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华敬友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大早不时的手机铃声和信息把我叫醒,都是 同事和朋友的节日问候......
八时许,我突然接到河南宁陵老家一位表侄王标的电话,我以为也是问候,没想到电话中传来哭泣的声音。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父亲王圣聚(我表哥,姑妈的儿子)突然去逝了。我急忙追问什么原因?他告诉我:正月十三,他爸应邀与几位朋友在县城一家酒店喝酒, 因饮酒过量,在回家上楼梯时,不慎摔倒脑部失血过多死亡。
八月十五的月亮
我听到这个信息,如雷贯耳、大脑轰鸣,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 时间说不出话来,泪水夺眶而出。老伴在我身旁目睹这种情景也不知所措......
过了一阵子,我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这时,一憬憬往事在我脑海中浮现:
王圣聚不仅仅是我的亲表兄,他还与我小学和初中时代同窗读书。 他比我年长三岁,聪明帅气。青少年时代,我俩玩的最好,处的时间也最多。
五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土坯房
六、七十年代,河南农村还很贫穷落后,特别是豫东地区,很多村民吃不饱、穿不暖,还有些人外出讨饭。我和圣聚兄两家村庄离有 一里多路,姑妈家生活条件比我家好一点。表兄经常邀我去他家玩有时还住下来。我姑妈非常喜欢我这个娘家侄儿,有时还留点好吃的东西给我。
当时的农村受家族势力影响,谁家男孩少往往会被看不起,孩子们打群架时会受欺负。基于此,姑妈就支持表兄到邻村拜一位拳师, 习武梅花拳。我受他影响,也不时去看热闹,有时也随之学一两个架式或格斗技巧。后来,表兄的拳法稍有入道,能表演几个套路,村里也没有人敢欺负了。
70 年代农村砖瓦房/华敬友摄于宁陵华岗村
圣聚兄有艺术天份,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成立文艺宣传 队,他学拉二胡和其他乐器,对歌谱学习认真,能凑出一首首动听的歌曲。1968 年前后文革时期,国家大树特树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 虎山等八个“样板戏”。学校文艺宣传队吸收成绩优异的学生加入, 我当然不能例外。生来缺少文艺细包的我,被分配演胡传魁司令角色, 我怕误了学习,不太愿意参加排练。剧中“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 张......”和“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几个唱段苦苦让 我在业余时间练了一个星期。宣传队又挑选了长得漂亮的女生演阿庆 嫂,选调皮的男生演刁德一等不同角色。这支学生文艺宣传队,在一 两年内学习排练,竟能成场的演出“样板戏”来。我们有时还到村里 给百姓演出,受到村民们热情接待,留我们用饭有的还会送上积攒的鸡蛋给我们吃。这些 50 多年前的往事,没有想到今天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哪时的圣聚兄和我们宣传队的同学们多么天真?多么单纯?多 么可爱?至今回忆起来多么难忘?直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我还能亨上“样板戏”中几个唱段呢......前些时候,几位当年的宣传队队友我们取得了联系。大家都年愈花甲,当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谈起当年演出的情景,都异常兴奋,仿佛回到了青少年时代......
初中毕业后,圣聚兄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毅然去了东北那片黑土地,在部队这个大家庭接受锻炼。
作者(左)与表兄(右)---1969 年的合影
圣聚兄入伍前,要办结婚喜事。我自然热心张罗,组织伙伴们去新娘家抬嫁装,闹新房,喝喜酒。大家都赞许俵兄,既当了兵穿上了 威武的军装又取了一位贤惠的妻子。后来他们生儿育女,家庭幸福美满。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有幸 1979 年考入郑州大学读书。入学前 到姑妈家报喜,她十分高兴,还给我送了路费。1983 年我大学毕业 后,分配到一家央企工作,一年多后被提拔任工会主席。后来有一年回老家,当然免不了去探望姑妈。她拉住我的手不放,激动的对我和表兄说:国家有位大华主席(华国锋),我们华家也出了一个“主席” (当时企业工会主席进常委班子,相当于政府副处级别,属于提拔比较早的年轻干部了),这是家族的荣耀啊(我的老家华岗村有几千人都姓华,也有叫华国锋的村民)!
圣聚兄在部队努力工作,进步很快,还提任了班长。部队的生涯, 使他为日后人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退伍后,地方政府安排他到华堡乡村学校任教,后升为校长,至到 2015 年退休。
圣聚兄退休后住在宁陵县城,他多年来一直热爱并投身于群众性公益事业,经常参加县、市、省级空竹、甩鞭、戏剧等群体性活动和 比赛。由于他有练武功底,特别是他的“甩鞭”,技艺高超,表演闲熟,曾获得省市比赛荣誉奖,为宁陵县群众性文体活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获奖后,曾与我电话联系,分享快乐。我鼓励他:退休了人老 了,要坚持锻炼,培养一门爱好,安度幸福的晚年!圣聚兄一向身体很好,无大毛病。没有想到会这样突然离去?我悲伤之极。
这次意外事故发生,据知情人说,是他与几位好友正月十三相聚, 讨论参与元宵节群众性娱乐活动。之后,他们几人在一家酒馆喝酒。 这些人大多都上了岁数,高兴之际五人喝了五斤多高度白酒。谁想到, 由于年高不胜酒力,圣聚兄就出了意外?
元宵节本是快乐和亲朋欢聚的日子,由于圣聚表兄的突然离世, 我情绪极度低落,我悲伤、我痛苦。当冷静下来后,觉得自己应该写点什么,于是伏案即书,把一些认知和想法谈出来与大家探索:
一、“酒乡”人喝大酒的传统“习俗”该改改了
“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这句当年有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语,让张弓酒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张弓酒厂一 度成为宁陵财政收入大户,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有“酒乡”美誉之 称。外地人来宁陵或商丘做客,主人非要把他们喝醉方可罢休,否则认为对客人不热情。过去的岁月里,商丘这个地方涌现出不少一次能喝一斤甚至更多的“酒神”、“酒仙”、“酒圣”......外地客人来到中原,特别是遇到豫东人喝酒,心里发慌,谈酒色变。
酒,是待人接物、交际往来的必需品。古代,不少诗人酒后佳诗百篇;当代,不少酒厂成为国家纳税大户。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 性。仅从“凶酒”或者说过量饮酒而言,这些年有多少人付出了沉痛 的代价甚至性命?
政府觉醒了,明令禁止公款招待喝酒,禁止上班时间喝酒,一些官员因为违反有关规定受到严厉处罚。
公安觉醒了,制定了酒驾违法的处罚规则。 那么,豫东地区“酒乡”民众为什么至今还不觉醒呢?
记得 20 多年前,宁陵我的一位好友曾因参加朋友宴会时喝酒过量,后抢救无效死亡。这件事情当时反响很大,并给家人和孩子留下 了无比的痛苦。这次表兄的过量饮酒,同样导致丢掉生命,也必将给家人和儿孙 们留下难以想象的心酸。因此我呼吁家乡爱喝大酒的朋友们,一些旧“习俗”该改改了。
二、“酒友”、“酒仙”们该醒醒了
同学、战友、老乡、客人相聚,安排桌酒席,小酌几杯,增进友 谊、加深感情,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多数酒局都难以控 制。几圈过后,主人或者被大家认可的“酒仙”就会以各种方式劝酒。 一旦酒劲上了头,个个豪言壮语:出酒宝、划拳各种套路显神威。如果酒桌上有一、二位女同志能喝,哪就更热闹了。其结果怎么样,结束时全桌的“酒友”没有一个清醒的。次日,免不了相互电话一通,这个说没到家就吐酒了,哪位讲到现在还一直头痛。人人表示,以后要少喝。不久后再聚会,比上次喝得还多、更猛。究其原因,“酒友” 们太要面子了,太讲“义气”了,“酒仙”们太会劝酒了。因此,我 今天劝“酒友”们该醒醒了,不要酿成大错再后诲,届时就晚了。
三、“恋酒”的退休老朋友们,大家该觉悟了
我有不少年龄相仿的好朋友,大都认为已经退休了,忙碌了大半 辈子,现在有时间了,就应该常聚在一起喝点小酒,这是件快乐的事。 熟不知,到了六、七十岁,虽然身体还不错,但是都会有各种小毛病。 一旦饮酒过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种种案例证明,老年人过量饮酒出现事故率极高。因此,老年朋友们该觉悟了:为了自己身体健 康,为了不发生意外,不但自己要控制少喝酒,更不能劝别人多喝。
四、地方政府治理规范酒行业,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了
有人会说:民间酒局个人花钱喝酒,与政府何干?但是,你想过没有:目前社会上的酒有多少个品种?就商丘地区而言,有多少全国五花八门的酒涌到了这个市场?又有多少酒质量不达标,被称之为 “假酒”?大家熟悉的国酒茅台,不是政府重拳一直在支持打假吗? 几十年来,轰动全国的假酒案还少吗?各地因喝假酒出了许许多多人命案,酿成的悲剧还少吗?所以我认为要使酒行业走向规范,劣质酒 和假酒不进入市场,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予以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在茅台老酒作坊体验生活
我是一位商丘宁陵人,热爱我的家乡。几十年来喝家乡酒,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且酒量较大。这些年来,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国内上 百个城市及数十个国家,结交了不少河南籍各界老乡。每每座下来喝 酒,也能论道一番。我明明知道喝酒会伤害身体,但是一次次都被朋 友“感情”和河南人的“义气”所取代。我在业内和朋友圈,也留下 了“仗义”和“酒风正”可交往的“美名”......有时酒后也觉得身体不适,但是也乐在其中。
然而,这次表兄因喝酒过量丢掉性命,实实在在给了我重拳一击, 打醒了我。元宵节这天我几乎吃不下饭,夜不能寐。痛首之际,写下这篇短文:一则追忆表兄,愿他一路走好;二则以一位爱喝酒的老乡身份,讲述自身的醒悟。
祝愿老年朋友们,为了自己身体健康,为了家人幸福,要克制、 控制情绪少喝酒,更不能喝大酒。美好的生活等待你,幸福的家庭需要你!
(作者:华敬友,住建部《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总编、 中国建筑摄影研究会秘书长、北京河南经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2025 年 2 月 12 日元宵节深夜于北京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