。对于书中内容,我简单概括一下。

字体11111111111111111.png

一、“为别人撑把伞”

张志华老师自己曾经走了很多弯路,从农村走出来很不容易。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经淋过雨,见不得别人没有伞。”所以,他就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做法分享给别人,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张志华倡导狼性教育,他从字面上解读这个“狼”,“狠”上边加一点。所以,狼,就是狠一点。什么是“狠”呢?既快又准,谓之为狠。

他又根据方言,用一个干和一个狼组合成这个字——  ,念作“liě”。所谓   ,其实就是“干”,但又区别于“干”的,这是在狼性思想武装下的干,比干更狠!更有目标,更有动力,更有思想,更有拼劲!就像饿狼扑食,风卷残云,有席卷天下之势。中间那个“干”既像信念的火焰,又像克敌利器,更饱含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无比坚强的意志。就是要有速度,有力度,有准确度。既可以直抵目的地,也可以弯道超车,不浪费时间和心情。就是要打造一支狼性团队:有理想,有信念,有行动,有结果。

他常说:你所有的顺境,都是在帮你加油助威。你所有的坎坷,都是在帮你及时止损。认真生活,就会找到生活藏起来的糖果。走在时间前边,时间就会给你更多机会!

二、“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壮志豪情”

张志华被他的学生称作“狼爸”,一方面,是因为他倡导狼性教育,喜欢给学生灌输狼性精神。大家在他的思想引领下,都能够立竿见影,都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另一方面,是说他做事雷厉风行,有责任担。既能够严格要求他的学生,更能够象家长一样疼爱他的学生。“狼爸”这个称呼足以说明学生对张志华老师的喜欢和信任。

张志华老师热爱教育,他在用心做教育。他认为,教育孩子不是单纯的教育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接受教育,一起成长。他说:“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好奇,不断尝试,不断超越,不断欣喜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就是把一个个问号拉成感叹号。把不好的东西改变掉,留下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走社会的能力。”

他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他能用简短的语言瞬间点燃学生激情。他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唤醒。唤醒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形成坚定的信念。再把信念变成信仰,成为本能性的反应。

对于教育,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和学生,他强调的是自信。也即是态度自信、方法自信、实力自信、结果自信。他常说:“成功是最后一秒到来的客人。我们要接受眼前的无奈,坚持倔强的期待,收获美好的未来!”

他常说:“带学生一天就要当成一年带,带学生一年就要对学生一生负责。”他教育的初心是:“决不让到我手里的孩子平庸。”他的教育誓言是:“我带过的兵,今后踏入社会,一个人顶得上一个团。”每天学生宣誓誓词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是中国的脊梁,我有改变世界的志向。”他教育学生要有家国情怀,要有历史担当。引导学生“做一高最牛人,发世界最强音”。

三、“放下比较心,在战术上重视,在战略上藐视”

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解题就是解决问题,做题就是做人做事。教育,在于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适应社会。在借鉴与反思中坚定前行。

学习是输入,能力是输出。通过学习,拥有本自具足的知识,解决问题要具有本能性傻瓜反应的能力。本自具足的能量就是指: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具备应对所有一切事情的能量。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就浑身充满力量。

本能性傻瓜反应就是指:天才模式就是将难度一再降低,一直降到傻瓜模式。解决问题最快的反应就是本能性反应,是一种忍不住的行动,这样才不会出现中间环节的外界干扰。

并不是用的时间越多学习效果越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在精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再过多的延长学习时间,整体精力就会分散,出错率就会提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错觉,认为自己比较笨。所以,时间战术不可取。

并不是做的题越多学习成绩就会越好。题不可数,但题型是一定的。一味地做题而不去总结归类,就发现不了题型规律,就形成不可自己的做题经验,就达不到一定的思维高度,也就不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乎,茫茫然,晕乎乎,该错的错,不该错的也错。所以,题海战术就是高耗低效的无奈之举。

比较是能够看到差距,但是通过比较并不一定能够找到激励。如果目光只是盯着别人的话,本身就是一种分心。一个人最应该要做的就是向内求,找回自信,把本自具足的能量激发出来,通过感悟,变成本能性的傻瓜反应,凡事轻车熟路,自然就会驾轻就熟,超越别人也就指日可待。所以,比较战术要淡化。

     四、“教师,要把自己当回事”

 没有教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没有我们,就没有学生的明天。你是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你认为他行他就行不行也行,你认为他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所谓的差生,其实就是因为一时的疏忽,一时的偷懒或者一时的心情不爽造成的,如果你要给他贴上“差生”的标签并时不时的强化,也就做实了他差生的身份。而如果你能多关注他,不失时机的拉他一把,可能一句话你就能扭转他的败局,他也就会出现转机成为专业精英或者一位领袖。

对于教师,他一直挂的嘴上的一句话是:“敬业,从长远看,是对自己有利。”他强调:“做个有道的教师,让课堂更有趣,让学习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让学生更快乐。”他比较注重学生成长的规律,教育的度把握的很好。他认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进行短时间的催肥,磨出来的高分不是好成绩。

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用和谐的关系解决尖锐的问题。教育的根本职能就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不断成功。教师,不只是个教育者,更是个陪伴者。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心呵护,静待花开。要变指责为引导,要引导学生用心学习,用心到感动自己。教师的作用就是点火,形成共鸣,火一起,必成燎原之势。你就可以在那抱着手欣赏了!

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字体222222222222222.png

张志华提出:“好老师不如好父母,孩子的状态都是父母精心培养的结果。好孩子在于培养,在于鼓励,在于潜移默化植入的魂!”

真爱是放手,溺爱是控制。认死理是大忌。有时候,正因为你对了,所以你错了。孩子叛逆,是因为孩子对你不满意。有个奇怪的现实是,父母生病了,让孩子去吃药,还说很爱孩子。父母亲手剪断了孩子的翅膀,还埋怨孩子不会飞翔。

父母的嘴就是孩子最好的风水,父母的认知是孩子教育的天花板。教育孩子不能亡羊补牢,必须防范于未然。错失的教育会成为家庭一生的痛苦。

父母学习的开始,就是孩子改变的开始。父母改变一小步,孩子改变一大步。成长需要过程,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该孩子面对的事情要让他们自己面对,碰壁绝对不是坏事,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今后打拼的资本。

家庭教育是配合并完善学校教育。农村到城市过度,至少需要三代。家长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遇山开山,遇水架桥,让所有美好与孩子对接。

六、“带出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队伍”

团队是需要团的,团成需要的队形,想要的样子,才是目的,才具战斗力。领导勤走动,多观察,严要求。制定标准,立好规矩。管理有力

度,关爱有温度。带出有模有样,凝聚力强,特能战斗的团队。

张志华常说:“干工作靠感情,出成绩靠团队。”我们要干的活有两个:一是份内活,一是面子活。有句话叫:“领导累不累,关键看团队。”我们相互信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份内份外都干好,我们都解放都轻松了。张志华对他的团队经常灌输“有领导,咱听领导的。没领导,咱就是领导。”要记着:“凡事多出头,干活不吃亏。”作为领导,最大的欣慰就是,几年后,我们团队的每一位都成为了领导。

张志华又强调的是:“以做人的标准做事,以做事的结果看人。”领导就要带头干,要求大家向自己看齐,跟自己上。领导要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自己做不到的绝对不会要求大家。管理,应该是变硬性管理为弹性沟通。并不是谁管谁,而是谁帮谁。大家相互交心,大家看到该做的事都去做,都抢着做,还会有什么困难咱们克服不了的吗?张志华常说的这么一句话:“啥都管的人啥都管,啥都不管的人啥都不管。”他始终认为:“干活不吃亏。”

作为领导,还是要有决策权和领导权的。凡事在决策前,大家可以商量,可以争论,一旦拍板咱就要坚决执行。而且是“雷厉风行,按要求做”。

大家要相互信任,而且要值得信任。他要求的是“有事勤沟通,无事别乱猜”。

有这么一句话:“不打你勤快不打你懒,就打你不长眼。”也可能你很辛苦了,干的也很好了,但是,哪怕有一次被领导看到你不好的地方,可能就不好看了。

怎么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他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足矣:第一,看着对方的底牌出牌。也就是凡事都要换位思考,要知道对方是什么想法,想干什么,你再有的放矢,就会成功的几率极大。第二,每一次都当成最后一次。往往一次就会成为永久,只有一次性解决问题才是最快的。

《狼爸箴言》倡导的是一种精神,营造的是一种文化,是一本有思想的书。既可作为一线教师日常管理工作的有力参考,亦可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精准指导,适合团队内驱力挖掘,能够让人快速成长。能够让学生成为学霸,能够让教师成为名师,能够让孩子自觉自愿,能够让家长放心放手,能够让员工变成主人,能够让领导成为亲人,能够让生活更加灿烂美好!   编辑:王铭  审核:同期声

 


【作者:袁志华】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古都洛阳引八方游客

4月10日,游客在龙门石窟游玩。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古都洛阳的独特魅力。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4月25日,游客在应天门遗址博物...

提升讲解素养 让文物故事“声”入人心

【专家学思】博物馆讲解是一种在博物馆环境下发生的教育性活动,是博物馆展陈信息拥有者向信息匮乏并渴望获得信息的观众的传达信息的过程。原则上讲,只要拥有博物馆展陈信息,并且具备语言传播能力,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讲解制度不仅...

北京:古籍修复“绽放”在青春指尖_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杨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近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名大学生走进中国书店,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的魅力...

国宝回家 完璧有时(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上图:《攻守占》残片。国家文物局供图下图:5月18日,装有子弹库帛书的文物包装箱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启。本报记者 朱笑熺摄核心阅读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

山西万荣县: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进校园”科普宣传

每日新闻网讯:(韩玉洲)5月15日,万荣县防震减灾中心联合县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大队走进实验小学,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且意义非凡的防灾减灾知识科普活动,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安全课”。 县防震减灾中心的工作人员用通...

国家文物局:一年14.9亿人次打卡博物馆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沈杰群)今天,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国家文物局会上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全年全...

博物馆,为什么招年轻人爱?(文化中国行·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报道)

游客与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合影。杨焱斐摄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供图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南京博物院供图游客在三维特效技术显示屏上观看“小粉炉”细节。杨琴琴摄“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与其中的狸猫纹样。湖南博物院供图河南洛阳博物馆牵手...

欢歌阵阵庆五一 妙舞盈盈映日辉

—大庆市《盛世欢歌》五一银龄文艺庆典在油城启幕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首席记者田兆河黑龙江省大庆市报道)每日新闻网讯:5 月 6  日,大庆市歌剧院彩绸飞舞、欢歌笑语的人群踏着明快 的节奏翩然起舞。

吴忠市开启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共绘文博事业新蓝图

(图为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暨“宁夏长城保护宣传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每日新闻网讯:(张天林)当历史的回响遇见童真的欢笑,文化传承与爱心守护在此刻共鸣!博物馆作为文明传承的殿

文创产品持续融入日常生活(文物有话说)

凤冠金属冰箱贴。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凤冠木质冰箱贴。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截至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两款凤冠冰箱贴累计售出逾百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创下国博近20年来的文创产品销售纪录,更形成覆盖设计、生产...

2023
09/13
11:40
袁志华
浏览量: 3108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剑阁县鼓楼幼儿园举行2023年秋季 开学典礼

剑阁县鼓楼幼儿园举行2023年秋季 开学典礼

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 湖南省衡南四中举行校友助教助学暨建校60周年庆典

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 湖南省衡南四中举行校友助教助学暨建校60周年庆典

中国孔子鸟化石震惊世界

中国孔子鸟化石震惊世界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