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医·健康 > 为什么“医不自治”

为什么“医不自治”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02-26 07:39:47 | 点击:5969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医生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比普通人更懂健康和疾病,他们很少得病,即便得了病,他们对疾病原理了解得更清晰,更明了最前沿、最权威的治疗方法,拥有更好的医疗资源,给他们治病的医生同行也会额外照护。所以,“医生患者”比普通患者更容易从大病中痊愈。

真是如此吗?未必。我的新书《命悬一线,我不放手》中有这样一个病例:患者是我共事了十几年的同事老梁,52岁,主任医师,为人谦和,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8年前,他被确诊为“烟雾病”,这种病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脑血管脆弱、畸形,容易破裂、出血。对这种疾病的治疗,目前世界范围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可以大大降低发生脑出血的风险。但是老梁一拖再拖,最终发生了脑出血,陷入了深昏迷。

在今天,治疗烟雾病,不仅有成熟的手术方式,而且国内很多医院和专家可以熟练地操作。那么多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烟雾病患者都成功做了手术,为什么老梁会拖到出了血?

“医生患者”掌握的疾病知识和具有的信息优势,在大病面前不一定会给他带来比普通患者更多的痊愈条件,反而可能成为他理性决策最大的阻碍。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医不自治”。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的原因是抱有侥幸心理。在生活中,有些人很容易把某种疾病出现的症状,一厢情愿地认为是其他不严重的病引起的。他们可能会侥幸地想:万一不是呢?即便已经明确诊断,他可能还会想:万一还能再拖一拖呢?侥幸心理在医生成为患者时表现得更加突出。很多疾病具有相似甚至相同的症状,医生出于对各种疾病的了解,在自己罹患大病后反而比普通人更容易找到“借口”避重就轻,进行容易出错的自我疗治。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放大疾病治疗的风险。老梁是个ICU医生,见过各种各样的危重病例,“个人经验”严重影响了他的决策。ICU医生见过的病例中,有一部分是手术失败病例。原因很容易理解:手术顺利的、身体条件好的患者术后都直接回普通病房了。只有高龄的、有器官功能不全的或风险很大的患者会来ICU,或者是手术中、手术后发生了严重并发症、生命垂危的患者才被送到ICU抢救。这种病例见多了,他在心理上更怕了。所以,老梁一直在逃避,结果也令人惋惜。

老梁出事后,每次大家去探望他,或者凑在一块儿提起他,都表示非常后悔。如果当时我们不是一味地由着他,如果大家再努力地多劝劝他,或许他就下定了决心,那样的话,他的结局一定不会像今天这样。可惜时光无法倒流,在遗憾和心痛之外,我更希望通过这个病例,可以给更多的人一些切实的建议。

首先,我们得承认,每个人在面临疾病时都有可能出现影响决策的情绪或者反应。

通过老梁,我们看到了人在疾病面前的侥幸心理和逃避。除此之外,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愤怒、恐惧、无助、脆弱、患得患失、敏感多疑、自暴自弃、冒险激进等各种情绪或反应。人类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情绪或反应或许是把“双刃剑”,对个体既能带来一定的生存优势,同时过度了也会影响决策、带来劣势。

在以前,我们可能会不理解患者生病后出现的心理、性格变化,甚至会对这些变化产生抱怨:“这个人生病后怎么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每个人在面临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和反应,医生和患者的亲人应对患者给予更多的理解。

对患者而言,不论在生病前有多睿智,知识多么丰富,多么能统筹大局,在生病后都应该意识到,在危机面前,自己的情绪、反应可能影响到自己的理性决策,因此要多与亲人、朋友、信任的医生沟通,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情绪和反应给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个人经验也会对患者的决策带来影响。人在疾病面前,会影响治疗决策的个人经验包括他掌握的疾病知识,他亲眼见过的、听说过的疾病的治疗情况。患者在做治疗决策时,个人经验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在他们的个人经验中,对某种治疗方法的印象是积极、正面的,他们可能会更愿意接受类似的治疗。反之,如果他们的经验是消极、负面的,他们可能会倾向于避免相同的治疗方式。

再次,在面临大病危机时,与其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不如把自己交给更专业的人。人们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因为作为旁观者,疾病并不关乎他的生死,所以他可以做到理性决策;“当局者迷”则是因为作为患者,在面对关乎生死的重大疾病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和反应,再加上一些负面的个人经验,所以很难做出理性治疗决策。

作为专业人士,医生在自己身患疾病的生死关头,尚且不能做出客观理性的决策,更何况是普通人?所以,不管是医生还是普通人,如果不幸患上大病,都应当把自己交给更专业的人。(作者系北医三院ICU副主任医师)

(责编:方经纶、杨迪)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懂点“肠”识,守护健康“肠”态

●目前在我国IBD已从过去的少见病逐渐发展成常见病。这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西化、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由于IBD具有慢性进展、反复发作的特点,又被称为“绿色癌症”。与普通感染性腹泻不同,IBD病程长、难治愈,...

小满时节湿热盛 养生“有度”别太“满”

5月21日为小满节气,此时江河渐满,万物生长。小满时节如何养生?中医专家建议,养生“小得盈满”即可,运动、饮食、睡眠等应讲究“有度”,不宜太“满”。图为AI生成。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郭斌指出,随着小满节气的到来,气温...

全国首个“心佑小屋”点亮 31名西藏先心病患者在南京免费救治

  南医大二附院迈皋桥院区“心佑小屋”。人民网 周梦娇摄  人民网南京5月20日电 (周梦娇)20日上午,全国首个“心佑小屋”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迈皋桥院区点亮,作为先天性心脏病防治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将系统承担疾病...

小满未满,祛湿防寒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北京电(记者王美华)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5月21日将迎来小满节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伯华介绍,小满节气标志着暑气渐升、雨...

这种水果维生素C含量是橙子的近8倍,也被誉为“刮油神器”!

油柑原本是小众水果,知道它的人并不多。不过,近两年随着油柑饮品的爆火,油柑也逐渐被人知晓,认可度不断增加,被誉为便秘人士的“救星”。油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水果,它的营养如何?吃了它真的能润肠通便吗?一起了解↓01 油柑让人...

每一次熬夜都在消耗它的“寿命” 这些信号可能是甲状腺在“求救”

追剧、刷手机……很多人晚上玩着玩着就到了半夜。你可能知道,熬夜会扰乱生物钟,使肝脏的自我修复和排毒功能受阻,导致毒素积累,损伤肝细胞。但你可能并不了解,熬夜的危害远不止损伤肝脏,更会消耗甲状腺“寿命”!01熬夜消耗甲状腺...

发展中医事业传承中医文化 一一记何长中和他的中医理疗馆

本刊、网 王平、耿治国何长中,安徽省亳州市观堂镇张各行政村张瓦房组人,高中文化,共产党员。最近他在安徽涡阳县牌坊镇耿皇集开一家中医理疗馆甚是红火,前来就医问诊的人络绎不绝。馆内中 药味香浓,床位暴满。只因奇特确实的疗效引...

牙龈肿嘴起疱都赖换季“上火”?

最近,有不少患者因牙龈肿痛出血、嘴唇起水疱前来门诊就医,他们认为这些症状都是换季“上火”所致,需要吃些败火药。其实,这些症状与季节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口腔健康出了问题。牙龈出血是牙菌斑在捣乱●症状识别刷牙出血;啃苹果留下...

让“身体倍儿棒”成为大学生标配(体坛观澜)

今年毕业季起,云南全省92所高校将推行“大学生体质健康优良证书”制度,每年体质健康测试在80分以上的学生,毕业时可领到“大学生体质健康优良证书”,网友生动地称其为“身体倍儿棒”证书。近年来,“脆皮大学生”等戏谑称呼引发人...

“控糖族”注意 这些“伪粗粮”升糖比大米更快

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认知:粗粮升血糖较慢,适当吃粗粮有利于控制血糖。事实上,粗粮是个大家族,并不是所有粗粮都有控糖效果,一些粗粮甚至是“伪粗粮”,它们升糖速度比大米、白面等细粮还要快。种类选不对升糖速度快吃起来口感糯糯的糯性...

2024
02/26
07:39
浏览量: 596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