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就案说法 > 电动自行车围困大学校园 部分高校数以万计,安全隐患重重

电动自行车围困大学校园 部分高校数以万计,安全隐患重重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23 13:57:37 | 点击:348

“嘭”!正值上课高峰期,两辆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电动车”)在路口相撞,两名同学摔倒在地,阻挡着后续的车流。一时间,后方车流开始堵塞,保安管理的吆喝声、后方同学的催促声、喇叭声此起彼伏。

这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日前在武汉某高校校园内一个十字路口目睹的一起电动车碰撞事故,因车速有限,事故并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当时处理二人的矛盾纠纷、疏解车流的堵塞还是花了近10分钟。

据该校保安介绍,这样的小事故每天都有,一旦碰上“早高峰”时间段,原本交通压力就很大的路口就会完全堵“死”,他和同事都为此头疼不已。

近年来,电动车已成为不少人首选的代步工具,它高效、轻便、价格低廉,在大学校园里尤其受欢迎。但是,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多,交通压力也逐渐增大。前不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访华中地区多所高校发现,无论校园面积大小、地势如何,电动车都或多或少为校园交通管理增加了难度,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寻求对策,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对校内电动车进行有效管理,保障师生出行安全。

“堵车”已成常态

12月初一个周末中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驾车途经武汉某双一流高校校园内的十字路口处,1分钟内,车辆旁就驶过70余辆电动车,通行的绿灯亮起后几辆汽车一动也不敢动,不少电动车甚至直接斜插从车头前掠过,完全无视机动车的存在。

该校保卫处巡逻人员表示,相比于上课时段,这只是“小巫见大巫”。“每天早上8点前10分钟,车子在这个路口几乎是寸步难行。”

这位巡逻人员介绍,高校校园里,学生们使用电动车的时间分布规律具有潮汐性:上课时间,教学楼楼下会被电动车“围堵”;饭点时,通往食堂的道路上则水泄不通。每逢节点,校园里的交通拥堵情况不逊于一线城市的早晚高峰。

就读于某科技大学的小石进入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购买电动车,但入学两年多,他只有在校园周边游玩时才会选择电动车出行。“本来买车是为了方便,但学校里的车实在太多,平时上课骑车的话,堵在路上的时间都够我走到教室了。”小石对此很无奈。

不只小石,在多所高校校园墙以及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对电动车的抱怨。人多、车多,人车不分道,一堵谁都不能走的现象比比皆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堵车多由电动车数量泛滥引起。走进之前提到的武汉这所双一流高校的充电车棚内,数百辆电动车正在充电,加上等待充电和停放的电动车,目测约有上千辆,蔚为壮观。

据此前当地媒体报道,在华中地区很多高校,电动车多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且增长迅猛。譬如:截至今年10月31日,某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注册电动车已超1.4万辆;2020年之前,一所部属高校校内电动车数量为六七千辆,现在已接近3万辆之多。

“校园内的电动车太多,每天光是把乱停放的车规整起来,就累得满头大汗。”杨平(化名)在武汉市某省属重点高校安全保卫部工作了近10年,这几年学校里越来越多的电动车让他和同事都犯了难。

杨平说,上个学期统计时,学校的电动车数量在4000辆左右,这学期新生一入学,又增加了很多。1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两万多名学生一共有7000余辆电动车,教职工和学校的商户所持有的电动车还没有统计在内。这给校园交通增加了极大的负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该校图书馆门口看到,原本规划的七八个机动车位,已经完全让给学生的电动车,就算是要到闭馆时间,楼下的电动车也停得满满当当。

某高校负责交通秩序维护的工作人员介绍,他所管理的校区内电动车数量就接近1万辆,而学校3个校区里共计投放了1000多辆共享电动车以及5000辆共享单车,偌大的校园已被各种车辆挤满。

武汉当地一所高校的教授在朋友圈里感慨:“校园里已经难以找到没有电动自行车的空地了。”

学生期待需求被理解

面对电动车数量激增导致的校园拥堵情况,多所高校纷纷“出手”,对电动车启动新的管理方案。不少高校遵循“控增量、减存量”原则,对私有电动车使用进行管控。

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纷纷更新了电动车管理条例,以此规范校园电动车行驶;增加共享交通设施,尽力满足学生的出行需求;处理常年堆积的电动车,减轻校园负担等,多措并举。

尽管多所高校出台和更新了多项管理条例,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学生们出行需求和校园交通堵塞情况。

有学生抱怨,共享交通设施并不能满足日常需求,其数量是个“谜”,上课节点根本抢不到,不需要用的时候却反而堆得到处都是,整个校园看起来非常混乱;还有学生反映,有时两节课的教室相隔较远,校车并不能顾及学校的每个角落,如果步行,大概率会迟到……

某985高校近日在保卫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关于审批办理校园电动车通行标识的规定》中,提出了新的校内车牌办理对象要求,想通过此规定实现对电动车增量的控制。但此举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争论,甚至在部分学生中出现了“炒牌”现象,有人高价售卖已办理的校内通行牌,借此牟利。

在武汉一所财经类高校就读的大三学生小孙反映,自己与班上同学都觉得学校对电动车的管理朝令夕改,一番折腾下来,根本看不到校园内拥堵情况的好转。

“上牌太难”“共享不够方便”“私家电动车是个人选择”……在学生群体中,不少人与小孙的想法一致。每当高校出台电动车相关管理条例时,该学校相关的网络平台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各种评论。

一方面,“车子太多、太乱”和“危险”是学生们谈及电动车的关键词;但与此同时,“事多”“省时”也是同学们选择电动车的原因,甚至电动车和电脑一起成为大一新生装备标配的“新三大件”。

“动辄数千亩的校园,除了上课以外,还有各类小组作业,想提升自己还要参加各种比赛和学校活动,骑电动车就是能让我在路上省点时间,也能多睡一会儿。”华中地区一所省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大二学生小亮表示,在身边同学日常的讨论中,大家看法比较一致——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节奏跟20年前相比大不一样了,“我们的需求需要被理解”。

小亮说,作为使用私家电动车的最大群体,学生也深知现在校园里因电动车激增带来的混乱局面,但不论怎样处理,同学们都不希望学校“一刀切”禁止电动车的使用,影响出行便利。

“烫手山芋”

随着电动车数量增加,对充电桩、停车位等配套设施的需求正挑战着校园环境的承载量。

对很多高校来说,学校校园环境有限,起初在规划机动车位时仅考虑到满足教职工的需要,但现在电动车过量,原本的机动车位、人行道、校园步道多被侵占。

湖北大学的一名保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每天有8名同事专门负责电动车停放的管理,但每次挪动完电动车,总能听到学生的不满,“学生不满意我们挪车,可是他们停车不规范,看起来确实太混乱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新学期开学之际,一些高校增设了大量非机动车停车位。比如,华中师范大学从校园改造出发,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约5000个;湖北大学在学校多处增设斜坡,将树与树之间等行人行走不便的区域利用起来,方便电动车停放。

此外,为满足学生对电动车配套设施的需求,多所高校也从校园改造角度出发,改善校园环境的困局,减轻资源矛盾。

湖北大学一执勤保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学生对充电桩的需求很大,但学校设置充电桩并非学生想得那么简单,比如,充电桩一定要有雨棚,不能设置在排水不好的地方,不能设置在车流量大的路口附近,以及应该选哪一家公司的品牌等,“这些都是出于安全角度需要考虑的问题”。

车多状态下,车主间的矛盾此起彼伏,也是多所高校保卫处管理中的棘手问题。

武汉某高校保卫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分析:由于电动车较易上手,且校园里路况相对安全,某些车主可能上路的经验较少,更有甚者是第一次尝试电动车骑行,他们面对突发状况的经验和反应能力有限,骑行技术较低,对事故的预见和规避能力不足。因而,校园内的剐蹭、摔伤等事故时有发生,难以避免。

大三学生小郭在一所双一流院校法学专业就读。该校校区坐落于山上,校内有多个陡坡,她身边几乎每个人都在驾驶电动车的过程中摔伤过。

据该校校医院换药处的一名护士讲述,今年开学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因骑行擦伤前来处理伤口,“过来换药的学生全是因为骑电动车摔伤的,不是自己没骑稳,就是跟别人撞了,最夸张的时候,一天来了十几名同学”。

武汉某综合类省属大学的保安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尽管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被严格限制,但由于电动车的随意穿行,事故数量还是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学生上、放学路上赶时间,刷刷地就走了,急转弯、任意变道是常有的事,你喊也喊不住。”

电动车充电安全也是一个问题。华中地区某高校安保处交通科负责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市面上电动车的品牌多而杂,有的学生图便宜购买的“三无”产品,或者向毕业生购买已使用多年的二手车,质量无法保障,皆是危险的来源。

某师范类高校在2022年就发生过一起电动车自燃事故:在宿舍楼下,一辆充电中的电动车突然起火,引发剧烈燃烧,周围的车无一幸免。好在扑灭及时,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重重矛盾考验大学校园治理

电动车数量已远超校园承载量,但师生仍存在大量出行需求,该如何平衡?共享交通设施与私家电动车共存,管理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是否值得?大量电动车聚集存在安全隐患,充电安全和行驶安全究竟该如何保障?

这样的烦恼存在于多数高校中。

湖北大学安全保卫部交通秩序科负责人朱超正在为此努力,通过大量走访其他高校、与相关负责人员探讨,该校2023年出台的电动车管理条例准备进行相应的修订,现处于征集师生意见阶段。“上学年校内也曾设立过电动车督查岗,但收效不大,可以说,电动车管理是各大高校的痛点。”

如何在保障校园内交通安全的同时,尽最大可能满足师生的出行需求,是多所高校还在持续探索的议题。比如,华中师范大学给全校师生发放头盔,并安排“交通安全小卫士”进行头盔佩戴监督,呼吁学生安全行驶;武汉大学对电动车开放回收渠道,鼓励师生多用校内公共交通出行……

武汉某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社会学专业教授建议,学校应该加强对电动车管理的协商,多听听来自师生尤其是学生的意见。“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他们在治理电动车问题中的参与度更高,最有发言权。”

湖北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谢迪认为,作为“父母式政府”管理环境下的各大高校也都延续了对学生事无巨细的管理,不是只要让学生把课上好,还得关注生活环境。

他建议,学校应该谋求解决学生需求与协调校园治理的平衡点,“实现教授、学生、行政三位一体协同治校,探索多元协商的治理模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微信聊天记录能当作劳动合同吗?

本报讯 (记者 王琳熠 通讯员 张景华)只有微信聊天记录,没有线下签订纸质合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是否已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产生争议。日前,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劳动争议案,法院认为聊天记录中双方达成合意的内容包含了...

《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 律师学者解读:将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1日电(记者 杨逸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昨起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不仅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其中,更以立法形式确立了...

“游客流量”如何变成“反诈力量”

□ 平安特稿□ 本报记者 张晨从公安局局长谈反诈到青年宣讲团开展特色宣传,从非遗赋能到智慧校园建设,各地公安机关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抓手,持续深化反诈治理体系创新,一场全民参与的反诈系统工程为人民群...

法治守护“春天的事业”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5月16日在京召开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近年来,在全社会的理解、尊重、关...

令消费者担心的预制菜,出路何在

□ 本报记者 付萌□ 本报见习记者 刘思源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即拆即食、省时省力的预制菜正大跨步迈向我们的生活,频繁出现在各个饮食场景,对于餐厅、外卖商家而言,使用预制菜能帮助其降本增效,让生意得以延续。然而,学生家长...

多部门联合印发意见 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_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宋子节、温璐)近日,民政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中国老龄协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当前老...

标注“官方”的“假官号”为何屡禁不绝?

□ 本报记者 张守坤短视频平台上,“××文旅推荐”“邮政官方直播间”等账号层出不穷,简介标注“官方”、头像使用机构LOGO,主页却充斥带货链接与问题商品。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深刻内涵和实施重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郭春丽2025年05月22日05: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小字号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手机被实时监控?关机也能窃听!还有这些日常用品都可能是窃密工具

近年来,随着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广泛开展,大家反间谍、防窃密意识普遍提升。但在一些生活、学习、工作场景中,一些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如不注意防范,就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机关披露,日前,我国某重点单位人员举报反映,在该单...

一个差评需几十个好评填补,如何才能跳出“好评内卷”?

好评机制直接关联订单分配等关键权益,有利于优化服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差评需几十个好评填补,如何才能跳出“好评内卷”?专家表示:应从优化平台规则等方面入手,让好评回归评价体系本身阅读提示在平台成为服务行业主要载体的...

2024
12/23
13:57
浏览量: 34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青海西宁:列车上的有机蔬菜可现摘现炒

青海西宁:列车上的有机蔬菜可现摘现炒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山西朔城区周波案:究竟是司法腐败 还是司法不作为?

山西朔城区周波案:究竟是司法腐败 还是司法不作为?

试问山西朔州有关部门:伪造印章 究竟算不算犯罪?

试问山西朔州有关部门:伪造印章 究竟算不算犯罪?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