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就案说法 > 社区养犬纠纷不断到底怎么解?

社区养犬纠纷不断到底怎么解?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1-18 16:13:19 | 点击:364

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犬、猫)数量为12411万只,较2023年增长2.1%。其中,宠物犬数量为5258万只,宠物猫数量为7153万只。2024年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

宠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宠物数量和宠物经济的快速发展,因宠物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持续高发:从宠物伤人到毒杀宠物,从宠物领养陷阱到随意弃养宠物,从宠物食品安全到饲养异宠风险,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 法治守护“宠”爱有方

□ 法治日报记者 陈磊

漫画/高岳

“因为养犬的事儿,我们小区居民已经多次报警了。”1月15日中午,站在北京市朝阳区某高端小区的绿地边上,小区居民赵女士无奈地说,小区里有上百只犬,各种纠纷时有发生。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市多个小区发现,随着宠物进入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违规养大型犬、遛犬不拴链、犬只随地便溺等不文明养宠物行为困扰着社区居民,成为引发社区矛盾的一大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规范养犬人的行为,多地制定了养犬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养犬人应该予以遵守,上述不文明养宠行为也多在禁止或限制之列,但实践中违规养犬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受访专家建议,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力量,通过社区自治实现养犬事务自我管理,自觉文明养犬。地方制定的养犬规范,是社区治理养犬问题的制度保障,应该严格执行。对于违规养犬且拒不改正者,针对具体的违规情况,该处罚的处罚,该没收的没收,使守规则者看到守规则的好处,也让不守规则者受到惩处。

居民违规养大型犬

邻里纠纷屡次出现

赵女士所在的小区建成于21世纪初,有2000多户,实行封闭式管理。走进小区,围合式高层建筑之间是大片的绿地,绿地设计有坡度,种着银杏、桃树等树木,坡顶还有一座小型假山。

记者看到,绿地边缘不同位置竖着多块白色告示牌,部分与养犬有关,有的上面是“做文明养犬人,请自觉清理犬便”,有的上面是“给我‘身份’(狗证)很重要”。

当天北京的气温比较低,西北风刮着,即使有太阳,感觉也非常冷。“太冷了,出门遛犬的居民不多,天气暖和时,绿地上到处是犬只跑动。”赵女士说。

小区门口还有一大片绿地,也是小区居民遛犬的地方。赵女士带着记者刚走到绿地边上,就见到一位身穿黑色长款羽绒服的居民牵着一只白色犬,目测体高超过35厘米(北京市规定不得饲养烈性犬及成年体高超过35厘米的犬种),不远处还有两只犬,目测体高也超过35厘米。

“我们小区有好几只大型犬。”站在一个背风处,赵女士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小区前段时间发生的一起养犬纠纷。

那天,她出小区门时遇到一位女性居民带着两只没拴犬链的小犬,就站在一边等候。这时,另一位男性居民牵一条大型犬(体高超35厘米)出门。男居民看到两只小犬没拴犬链,随口说了一句“你这犬怎么不拴链啊”。对方回了一句“关你什么事儿?你还遛大型犬呢”。两人随后吵了起来。

口角逐渐升级,女居民拿出电话拨打“110”报警。民警很快出警。经查,男居民的大型犬有养犬证,但不是小区所在街道办理的,而是郊区乡镇办理的。随后,民警将大型犬带到派出所,对犬主人进行了批评教育,让其尽快安排将大型犬送回郊区拴养。

家住北京市北四环外一个老小区的李平(化名)同样对小区里有人养大型犬很是苦恼。

李平回忆,一天晚上,她从外面回来,小区门口的人行道上黑黢黢的。突然,一只半米多高的大型犬从旁边的绿化带蹿到她面前,先是摇着尾巴围着她转了一圈,接着仰头跳来跳去。李平颤声喊“谁家的狗啊”。不远处走来一位中年男人,接了一句“怎么了”?

她对养犬人说,遛这么大的狗应该拴犬链。结果养犬人反呛她说:“拴不拴关你什么事?”觉得没有必要跟这样的人纠缠,李平赶忙快走几步进了小区。

浙江省宁波市委党校调研员严向红也在所住小区遭遇过大型犬。

她家养了一只小型犬,有一天她和丈夫一起带着它在小区遛弯儿。正走着,一只大型犬突然冲着小型犬跑过来,想跟它玩儿,但小型犬很害怕,一直往后躲。看到这种情况,严向红就把小型犬抱了起来。大型犬不仅没有走开,反而扑向她怀里的小型犬。她丈夫担心大型犬伤着严向红,赶紧踢了大型犬一脚。

这时,大型犬的主人——一位男士走过来,一边说他家的犬不咬人,一边质问严向红的丈夫怎么能踢他家的犬,还说了些难听的话。严向红的丈夫一听,也不乐意了,与对方争吵起来。

见此,严向红直接报警,毕竟对方遛大型犬有错在先,还不拴犬链。对方一看她报警,马上带着犬离开了。民警出警后,根据小区安装的公共视频找到犬主人,上门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接着,负责当地养犬管理的城管工作人员作出处理决定,让他在一定期限内安排好大型犬的去向,否则直接没收。

车库遛犬造成事故

便溺不拴犬链扰民

据严向红观察,在她所在小区,目前养犬矛盾最突出的是,居民在地下车库遛犬。

宁波当地的气候是,每到冬春转换时节,气温比较低,还容易下雨,小区室外不适合遛犬,有的犬主人发现地下车库反而适合,于是就到地下车库遛犬。但地下车库水泥柱较多,对司机来说,开车有盲区;再者地下车库属于相对封闭的空间,犬便溺之后,即使及时清理,味道也很难发散,所以居民们意见很大。

严向红回忆,2024年春季的一天,有犬主人在地下车库不拴犬链遛犬,当时刚好一辆轿车以低于每小时30千米的车速开进来,业主看到乱跑的犬后紧急踩刹车、打方向盘,犬没事儿,车却撞到旁边的水泥柱上。事后,业主修车花费8万余元。

事发时,犬主人看到后果严重,竟然丢下犬自己跑了。物业人员经查看小区公共视频找到犬主人。经调解,犬主人承担了相应赔偿责任。

物业人员将此案例发到业主群里,警示养犬业主不要到地下车库遛犬,业主们纷纷进行点评,认为犬是无辜的,问题出在犬主人身上。

严向红告诉记者,一年来,大部分养犬人遵守规定不到地下车库遛犬,但总有几个养犬人我行我素。

让赵女士头疼的是,邻居养犬竟然让犬在露台上便溺。她所住单元的顶层住户有一个露台,犬舍就设置在这里,犬还直接在露台上便溺,夏天时味道特别重。邻居们很气愤,举报了顶层住户。经批评教育,顶层住户把犬送给了朋友。

居住在北京市东城区的田晓乐(化名)则苦恼于小区养犬人不拴犬链。

田晓乐所在的小区有一大片树林和草地,但她很少带6岁多的女儿在草地上玩,因为总有人在草地上遛犬且不拴犬链。

田晓乐记得,2024年国庆节期间的一天,阳光和煦,她带着女儿在草地上晒太阳,这时从树林里跑出来一群犬,其中一只犬冲到她女儿面前转来转去,女儿被吓哭了。几位居民边聊边慢悠悠地走过来,笑着说:“没事儿,它跟你闹着玩儿呢。”田晓乐赶紧把女儿抱走了。

家住天津市蓟州区的韩先生苦恼于邻居家几只犬的吠声。他喜欢静,尤其是上了一周班之后周末想睡个懒觉,但有邻居养了3只犬,时不时会吠一阵子,尤其是在楼道里的吠声,让他感觉特别吵。他曾经向物业公司投诉过此事,但物业公司称只能协调,并不能要求主人处理犬只。

矛盾激化毒杀犬只

养犬纠纷频频发生

因为养犬产生的纠纷,有的小区居民通过报警解决,少数人则采取极端方式投毒毒杀犬只。

2024年5月,北京市丰台区一小区就发生毒杀犬只事件。据小区居民李月虹(化名)介绍,包括她自己的犬乐乐在内,小区共有20多只犬相继被毒死,其中包括泰迪、边牧、中华田园犬等,犬只体内检出了鼠药成分。

2023年秋天,李月虹带着乐乐搬到该小区居住,每天带着它遛弯。事发当天,她看望母亲后回到家像往常一样带着乐乐下楼遛弯,中间让它自己在健身广场周边活动。没过多久,李月虹发现乐乐突然倒地,口吐白沫、抽搐不止,一会儿就没了呼吸。她正痛心时,听邻居议论说小区最近死了不少宠物,警方正在调查这事。

听到这里,李月虹赶紧报了警,她也了解到更多信息:有人将疑似掺了毒药的猪蹄、肘子、肉丸、火腿肠等,放在宠物经常活动的地方。

不久,对死亡犬只的检测结果出来了:犬只的胃内容物中检出氟乙酸(鼠药成分),怀疑有人故意投毒。

“我家狗狗才3岁,之前吃了地上有毒的东西,一下子就完了。”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提起发生在小区里的毒杀犬只事件,一直伤感不已。

北京市大兴区某小区一位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几年前,她所在小区一位朋友的犬也被毒杀了。她朋友养了一只温顺型的大型犬,遛犬时邻居常投来嫌弃的目光,后来有人在犬只经常出现的地方投下拌有毒药的火腿肠,犬只吃过之后就死掉了。此事发生后,她朋友再也没有养犬,而小区群里还是经常因为养犬的事情发生争吵。

家住四川省成都市某小区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小区2024年7月也有人毒杀犬只,当时有5只宠物犬中毒死亡,其中包括她家的宠物犬花花。

张女士回忆说,事发当晚,她在小区社交群里看到业主们讨论有人毒杀犬只,就告诉父母缩短遛犬时间。晚上花花回家时,还一切正常,等到了第二天凌晨,花花开始在家中四处乱撞,还碰碎了花瓶,“走路不稳,并且极度恐惧,对着空气大叫,不到半个小时就死亡了”。

对于养犬产生的纠纷,北京市法学会物权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兵分析说,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从客观原因分析,随着宠物进入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违规养大型犬、遛犬不拴链、犬只随地便溺等不文明养宠物行为也随之增多。

“主观原因比较多,比如犬主人违法饲养烈性犬,比如小区对于宠物管理的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等。”王兵说,此外,尽管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对饲养动物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且不少地方也有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约束,但实际操作中,监管和处罚力度不足,导致违法养犬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制定公约约束养犬

依法执法刚性保障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李凌一直在做基层社区治理实践,指导社区协商文明养犬是他近期的尝试,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在他看来,解决社区管理养宠物的难题,大方向是通过社区共治发布文明养犬公约,核心是实现养犬人文明养犬,关键点则是改变少数不文明养犬人的行为。

他举例说,他在指导社区制定文明养犬公约时,邀请各个相关利益主体代表参与协商议事,他们中既有不养犬居民,又有养犬居民,既有物业方,又有政府相关部门,协商的前提是不给养犬行为贴标签,更不能笼统指责养犬就是不文明行为。

大家一起坐下来摸清小区居民基本情况和养犬情况,特别是弄清楚是哪些居民在养犬,他们各自的养犬初衷是什么,比如有的老年人养犬是想有个伴儿。至于养犬情况,则是要了解居民养的是什么类型的犬,根据北京的地方立法,在重点管理区域,只要养的犬不是烈性犬、大型犬,就是合法养犬。

李凌介绍,有小区召开协商议事会后,养犬的业主成立了交流小组和志愿者队伍,主动约束犬只行为,并在年底举办了汪星人才艺大赛,既给居民带来了笑声,也让居民对养犬人多了一份理解。

在李凌看来,接下来是引导各个利益主体讨论养犬的利弊和不文明养犬的坏处,比如遛犬不拴链、不带便袋等都属于不文明养犬行为,既可能给养犬人和家庭带来金钱损失和负面评价,又对公共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还影响了邻里关系。

“养犬人的不文明行为可能会受到劝导,也可能会被举报至相关部门受到查处,极端情况下还可能被他人投毒毒杀。”他分析说。

据李凌观察,养犬涉及多个相关利益主体,关键在于发挥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作用,改变或规范不文明养犬人的行为。社区不能靠“堵”解决问题,在无法减少犬只等宠物数量的情况下,只能靠“疏”和服务,比如请动物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做常见病防治等,形成社区养犬文明公约,通过社区共治实现文明养犬。

在严向红看来,社区和谐养犬离不开“规矩”两个字。城市管理者应该出台或完善地方性养犬法规,指引或约束养犬人该怎么做以及破坏规则的后果是什么。在养犬法规的框架下,社区通过《业主管理公约》使之细化,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当然,仅建立健全制度是不够的,如何引导养犬人遵守规则和落实管理制度更重要。

王兵建议,在小区里,物业公司和业委会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宠物行为,减少冲突;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增设宠物活动区域等方式,增强居民的文明养宠意识。

“在完善制度规范方面,小区可以制定详细的宠物管理措施,明确宠物饲养的规范、责任和义务,并确保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在日常监管方面,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志愿者队伍,加大小区内的巡逻力度,对宠物活动进行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他说,有条件的小区可设立专门的宠物活动区域,并安排专人进行巡逻和管理,以满足宠物活动需求,减少对其他居民的干扰。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看来,地方制定的养犬规范,是社区治理养犬问题的制度保障,应该严格执行。对于违规养犬者,告知其限期改正;对于拒不改正者,针对具体的违规情况,该处罚的处罚,该没收的没收,使守规则者看到守规则的好处,也让不守规则者受到惩处。

“否则,一旦规则遭到破坏,难以修复,长此以往,会影响政府部门的权威,不利于再进行有效监管,使城市养犬处于失控状态。”杨建顺说。

他认为,社会的运行不能没有秩序,每个人应该在秩序中享受自由,在规则下追求幸福。养犬也是如此。

“建议在国家层面针对养犬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为下级政府提供足够的执法依据,具体的制度设计交给各地考虑。”杨建顺说。

记者手记

养犬看似是公民的一件私事,但当犬的行为涉及公共利益时,就会成为社会公共问题。这是我们关注这一问题的初衷。

养犬人众多,不文明养犬人是少数。

找准了症结,就可以对症下药,而密码或许就藏在细节里。

这是记者近段时间走访多个社区之后的最大感触——

养犬人之间能够共情,是否可以让文明养犬人劝导不文明养犬人;没有人愿意被一味指责,能否更好地引导居民尊重养犬行为,心平气和地处理不文明养犬行为;养犬人没有牵犬链,社区能否主动送上一根犬链;犬只喜欢无拘无束,是否可以在小区绿地上设置一个角落给它们撒欢;养犬人苦恼于犬只便溺,是否能在小区辟出一块地方专门供犬只便溺,然后及时填埋?

一个个细微的服务,一点点看得见的友好和耐心,水滴石穿,才能够拆除各方之间的心理藩篱,才能够形成文明养犬的氛围和共识。

毕竟,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之中,也相信每个人都在乎自己的声誉。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极少数踩踏规则红线的养犬人,养犬法规的强制约束也不可或缺,为养犬共识提供刚性保障。

由此,“狗趣”才不会成了“狗患”。

责任编辑:李思佳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 律师学者解读:将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1日电(记者 杨逸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昨起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不仅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其中,更以立法形式确立了...

“游客流量”如何变成“反诈力量”

□ 平安特稿□ 本报记者 张晨从公安局局长谈反诈到青年宣讲团开展特色宣传,从非遗赋能到智慧校园建设,各地公安机关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抓手,持续深化反诈治理体系创新,一场全民参与的反诈系统工程为人民群...

法治守护“春天的事业”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5月16日在京召开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近年来,在全社会的理解、尊重、关...

令消费者担心的预制菜,出路何在

□ 本报记者 付萌□ 本报见习记者 刘思源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即拆即食、省时省力的预制菜正大跨步迈向我们的生活,频繁出现在各个饮食场景,对于餐厅、外卖商家而言,使用预制菜能帮助其降本增效,让生意得以延续。然而,学生家长...

多部门联合印发意见 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_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宋子节、温璐)近日,民政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中国老龄协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当前老...

标注“官方”的“假官号”为何屡禁不绝?

□ 本报记者 张守坤短视频平台上,“××文旅推荐”“邮政官方直播间”等账号层出不穷,简介标注“官方”、头像使用机构LOGO,主页却充斥带货链接与问题商品。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深刻内涵和实施重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郭春丽2025年05月22日05: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小字号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手机被实时监控?关机也能窃听!还有这些日常用品都可能是窃密工具

近年来,随着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广泛开展,大家反间谍、防窃密意识普遍提升。但在一些生活、学习、工作场景中,一些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如不注意防范,就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机关披露,日前,我国某重点单位人员举报反映,在该单...

一个差评需几十个好评填补,如何才能跳出“好评内卷”?

好评机制直接关联订单分配等关键权益,有利于优化服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差评需几十个好评填补,如何才能跳出“好评内卷”?专家表示:应从优化平台规则等方面入手,让好评回归评价体系本身阅读提示在平台成为服务行业主要载体的...

山西“订婚强奸案”入选最高法案例库,有何意义?

5月14日,记者获悉,此前备受关注的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图片该案例库系最高人民法院于2023年7月启动建设,2024年2月,案例库正式上线并面向社会开放。案例库收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和经最高人...

2025
01/18
16:13
浏览量: 36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青海西宁:列车上的有机蔬菜可现摘现炒

青海西宁:列车上的有机蔬菜可现摘现炒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山西朔城区周波案:究竟是司法腐败 还是司法不作为?

山西朔城区周波案:究竟是司法腐败 还是司法不作为?

试问山西朔州有关部门:伪造印章 究竟算不算犯罪?

试问山西朔州有关部门:伪造印章 究竟算不算犯罪?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