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民视点 > 苹果“转向”奔驰“刹车” 电动汽车赛道盈利困局待解

苹果“转向”奔驰“刹车” 电动汽车赛道盈利困局待解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4-02-29 13:25:12 | 点击:9451

本报记者 龚梦泽

  2月28日,苹果公司被曝取消了长达10年的电动汽车计划,引发广泛关注。自2014年开始确立至今,苹果的造车计划经历了多轮裁员、关键战略调整及延期,最终还是在一片唏嘘声中走到了尾声。

  无独有偶,梅赛德斯-奔驰(以下简称“奔驰”)近期宣布,公司将调整早先设定的电动车销量转型计划,基于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保持战略聚焦、战术灵活。

  事实上,电动汽车一度被视为未来发展方向,各大汽车制造商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电动化战略。然而,当电动汽车市场增长放缓、盈利遥遥无期的现实摆在眼前,各方不得不重新考量此前的发展规划。

  苹果被曝取消电动车项目

  据了解,苹果停止运作了近10年的造车项目,转而投入生成式AI业务,从事汽车研发的员工将被调整至人工智能部门。数百名硬件工程师和汽车设计师将被调往其他团队工作。

  对于苹果取消造车计划,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看到这个新闻,非常震惊!理想汽车CEO李想则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时间点很合适。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称:“没想到苹果在2024年出了这样的牌。”

  从资本市场对该消息的反馈来看,截至美股收盘,苹果股价上涨0.81%,报182.63美元/股。

  公开资料显示,苹果的造车历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当年苹果启动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而后斥重金从谷歌、奔驰、特斯拉等公司高薪挖人,组建了一支拥有“硅谷+汽车产业基因”的核心团队。此后,由于在造车路线和方向上反复摇摆,导致参与泰坦计划的高管大量出走,项目也几度停滞。

  “苹果造车项目动荡波折,几度调整造车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消耗了巨额研发资金,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认为,此番宣布停止造车,不排除苹果逐渐认清,受限于现有技术水平等客观现实,无法造出一款颠覆汽车市场的革命性产品。与其继续浪费研发精力和资源,不如及早转向,投入更具前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

  德基先进制造与出行产业合伙人张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苹果入场造车,用户是抱有较高期待的,但市场其实是既兴奋又害怕。苹果此番放弃造车,集中力量投入生成式AI研发,可以理解为全力以赴聚焦人工智能。“不排除苹果在生成式AI领域取得成功后,携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再战汽车市场。”

  多家跨国车企放缓步伐

  事实上,伴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以及需求、盈利不及预期,逼退的不仅有意欲跨界的苹果,还包括转型缓慢的奔驰。

  现阶段,纯电动产品不赚钱是行业共识,但实现规模化盈利向来是传统车企的第一目标。在激进转型与保持盈利、品牌力之间,奔驰被迫选择了后者。

  据奔驰方面最新透露的消息,到21世纪20年代下半叶,包括混合动力车在内的电动化车辆销量将占其总销量的50%。这一数据较其2021年的预测有所变动,彼时,其目标是在2025年使电动车的销量占比达到50%。

  “奔驰的电动化转型目标是基于市场条件和客户需求的考量,此前的目标也强调是需要在市场允许的情况下完成。”对此,奔驰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奔驰未来的产品阵容将基于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无论是搭载纯电驱动还是电动化内燃机的车型,并将保持战略聚焦、战术灵活。

  除奔驰之外,还有多家汽车公司调整了战略方向。2023年7月份,福特汽车宣布推迟电动汽车的生产目标;另有消息称,今年2月份,捷豹路虎首席执行官阿德里安·马德尔表示,公司将放缓纯电车型开发,并计划推出更多插电混动车型。

  “电动汽车是科技平权的产物,那为什么国际汽车大企业不愿意走这条路呢?”日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成果发布会暨百人会论坛(2024)专家媒体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发言称,一旦科技平权,垄断就被打破,人人可以造车。国际大公司都是要搞护城河的,把门槛抬高,让别人都进不来,因为只有技术垄断才能赚取高额利润。

  谈及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改革的中国机会和盈亏转折点,欧阳明高认为,汽车企业未来不仅靠卖车赚钱,还可以从低碳化和车网互动中获益。车网互动将汽车的电动化(电池储能),智能化(车联网)和低碳化(新能源电力)构成一个闭环,变成人员、信息、能源三位一体的多功能移动终端,可以获得碳汇的收益,如此一来车网互动才有可能改变传统汽车商业模式。

(责任编辑:戴贤军)

免责声明:中国网汽车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辽宁省9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营口、辽阳等5城新晋入选

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蒋海东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公布了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辽宁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再创佳绩,共有9个城

车企倒闭后,车主权益谁来维护?

调查动机近日,一则“哪吒汽车被申请破产审查”的消息冲上热搜榜。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哪吒汽车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审查。“车企破产,我们车主怎么办”“车机服务功能还有保障、系统还能更新吗”...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进入新区间,对行业影响几何?

曾经一度在行业掀起风浪的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近期表现稳定,反而令行业嗅到了新的商机。5月22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每吨逼近6.2万元,比5月20日的6.3万元相比出现微降。期货价格为每吨6.11万元,与5月20日的6.0...

2025年15万预算锁定全能战士!这辆电动轿跑如何成为Z世代出行答案

在 10-15 万这个竞争激烈的电动轿跑市场,仿佛是高手过招的江湖,颜值高的性能不足,智能配置多的安全性又让人担忧。那么,有没有一款车能让追求个性、科技感和安全性的 Z 世代毫不犹豫地下单呢?今天就来深度剖析一下东风奕派...

超豪华品牌在华销量“失速”自主品牌能否重构市场版图

本报记者方超石英婧上海报道超豪华品牌在华销量“失速”之时,自主品牌却在加速冲入这条蓝海赛道。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在3月份的进口车市场中,受宾利飞驰、欧陆、添越等车型销量下滑影响,超豪华品牌降幅最大,同比下滑33.9...

2025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洞察

本报记者陈燕南北京报道“有些偏僻地方的设备要及时维护,不然出去玩很担心充电。”“高速充电桩太少。”“充电高峰期出现排队拥堵状态。”有不少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映射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合资新势力:从重启到重构

2025年无疑是合资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变革年”。今年,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一系列举措,使其成为汽车行业的焦点。尽管相关数据显示,前4个月,国内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才为6.8%,和4月新能源汽车在国内总体乘...

私家车跑“顺风”出事故,意外险赔不赔?

顺风车是与他人合意,一同顺路搭乘前往目的地的共享出行方式,因其方便且实惠,受到不少人的青睐。那么,搭乘的顺风车如果出了交通事故,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意外险能理赔吗?近日,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法院就审结了这样一起案件。小张是...

“含华量”成合资车企新标签

近段时间,合资车企在智能化上的突飞猛进显而易见。这种进化背后,其实是合资品牌下大力气与国内智驾供应商合作的结果,一些品牌并不讳言此点,并将“含华量”作为一种竞争优势进行宣传。合资品牌如果在智驾方面迎头赶上,再配以传统品牌...

赛力斯连获两大央媒权威背书!以创新破局 重塑中国汽车品牌新高度

在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赛力斯正通过创新实践赢得国家级媒体的高度认可。5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重庆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一文开篇即以赛力斯超级工厂为典型案例,展现了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实...

2024
02/29
13:25
浏览量: 945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飞行汽车正成低空经济新热点

飞行汽车正成低空经济新热点

长安欧尚X7 PLUS车机不升级、缺失手机投屏功能遭集体投诉

长安欧尚X7 PLUS车机不升级、缺失手机投屏功能遭集体投诉

日出千山秀 花开万里香

日出千山秀 花开万里香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