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就案说法 > 不常用的银行账户如何处理?(政策解读·问答)

不常用的银行账户如何处理?(政策解读·问答)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7-13 14:14:33 | 点击:4157

近期,有不少读者收到银行发来的短信提示,提醒其关注名下“沉睡账户”的情况,并及时处理。什么是“沉睡账户”?如何处理自己的“沉睡账户”?

  去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启动银行“沉睡账户”提醒提示专项工作,持续一年,由各银行机构对“沉睡账户”持有人进行提醒和通知。近日,记者专访中国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和中国银联云闪付部有关负责人,对读者关心的问题做出解答。

  问:什么是“沉睡账户”?

  答:工行对于“沉睡账户”的定义是,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且账户中有余额的个人银行账户。需要明确的是,主动交易指的是存现、取现、转账、消费等除计结息、账户管理费以外的交易;银行账户只包括储蓄账户和结算账户,不包括信用卡账户。

  有的客户在多个银行开立多个账户,其中一些账户并不经常使用,久而久之就会被遗忘,甚至银行卡或者存折也难以找到,最终就容易变成“沉睡账户”。对于自己名下的账户是否属于“沉睡账户”,建议金融消费者关注相关银行的公告、提示,或咨询银行工作人员。

  问:为什么要关注“沉睡账户”?

  答:“沉睡账户”易出现两方面问题,一是对金融消费者来说,“沉睡账户”意味着可能的个人资金闲置,并且可能增加账户管理费等不必要的支出。二是从金融安全的角度来说,“沉睡账户”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通过各种不正当渠道收集这些账户,用于跨境赌博、洗钱、电信诈骗等新型网络犯罪。为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和金融安全稳定,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沉睡账户”问题,及时出台政策举措,引导商业银行规范治理。

  问:如何查询名下“沉睡账户”情况?

  答:近期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多家金融机构已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提示金融消费者关注名下“沉睡账户”的有关情况。收到提示后,可以根据指引进行下一步操作。

  除了接收银行提示,金融消费者还可以自主查询名下“沉睡账户”的情况。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中国银联已联合商业银行在云闪付APP上提供了便捷的查询渠道。用户可以在云闪付APP中搜索“一键查卡”功能,点击“申请查询”,经过身份验证后即可查询个人银行卡情况。查询报告将在24小时内生成,用户可通过云闪付APP查看。目前,“一键查卡”功能已支持用户查询514家银行的银行卡开立情况,包括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496家区域性商业银行,服务用户超1400万。

  问:如何处理自己的“沉睡账户”?

  答:金融消费者如果还想继续使用“沉睡账户”,可以通过相关操作“唤醒”或注销账户。以工行为例,只需通过手机银行APP使用该账户完成一笔转账汇款,或是去银行网点进行一次存取款,“沉睡账户”就会变为正常账户;如果不想继续使用“沉睡账户”,金融消费者可凭本人身份证件到银行网点办理销户,也可以通过手机银行APP提交账户注销申请,银行会通过短信通知消费者申请结果。

  也有一些银行要求,发现名下的“沉睡账户”后,金融消费者需持有效身份证件和银行卡或存折,到银行网点办理激活或销户,具体操作方法建议关注相关银行公告或咨询工作人员。

  问:如何更合理地使用自己的银行账户?

  答:需要明确的是,对个人来说,银行账户并非越多越好。开户时,要综合考虑银行提供的账户服务、渠道便利、安全风控、收费定价以及增值服务等因素,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活、学习等需求,合理适度开立银行账户。

  保障个人银行账户安全至关重要,金融消费者必须要牢牢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在个人账户密码、有效手机号、影像资料、证件管理等方面做好防护,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定期梳理名下的银行账户和资产状况,主动注销确定不会再使用的“沉睡账户”,切实降低银行账户被非法盗用的风险。如果仍有必要保留多个账户,可以定期前往银行网点或通过手机银行APP对账户状态、资金明细及资产余额进行查询。当出现账户遗失、信息泄露等风险时,可以通过手机银行APP及时进行账户挂失、修改密码等操作,以保障账户安全。还可以利用银行提供的账户余额变动提醒服务,及时掌握个人资金动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3日 03 版)

(责编:白宇、卫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微信聊天记录能当作劳动合同吗?

本报讯 (记者 王琳熠 通讯员 张景华)只有微信聊天记录,没有线下签订纸质合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是否已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产生争议。日前,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劳动争议案,法院认为聊天记录中双方达成合意的内容包含了...

《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 律师学者解读:将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1日电(记者 杨逸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昨起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不仅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其中,更以立法形式确立了...

“游客流量”如何变成“反诈力量”

□ 平安特稿□ 本报记者 张晨从公安局局长谈反诈到青年宣讲团开展特色宣传,从非遗赋能到智慧校园建设,各地公安机关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抓手,持续深化反诈治理体系创新,一场全民参与的反诈系统工程为人民群...

法治守护“春天的事业”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5月16日在京召开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近年来,在全社会的理解、尊重、关...

令消费者担心的预制菜,出路何在

□ 本报记者 付萌□ 本报见习记者 刘思源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即拆即食、省时省力的预制菜正大跨步迈向我们的生活,频繁出现在各个饮食场景,对于餐厅、外卖商家而言,使用预制菜能帮助其降本增效,让生意得以延续。然而,学生家长...

多部门联合印发意见 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_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宋子节、温璐)近日,民政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中国老龄协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当前老...

标注“官方”的“假官号”为何屡禁不绝?

□ 本报记者 张守坤短视频平台上,“××文旅推荐”“邮政官方直播间”等账号层出不穷,简介标注“官方”、头像使用机构LOGO,主页却充斥带货链接与问题商品。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深刻内涵和实施重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郭春丽2025年05月22日05: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小字号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手机被实时监控?关机也能窃听!还有这些日常用品都可能是窃密工具

近年来,随着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广泛开展,大家反间谍、防窃密意识普遍提升。但在一些生活、学习、工作场景中,一些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如不注意防范,就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机关披露,日前,我国某重点单位人员举报反映,在该单...

一个差评需几十个好评填补,如何才能跳出“好评内卷”?

好评机制直接关联订单分配等关键权益,有利于优化服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差评需几十个好评填补,如何才能跳出“好评内卷”?专家表示:应从优化平台规则等方面入手,让好评回归评价体系本身阅读提示在平台成为服务行业主要载体的...

2024
07/13
14:14
浏览量: 415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青海西宁:列车上的有机蔬菜可现摘现炒

青海西宁:列车上的有机蔬菜可现摘现炒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山西朔城区周波案:究竟是司法腐败 还是司法不作为?

山西朔城区周波案:究竟是司法腐败 还是司法不作为?

试问山西朔州有关部门:伪造印章 究竟算不算犯罪?

试问山西朔州有关部门:伪造印章 究竟算不算犯罪?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