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民视点 > 清淤“井”卫:以手为眼守护出行安全

清淤“井”卫:以手为眼守护出行安全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2-07 13:12:56 | 点击:449

陈遥完成清淤作业,正在从沉淀井底部攀爬上来。通讯员 项梁/摄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位于赣东北一隅,群山环绕,县城内部地势低洼,我国西南地区前往上海的重要通道沪昆线在此穿城而过。为了方便铁路沿线居民出行,沪昆铁路玉山段沿线设置大大小小的涵洞近百处,而在每个涵洞口的排水槽交会处,都会设置一处沉淀井用于沉积泥沙和淤积物,构成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

春运期间,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鹰潭工务段上饶路桥车间玉山路桥养修工区班长陈遥每周都要和工友们一起,在沉淀井下脏臭难闻的污水中清淤挖沙,消除安全隐患,他们笑称自己是8米深井下的“井”卫。

沉淀井井盖两边的水泥缝隙里满是枯萎的青苔和野草,陈遥一手挥刀割草、一手清理,动作麻利。“这些都得清理干净,不然要不了多久会长得更旺盛。”

掀开井盖,一股刺鼻的臭味立刻蹿了出来,隔着口罩也能闻到。陈遥启动一旁的通风装置,掏出氧气浓度检测仪,仔细观察浓度值,达到安全值后,才能下井作业。

安全带套在肩上,穿过腋下,然后缠过后背,穿上连体防水裤,最后再戴上过滤式防毒面具保障呼吸顺畅,下井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沉淀井深8米,直径不到1米,仅容1人上下攀爬。陈遥把锁扣紧紧扣在铁爬梯上,借着井口同事手电筒的光亮,低头向井底望去。

沉淀井又深又黑,墙壁潮湿斑驳,狭窄的空间压得人喘不过气。陈遥左脚踩、右脚探,确保每一步都踩实,慢慢地从10节湿滑冰冷的爬梯爬下去。春寒料峭,沉淀井内部的气温逼近0摄氏度,下到井底,从出水口涌入的寒风带起了一阵阵腥臭味,给他来了一个结实的“下马威”。双脚刚试探着在井底踩稳,淤积物腐败产生的一个个黑色气泡就“咕嘟咕嘟”争抢着蹿上水面,臭味随之扑面而来,尽管戴着防毒面具,也令人头晕反胃。

为了方便在井中上下攀爬和清理淤积物,作业人员要尽量穿得很单薄,避免衣物浸染污水影响作业。陈遥至今记得第一次下井的时候,他没听师傅黄学顺的劝告,穿着一件厚实的工作棉袄,上下爬了两趟,腥臭的污水洇满了衣服。忍受着胃里“翻江倒海”的感觉,站在污水中,用手掏了几下,整个袖子就全被脏水浸湿了,他“逃命”似的爬回出井口。“污水的腥臭味,‘附’在身上,特别难受,那天洗了好几次澡,但总感觉身上还是有味道。”

井底的泥沙长期在水流的作用下沉积挤压在一起,质地紧密。借着手电筒的光亮,他先是观察淤积物的数量,在确定开口位置后,陈遥握紧铁铲开始了清理。他将腰间别着的手电筒挂在铁爬梯上,对准下铲位置,再将铲面向内,沿着井壁下铲。“咔嚓、咔嚓……”铁铲和井壁碰撞的声音在逼仄的空间里回响。

在8米深的井下,声音都“困”在陈遥的防毒面具里,和井外的同事沟通只能通过手势。如果需要放桶下井,陈遥就对着井外的同事举左手,如果需要收桶拉绳,就举右手,在井下待满半个小时需要换人时,则是挥动双手……时间长了,他们之间便有了一套默契的“手语”。

“手感”,是每一个“井”卫挂在嘴边最多的词。大部分污水进水口都“藏”在水下,积水一多,就无法通过肉眼判断水下的淤积物情况,只能“以手代眼”,因此“手感”成了关键。为了练好“手上功夫”,陈遥经常趁着工作间隙脱下手套在浑浊的积水里用手指按压感受物体形状,再拿出水确认物体,积累脑中的“淤积物图鉴”,直到练得手指起皮泡肿,才肯作罢。

收集淤积物的桶在井中重复上下了三四趟,沉淀井底部淤积物清理干净后,陈遥这才开始收拾工具向上攀爬。

从沉淀井井底爬上来的陈遥浑身湿漉漉的,摘下溅满污水的防毒面具,“贪婪”地呼吸着井外的新鲜空气。师傅黄学顺连忙帮他换上提前准备好的厚衣服,端上姜茶。

“小陈,今天辛苦了,清出来的沙子足足有3立方米。”一旁的黄学顺告诉陈遥,“堆起来都有你人高了!”

常年“面朝污水背朝天”,在幽深黢黑的沉淀井下与淤泥污水作伴,让陈遥在工作之外对探索广阔的天地有了更大的兴趣。在沉淀井到工区的“两点一线”之外,生活中的他最喜欢爬山,比起在井下抬头仰望不足一平方米的天空,他更享受登高远眺的“一览众山小”。下班后,脱下满是污渍的工作服,陈遥就换上白色的卫衣和运动鞋,带上相机去附近拍摄大自然和玉山古城的美丽风光。目前,他的自媒体账号上已经有6万多名粉丝,“晒”的都是工作之余爬山、自驾拍到的山明水秀和红墙绿瓦。陈遥认为,尽管工作稍显枯燥,但生活仍然是多姿多彩的。

沉淀井所在的涵洞是附近地势最低的地方,也是周边居民进出的必经之路,经过这里的人流、车流密集。一旦涵洞出现大面积积水,周边居民区的住户就需要绕行至距涵洞十几公里外的通道,大大增加出行时间和安全风险。

在陈遥看来,沉淀井多清理一分,涵洞通行就多一分保障。他总说,自己是安全的守护者,也是安全的见证人,“虽然看不见我们在井底清淤,但成为守护他们出行安全的‘幕后英雄’也很有成就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浩天 通讯员 李翰祥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朱浩天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花一元钱看一场“大戏” “一元剧场”缘何受欢迎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既要重视可及性,也要注重可持续性  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归根到底源自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文化发展奔腾激荡的长河便永远不会干涸  一元钱能干什么?在山东菏泽曹县、甘肃张掖等...

湖北恩施:霸漆文化“追梦人”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的深山密林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女性身影,她挖窝栽树、熬油配漆无所不能……她叫朱黎,是国家二级漆艺师,也是恩施“坝漆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生漆,又称“国漆”或“大...

日本关东地区遭遇“创纪录短时强降雨”

新华社东京9月11日电(记者李子越 梁晨)日本关东地区多地11日下午遭遇强降雨,交通大规模受阻。日本气象厅监测数据显示,在截至下午3时20分的1小时内,东京都目黑区绿丘降雨量达到134毫米。  气象厅当天对东京都多地发布...

世界最大冰山A23a再断裂 面积单次缩减近20%

  俄罗斯北极与南极科学研究所新闻处当地时间9月11日通报称,世界最大冰山A23a再次发生大规模断裂,面积单次缩减近20%。当前其面积仍超过1400平方公里,继续保持世界最大冰山地位。  据该研究所冰河水文气象信息中心首...

尼泊尔首都局势恢复平静

 在尼泊尔出动军队维持秩序后,首都加德满都10日未再爆发示威游行,局势恢复平静,主要商业区部分店铺恢复营业。  尼泊尔军方9日发表声明,谴责一些团体“过度利用当前困难局势,对普通民众和公共财产造成严重破坏”。自当地时间9...

韩国前总统夫人金建希所涉贪腐案24日开庭

  △金建希(资料图)  韩国媒体9月10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定于24日举行韩国前总统尹锡悦夫人金建希所涉贪腐案的首场听证会。  8月29日,负责侦办相关案件的“金建希特检组”以涉嫌违反《资本市场法》...

传习录丨人民教师无上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走进校园、致信问候、会见交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各种方式对教育工作者表达关心关怀,身体力行弘扬尊师重教美德,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强调,老师应该“做学生为学、为事...

“防窥”又“护眼”?这样的手机膜靠谱吗?

央视网消息:为了保护手机,很多人习惯给手机屏幕贴上保护膜。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中销售的手机膜五花八门。除了保护屏幕,一些商家还宣称自己的手机膜不仅可以防偷窥,还能“护眼睛”,这些说法靠谱吗?  一些商家在商品介绍页向消费者...

中国短剧“出海”势头迅猛 市场规模有望达百亿美元量级

央视网消息: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当前,短剧海外应用已突破300款,全球累计下载量超过4.7亿次。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短剧应用内购收入逼近7亿美元,增至2024年第一季度的近4倍。而短剧出海的市场总规模,短期内有望达百亿美元量...

中国气象局:预计9月有3至4个台风或热带低压影响中国

中新社北京9月9日电 (记者 陈溯)记者9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今年主汛期(6月至8月)内有14个台风生成,预计9月还将有3至4个台风或热带低压生成,影响华东和华南部海域。  9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主汛期...

2025
02/07
13:12
浏览量: 44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骄阳八月,随州消防进万家

骄阳八月,随州消防进万家

机关大楼-goodbye!

机关大楼-goodbye!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飞行汽车正成低空经济新热点

飞行汽车正成低空经济新热点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