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就案说法 > 突出铲除土壤条件深化反腐败斗争① 强化反腐败高压态势 纵深推进“不敢腐”

突出铲除土壤条件深化反腐败斗争① 强化反腐败高压态势 纵深推进“不敢腐”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02-20 11:19:36 | 点击:6539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突出铲除土壤条件深化反腐败斗争”,并提出具体要求。要清醒认识反腐败斗争形势任务,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强化高压态势,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深化反腐败斗争。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党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经过新时代十年坚持不懈的强力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反腐败斗争的新情况新动向要有清醒认识,对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要有清醒认识。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反腐败绝对不能回头、不能松懈、不能慈悲,必须永远吹冲锋号。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紧盯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紧盯重点问题,把严惩政商勾连的腐败作为攻坚战重中之重,坚决防止利益集团、权势团体向政治领域渗透。从反腐败斗争的新情况新动向看,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危害政治安全,套取政策红利妨碍大政方针落实,政商结成利益集团形成区域腐败等问题时有发生。必须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肃查处阻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严重损害党的执政根基的腐败问题,坚决清除政治上蜕化变质、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两面人”,坚决消除危害党的团结统一的政治隐患。要坚决查处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防止政商勾连、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等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

紧盯重点领域,坚持个案查处与系统整治相结合,坚决清理风险隐患大的行业性、系统性、地域性腐败。系统整治重点领域,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是新时代反腐败工作的一大特点。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的深度广度。深化整治金融、国企、能源、烟草、医药、基建工程和招投标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问题,有效防范化解腐败风险及关联性经济社会风险。推动反腐败向基层延伸,聚焦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执法司法等领域,严肃查处贪污侵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吃拿卡要等行为,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集中整治跨境腐败问题,持续开展“天网行动”,加大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力度,深化“一带一路”廉洁建设,提升国际反腐败治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紧盯重点对象,严肃查处“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违纪违法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督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工作规划(2023—2027年)》在部署工作时,明确提出“紧盯重点对象”。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再次作出部署,释放了从“关键少数”抓起严起的强烈信号。要紧盯“关键少数”,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分析,及时研判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形成震慑效应。严肃查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谋私贪腐等问题,加大对“政治骗子”和政治掮客的惩处力度。

紧盯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加大甄别和查处力度。在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下,腐败分子变得更加狡猾,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从各地查处和通报的案例看,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往往具有很强的间接性、市场性、隐蔽性、迷惑性,必须主动应对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新挑战,提高监督执纪执法的穿透性,加大查处力度,强化对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快速处置。要练就“火眼金睛”,持续加大对“影子股东”、期权腐败、政商“旋转门”、“逃逸式辞职”等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查处力度,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行为表象揭露违纪违法的本质。同时加强对典型案件的剖析,深挖背后根源,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不断铲除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滋生土壤,压缩其生存空间,提高治理腐败效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鹃)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责编:彭静、任一林)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 律师学者解读:将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1日电(记者 杨逸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昨起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不仅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其中,更以立法形式确立了...

“游客流量”如何变成“反诈力量”

□ 平安特稿□ 本报记者 张晨从公安局局长谈反诈到青年宣讲团开展特色宣传,从非遗赋能到智慧校园建设,各地公安机关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抓手,持续深化反诈治理体系创新,一场全民参与的反诈系统工程为人民群...

法治守护“春天的事业”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5月16日在京召开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近年来,在全社会的理解、尊重、关...

令消费者担心的预制菜,出路何在

□ 本报记者 付萌□ 本报见习记者 刘思源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即拆即食、省时省力的预制菜正大跨步迈向我们的生活,频繁出现在各个饮食场景,对于餐厅、外卖商家而言,使用预制菜能帮助其降本增效,让生意得以延续。然而,学生家长...

多部门联合印发意见 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_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宋子节、温璐)近日,民政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中国老龄协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当前老...

标注“官方”的“假官号”为何屡禁不绝?

□ 本报记者 张守坤短视频平台上,“××文旅推荐”“邮政官方直播间”等账号层出不穷,简介标注“官方”、头像使用机构LOGO,主页却充斥带货链接与问题商品。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从虚构“文...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深刻内涵和实施重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郭春丽2025年05月22日05: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小字号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手机被实时监控?关机也能窃听!还有这些日常用品都可能是窃密工具

近年来,随着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广泛开展,大家反间谍、防窃密意识普遍提升。但在一些生活、学习、工作场景中,一些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如不注意防范,就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机关披露,日前,我国某重点单位人员举报反映,在该单...

一个差评需几十个好评填补,如何才能跳出“好评内卷”?

好评机制直接关联订单分配等关键权益,有利于优化服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差评需几十个好评填补,如何才能跳出“好评内卷”?专家表示:应从优化平台规则等方面入手,让好评回归评价体系本身阅读提示在平台成为服务行业主要载体的...

山西“订婚强奸案”入选最高法案例库,有何意义?

5月14日,记者获悉,此前备受关注的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图片该案例库系最高人民法院于2023年7月启动建设,2024年2月,案例库正式上线并面向社会开放。案例库收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和经最高人...

2024
02/20
11:19
浏览量: 653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青海西宁:列车上的有机蔬菜可现摘现炒

青海西宁:列车上的有机蔬菜可现摘现炒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山西朔城区周波案:究竟是司法腐败 还是司法不作为?

山西朔城区周波案:究竟是司法腐败 还是司法不作为?

试问山西朔州有关部门:伪造印章 究竟算不算犯罪?

试问山西朔州有关部门:伪造印章 究竟算不算犯罪?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有关部门 这样关停企业是否存在违法问题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