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民视点 >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2-25 13:40:47 | 点击:188

作者:于红波(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

健全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政府、市场和高校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等环节有着各自不同的定位与效用,要推动相关主体共同赋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形成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强大合力,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要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产业、行业和企业等根据各自发展需求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经营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青年科技人才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进一步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引育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度,打造产业与人才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更好发挥高校重要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不断提升自主培养、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地方、高校、用人单位的联动互补、协同推进,着力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要制定更具指导性引领性的国家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给予地方更多人才自主权,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等各个方面大胆创新,鼓励各地区立足实际、突出重点,面向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积极推动人才工作领域改革,制定配套措施,以政策突破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充分遵循教育规律、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深化高校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根据实际需要向用人单位充分授权,推动用人单位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使各方面青年科技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形成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形成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就要培植好人才成长沃土。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台,最大限度调动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社会条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青年科技人才既在思想上进行引领,又在业务上开展“传帮带”,做到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赋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担纲领衔、脱颖而出的机会。优化科技人才梯队结构,锚定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目标,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前瞻性、梯度性人才布局,推动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促使青年科技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完善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措施的支持作用,优化学术资源配置,拓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通道,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践中建功立业。

责任编辑:梁文艳


【作者:于红波】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烟台高新区举办“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的中国梦”百姓宣讲大赛(决赛)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 潘静宇)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全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月4日下午,烟台高新区“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的中国梦”百姓宣讲大赛(决赛)在创业大厦举办,来自全区各行业...

烟台交通管理支队高新区大队以安全课堂护航快乐暑假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宋先媛)暑假将至,儿童出行安全牵动人心。近日,烟台交通管理支队高新区大队警官们走进高新区第二实验小学,为师生们带来一堂生动深刻的交通安全体验课,以沉浸式教学筑牢假期安全防线。在教学楼前上,一场...

“一站式”服务农民卖粮 高科技保障颗粒归仓 直击河北夏粮收购

  在中储粮(邢台)储备有限公司大院里,一批粮食正等待入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洪园/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保管员登上35号储粮仓,进入仓内,感觉非常凉快干爽。通过仓内的电子货位卡,记者看到,仓温是26.2摄氏度...

我国新增下达100亿元以工代赈中央投资 预计带动31万人就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7月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记者今天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日前,我国新增下达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开展以工代赈加力扩围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行动,助力重点群体稳就业促增收。  据介绍...

首届“优师计划”毕业生即将奔赴山海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志存高远,师范报国……”6月底,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从教出征仪式在珠海校区风雨操场举行,7位学子代表全体“优师计划”毕业生朗诵《以国为志,以师为名》。  今年...

毕业季,打造有温度的离别仪式

  毕业生成长故事汇现场。学校供图  退伍学子柯成典给母校行最后一个军礼。学校供图  师生面对面“圆桌对话”。学校供图  近日,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拾光·启航”成长故事会在学院悦心坊工作室温情启...

引领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为何这所大学超七成毕业生选择西部

  7月,新疆姑娘李美玲将前往塔里木油田,在大漠戈壁中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李美玲是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25届毕业生。尽管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这个行业面临着更多的不便和困难,但经过专业学习...

今天起,机票燃油附加费上调!

 日前,多家航空公司宣布自7月5日(含)起上调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费收取标准如下:  800公里(含)以下航线,每位成人旅客收取10元燃油附加费;  800公里以上航线,每位成人旅客收取20元燃油...

这封信跨越三千多公里,连接起河南机电与谢依特小学的推普云课堂

  “说好普通话,不仅能帮助你们学习更多知识,更是连接祖国各地的桥梁……”近日,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语润四方”J小匠推普实践团的云端课堂结束后,谢依特小学的伊丽娜·托仑以普通话向班级同学朗读起了志愿者们写给谢依特小学的同...

到大学去:传承人“组团创新”,非遗“跨界生长“

富春茶社点心类创新品种寿桃酥,蕴含健康长寿的寓意。扬州大学供图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树人,也是如此。  当南腔北调的方言在同一个教室里响起,当刻刀、染料、丝线被用来一起完成一件作品,这些从四面八方...

2025
02/25
13:40
于红波
浏览量: 18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飞行汽车正成低空经济新热点

飞行汽车正成低空经济新热点

长安欧尚X7 PLUS车机不升级、缺失手机投屏功能遭集体投诉

长安欧尚X7 PLUS车机不升级、缺失手机投屏功能遭集体投诉

日出千山秀 花开万里香

日出千山秀 花开万里香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