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医·健康 > 网传便秘自救秘方哪个真有用?

网传便秘自救秘方哪个真有用?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23 13:21:04 | 点击:519

便秘,困扰着那些饮食习惯不佳、学习生活节奏紧张的学生群体。有网友戏称便秘为“现代青年的隐秘烦恼”。在年轻人热衷的某社交媒体平台上,便秘患者们倾诉着难言之隐,还根据自己的治疗和调理经验,整理发布了众多便秘“自救秘方”。

在诸如“便秘星人看过来,这个方法超有效”“告别便秘,我终于可以畅快呼吸”的分享中,网友们为便秘找到了“解救神器”:膳食纤维补充、中医穴位按摩、果蔬汁通便法、定时排便训练、益生菌摄入、运动改善、特定蹲便姿势……这些方法真的能攻克便秘难题吗?究竟应该如何科学预防和缓解便秘?记者采访了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范学顺,解析哪些措施能够切实帮助预防和改善便秘。

生活中哪些习惯容易引起便秘

排便本是日常行为,却让许多年轻人饱受压力。刚上大学的李可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今天脚都蹲麻了,甚至要哭出来了,依然没有便意。”网友们在下面纷纷留言:“每天都在斗争,啥时候是个头啊”“我今天也没有排便,好苦恼”。

对此,范学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专业角度来说,一般一周排便少于两次,即3天以上没有排便,且排便困难伴有身体不适,这种情况可判定为便秘。”此外,如果每天都能排便,但排便过程很困难、费力,时间较长,比如超过10分钟且身体不舒服,也属于便秘范畴。

范学顺说,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易引发便秘。例如,一些年轻人偏爱辛辣、油腻食物,且喝水少、蔬菜水果摄入少,这会加重肠道负担,使肠道蠕动减缓,引起便秘。还有些人因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在有便意时选择抑制排便,久而久之,粪便会逆蠕动,回到直肠上方至乙状结肠,形成坏习惯,这同样会导致便秘。此外,熬夜在年轻人中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而这一习惯对肠道健康极为不利。熬夜会使水分摄入减少,同时身体活动量也降低,导致肠道缺乏水分滋润和运动刺激,从而容易引发便秘。

缓解便秘,网传哪些方法有效

针对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便秘治疗方法,范学顺认为,部分方法在缓解便秘方面有一定作用。

一、补充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对肠道蠕动有益。摄入足够量的膳食纤维,可以有效缓解便秘。”范学顺告诉记者,各种蔬菜水果以及粗粮,如玉米、荞麦等都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这些食物可吸收肠道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从而促进排便。

二、中医穴位按摩

“有些穴位确实有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范学顺表示,例如按摩神阙穴,即围绕腹部肚脐周围,适度用力,精神集中,经常做顺时针、逆时针各几十下的按摩,可以刺激肠道主动蠕动。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穴位都有良好效果,要注意鉴别。

三、定时排便训练

训练自己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范学顺告诉记者:“人体排便有一种反射,如果能养成定时定点的规律,如早晨起床就去厕所,无论有无便意都蹲一下,形成生物钟,有助于防止便秘。”不过,每次如厕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超过5分钟,否则可能引起其他肛肠和肛周疾病。

四、果蔬汁通便法

对于网上形形色色的果蔬汁通便法,范学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果蔬。例如,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制作的汁可能有助于通便,但如果选择的果蔬不恰当,可能效果不佳。同时,过量饮用果蔬汁可能会引起其他消化问题。

五、运动改善

运动对改善便秘有积极作用。对于年轻人来说,快走是促进肠道蠕动的较好方式。每天坚持半小时的快走,可使交感神经放松,副交感神经发挥作用,从而促进肠蠕动。

六、特定排便姿势

关于姿势问题,传统的蹲坑排便方式是有好处的。蹲坑时肛门直肠角度有助于大便排出,能把直肠角度拉直,相比坐便更有利于排便。在坐便时看书、玩手机等行为,会转移注意力,不利于排便。

长期便秘对身体有何损害

范学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长期便秘会导致人体代谢内分泌失衡,可能出现脸上长痘、皮肤粗糙等情况,还会引起情绪问题,如烦躁、焦虑等。此外,长期便秘可能增加肠道疾病风险,如痔疮、肛裂等。对于中老年人,用力排便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范学顺强调,年轻人便秘的原因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要预防便秘,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便意时及时排便,不要久忍;饮食上要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适当运动,避免熬夜。

对于轻度便秘患者,范学顺主张先从饮食上调理,如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等,同时不要熬夜,坚持每天运动。如果便秘持续超过12周,即属于慢性便秘,此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药物治疗,中西药都可以,但应避免使用刺激性泻药,如含大黄、番泻叶等成分的药物,以免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黑变病。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缓解便秘,如芝麻油、蜂蜜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总之,攻克便秘难题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方法,从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及合理用药等多方面着手,才能有效预防和缓解便秘,让身体保持健康。

实习生 刘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戴文渊:以人工智能助力千行百业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是表彰广大民营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个体工商户中,踊跃投身国家战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型代表,来自北京的戴文渊由于在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42项劳动防护用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 覆盖8大防护领域

央视网消息: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42项劳动防护用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全面覆盖眼面部、听力、呼吸、头部、手部、足部、服装及坠落防护八大劳动防护领域,涉及产品质量安全、选择、使用和维...

全国中小学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8.5%

记者今天从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了解到,今年以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着力压实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重点治理食材验收不严格、加工操作不规范、后厨卫生不达标、“三防”设施不齐全等突出问题,压紧压实校方和经营方食品安全主体...

透过数据看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医疗服务体系 群众健康有“医”靠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1日上午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据介绍,“十四五”时期是卫生健康工作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坚...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60项 位居世界前列

国新办今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北京中轴线遗产点鼓楼  发布会上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捷报频传,北京中轴线、西夏陵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国新办今日(9月10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介绍,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

何止“上头”?还有风险!小心抓娃娃机“变种”

原本只是商场一角的休闲项目,抓娃娃机却在短短几年间迅速蔓延,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娱乐方式。随着抓娃娃机不断更新换代,各类“新玩法”接连出现:细小塑料玩具被搬进机台,活体动物也在娃娃机内供人抓取,循环兑换机制则让孩子们深陷其中...

法考本周六日开考,北京为全国最大独立考区

2025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将于9月13日、9月14日分两批次进行。记者从北京市司法局获悉,北京考区客观题考试报名人数达47000余人,继续成为全国最大的独立考区。今年客观题考试北京共设置38个考点,分布...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

央视网消息: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涉及农业农村、百姓生活、交通运输、新兴领域、安全生产等方面。本批标准发布后,将在助力农业生产、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

在慢生活里感受古城韵味

  图为巍山崇正书院里可逆式设计的先锋书店书廊。巍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众多,古建筑集聚,如何保护?记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采访时发现:即将倒塌的旧书院改造为新书店,变成了网红打卡点;曾...

2024
11/23
13:21
浏览量: 51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