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孙仲兴
那座熟悉的6号楼下,老冯头又一次支起了他那份坚守了三十余年的修车与配钥匙摊点。他眼神空洞地望向那些晨练和赶早市的来往忙碌人群。
老冯二十来岁从朝阳县的大山沟出来,是第一代进城的打工仔。他凭借修自行车的手艺,在六栋楼头边支起了修车生意,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有几辆自行车,生意红火,补胎收费一元,每天能赚百来块。没几年工夫,他就娶了媳妇,还在六栋楼买了两室一厅的二手房子。
生意太好,他的新媳妇也开始帮忙打下手,小日子过得热闹而舒心。第二年,家里又添了个大胖小子,老冯干活得更加起劲,时不时会哼唱:“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因为他曾经是一名军人。
那位素来坚毅不屈、未曾向逆境低头的男子,亲眼见证了大儿子日渐成长,不仅助其成家立业,更是细心操持,为其黄河小区置办了两室两厅的新居所。然而,冯老汉由于常年站立街头,风吹日晒, 酷暑严寒,劳累过度,不幸罹患脑血栓,生活状况因此变得极为艰难。对于他来说,修车工作已不再轻松胜任,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唯有积极接受治疗,力求保全生命。何况朝阳市这几年共享单车,电瓶车遍地都是,家家的自行车成了摆设,连派出所大力支持的修车葛师傅,也转行专们干起开锁配钥匙的营生来。这不老冯的病刚刚痊愈,不顾家人的反对,又出摊了。
从事蔬菜销售的李老汉,自称是一位来自二其营那块儿 地道老农民,他家拥有数亩肥沃的土地,种植着各类应季蔬菜。李老汉常常骑着他那台倒骑驴手推车,从朝阳市区的最东头,花半个来钟头时间,来到六栋楼下,卖他刚刚摘下来的各类新鲜蔬菜。从凌北到六栋楼的路程,其距离之远显而易见。沿途重型车辆轰鸣不断,柴油机声此起彼伏,尽管那里亦有早晨的集市,但他却并不为之所动。他总是表示,六栋楼的居民都是政府的机关干部,对于蔬菜品质的要求极为苛刻,一旦相中,绝不愿意讨价还价,因此他每日都能比在工人村多赚取数十块钱。
卖针头线脑的老刘,经过二十余载的辛勤劳作,每日推着满载各种小商品的板车,穿梭于六栋楼大街小巷,成功地培养出‘两名大学生。从事修鞋工作的李女士,从手工过渡至机械化操作,店面亦随之翻新,并更名为洗鞋美。随着岁月的积累,她颈间的金项链逐年增粗,愈发显得璀璨夺目。
然而,开设理发小店的赵师傅,尽管一生勤勤恳恳,也沒挣上什么大钱,每天理十多个发,收入七,八十元钱,就非常的知足,众多老男姓顾客对其店铺趋之若鹜,其手艺之精湛毋庸置疑,五元一次的理发价格亦极具亲和力。遗憾的是,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赵师傅不幸罹难,其七十八载的人生因此戛然而止。从事炸油条营生的那老两囗夫妇,最为担忧的则是“创城”检查,各式频繁的检查使得他们每隔几天便无法营业,领导视察时更是不得不提前几天收摊谢客。尽管如此,作为社会底层的人们,不知道一辈子图昔 个啥?生活追求个啥?虽然常常遭人白眼儿,日子还得推着往前过,大人有大命,小人有小人的活法,反正我们感觉生活还是有滋有味,滿不错的。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