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就案说法 > 在线“诊断”视频火爆,背后的心理健康需求不容忽视_

在线“诊断”视频火爆,背后的心理健康需求不容忽视_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3-21 12:06:51 | 点击:184

NPD是啥?ADHD又是啥?有不少人“确诊”了,咋回事?

据新华社报道,近期,以在线“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为标题的视频在网络上大量传播,不少网友通过视频给自己“对号入座”查病,自行“确诊”后感到迷茫焦虑,还有家长根据视频“诊断”孩子的行为,甚至轻信其推荐的“疗法”。

龚先生试着打开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搜索,差点以为是误入了心理诊室,“NPD是无法治愈的精神病”“如何认出身边的NPD”“ADHD自测量表” 诸如此类的内容不胜其数,一些视频的点赞、评论、转发量多达数十万次。评论区里,有人焦急地询问,“全中,有什么办法改善吗”“怎么给孩子进行干预,怎么就诊”,也有人质疑,“NPD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每天上网都能诊断出自己一个毛病”。

仅凭视频“对号入座”就能识人查病,这对吗?靠谱吗?答案显而易见。由于精神障碍等存在多种表现形式,相关心理疾病的准确识别和诊断本身就非常复杂。即使是专业的医生,也要综合考量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既往史、刺激因素等,还要与其他疾病进行辨别,不能仅凭某个行为就下结论。

从谈病色变、讳疾忌医,到主动咨询、病急乱投医,能够看出,心理健康问题正从“隐秘的角落”走出来,在社交平台上被光明正大地分享与讨论,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和正视。

17419458547011625_640x418_副本

17419458547011625_640x418_副本

(图源:新华社 王鹏作)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精神心理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是视其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或是羞于启齿,病耻感强烈;或是避重就轻,将其化为矫情、脆弱的代名词。因而,破除“心病”隐痛,需要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推动公众走出认知误区,以科学和包容的心态,增加理解,减少偏见,形成全社会的“脱敏”和共识。

然而,这种“诊断”类视频将医学诊疗过程娱乐化、绝对化,不仅没有减少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和污名化,反而消解了心理问题的严肃性和专业性。这些并不专业的“诊断”视频,不仅起不到科普作用,反而会产生误导,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向更深程度发展。而过度滥用心理学概念,草率地给身边人贴上不必要的“标签”,不仅遮蔽真实而具体的个体,致使对方遭受歧视,还可能导致本身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人加重病耻感,放弃或推迟寻求专业帮助。

涉及公众健康、本应严肃对待的诊断行为,竟成为了网络平台的流量生意。我们呼吁加强对此类视频监管、处罚的同时,也不禁要反问:为何在线“诊断”心理问题视频如此火爆?人们为何愿意在线问诊?这背后不该忽视的,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

17419461534651661_1239x898_副本

17419461534651661_1239x898_副本

(图源:新华社 勾建山作)

今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在多个地区正式开通,在北京,开通不到5天的时间内就接到了咨询电话近500通,通话时长170个小时,其中来电占比最高的包括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情感问题、职业发展、孩子教育,以及焦虑、恐惧、紧张、抑郁等情绪问题。而与之对应的是,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诸如精神与心理诊疗资源缺乏、专业心理咨询服务资源分布不均、患者治疗费用负担重、家庭及社会支持不够、基层精神科建设滞后等问题仍待破解。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健康,更关乎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今年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到今年年底,每一个地市都能够设置一个心理门诊或是睡眠门诊。

面对盛行的心理健康话题,不仅要提升公众意识,及时加强科普和宣传,更应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扩大心理健康服务供给,满足民众心理健康需求。当我们每个人情绪需要宣泄时都有出口,心理出现问题时都能得到疏导,那些“赛博问诊”的荒诞也就不攻自破了。

责任编辑:田昕禾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法治守护“春天的事业”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5月16日在京召开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近年来,在全社会的理解、尊重、关...

令消费者担心的预制菜,出路何在

□ 本报记者 付萌□ 本报见习记者 刘思源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即拆即食、省时省力的预制菜正大跨步迈向我们的生活,频繁出现在各个饮食场景,对于餐厅、外卖商家而言,使用预制菜能帮助其降本增效,让生意得以延续。然而,学生家长...

多部门联合印发意见 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_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宋子节、温璐)近日,民政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中国老龄协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当前老...

标注“官方”的“假官号”为何屡禁不绝?

□ 本报记者 张守坤短视频平台上,“××文旅推荐”“邮政官方直播间”等账号层出不穷,简介标注“官方”、头像使用机构LOGO,主页却充斥带货链接与问题商品。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深刻内涵和实施重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郭春丽2025年05月22日05: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小字号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手机被实时监控?关机也能窃听!还有这些日常用品都可能是窃密工具

近年来,随着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广泛开展,大家反间谍、防窃密意识普遍提升。但在一些生活、学习、工作场景中,一些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如不注意防范,就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机关披露,日前,我国某重点单位人员举报反映,在该单...

一个差评需几十个好评填补,如何才能跳出“好评内卷”?

好评机制直接关联订单分配等关键权益,有利于优化服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差评需几十个好评填补,如何才能跳出“好评内卷”?专家表示:应从优化平台规则等方面入手,让好评回归评价体系本身阅读提示在平台成为服务行业主要载体的...

山西“订婚强奸案”入选最高法案例库,有何意义?

5月14日,记者获悉,此前备受关注的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图片该案例库系最高人民法院于2023年7月启动建设,2024年2月,案例库正式上线并面向社会开放。案例库收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和经最高人...

北京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2024年公诉412人

本报北京5月15日电(实习生 杨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今天发布《北京市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376人,提起公诉41...

厦大研究生“免试入学”?别被招生谣言骗了

最近,网上传出厦门大学研究生招生“免试入学”等信息,引起舆论场上的关注。5月11日,厦门大学招生与考试办公室发布关于研究生招生的声明称,该校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招生工作,并请考生切勿轻信所谓“免联考项目”“免试入...

2025
03/21
12:06
浏览量: 18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青海西宁:列车上的有机蔬菜可现摘现炒

青海西宁:列车上的有机蔬菜可现摘现炒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山西朔城区周波案:究竟是司法腐败 还是司法不作为?

山西朔城区周波案:究竟是司法腐败 还是司法不作为?

试问山西朔州有关部门:伪造印章 究竟算不算犯罪?

试问山西朔州有关部门:伪造印章 究竟算不算犯罪?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