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以舞台创作回溯历史致敬崇高

以舞台创作回溯历史致敬崇高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20 13:39:27 | 点击:407

评剧《母亲》剧照。

导演张曼君。

本报记者 王润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北京密云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她把丈夫和5个儿子送上前线……

中国评剧院将这位英雄母亲的故事改编成评剧现代戏《母亲》搬上舞台。这部红色题材精品剧目,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和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回忆起当初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该剧导演张曼君表示,“以舞台创作回溯历史,致敬崇高,弘扬民族信仰之光,是我们创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让主旋律创作有趣有智

评剧《母亲》通过一位母亲讲述自己一生故事,用倒叙手法,以小见大地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母亲的坚韧和抗战的残酷,进而引导观众铭记历史,反对战争。该剧以情动人,没有说教,给观众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和强烈的艺术感受,是一部难得的舞台力作,上演后受到各界好评,荣获多项大奖。

导演张曼君回忆道:“当年,我们去了几次密云到邓玉芬妈妈的家乡采风。编剧锦云老师特别感慨,说:‘如果邓妈妈的儿子小仔还活着,跟我一样大!’我说你就从这个角度写吧。”因此,死在母亲怀中的小仔成为这部戏的主要叙述人,他的出现贯穿全剧——他看见自己的生,看见自己的死,看见自己的父母结婚,看见父亲的离去,也看见哥哥们的参军和壮烈牺牲……使整个故事视角具有很神奇的戏剧性效果。这样的奇妙结构,把一个命题作文,新、奇、绝地立在舞台上,并且让歌舞并重的戏曲赢得了诗意表达的形象空间,借由中国戏曲手段,上天入地,可你可我、可进可退的自由通达,使得舞台的组接方式和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何表现母亲这一角色的情感?张曼君认为既要悲壮,又要让这个人物看上去内心平静淡然,还要让观众看着痛彻心扉。她选用了倒叙加插叙的叙述方式,演员在台上塑造人物时无泪,却让观众更加为之伤心动容。“生与死,母与子,是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一面。我们要做的是去挖掘这份悲情之中的抒情与浪漫,让每一个场景都显示出母爱的宽厚与挣扎。”张曼君导演特别强调艺术创作中,在坚持正确方向、历史真实和民族力量的同时,要注重艺术地表达,要把故事表现得有趣有智。她表示,“有时候我们过多追求新技术带来的舞台效果,而忽略了最本质、真诚的情感。只有回归到本质,我们才能探索出更动人心魄的表现手法。”

以“新歌舞演故事”

由于张曼君一向不喜欢程式化的排演风格,她的创新往往围绕着“民族、民间、民俗”这“三民”,整个演出表现手法别具匠心。这也和张曼君独特的成长经历有关。

张曼君出生在江西赣南,很年轻就进入剧团,在基层院团担任主演,演过各种各样的剧种,“我当时是文工团员,既是独唱演员,又演过话剧、歌剧、京剧、花鼓戏、采茶戏、赣剧、评剧……在表演方面达到一个很杂学的状态,这个经历现在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对我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张曼君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后,对舞台有了更多思考。当时她只有20多岁,就提出了关于“扩展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戏剧文化”的观点,她认为:“我们要敢于拿来,要勇于借鉴,在这个基础上,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我们的根脉,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表达方式,其实都是长在血液当中的。”

她特别强调,中国式审美源自生活,“我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形成了舞台艺术最好的基座,所以我们就应该向生活、向民间寻找,再通过我们理解和掌握的一些手段,把它综合而成一种新歌舞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张曼君大胆引入新的歌舞形式,以非程式化的“新歌舞演故事”将地方戏曲向地方音乐剧发展,逐渐形成她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追求。

评剧《母亲》中,歌队起到了点题、贯穿,并对情绪推波助澜的作用——她们拿着做针线活的竹篮和新纳的鞋垫,在民歌曲调“望儿归”的歌声中登场,母亲生产时她们鼓盆而歌,诗化抒情的方式突出了中国母亲平凡质朴的形象。

庄严性与民间性结合

张曼君导演还特别提到了庄严性史诗体的作品,如何进行民间性表达的问题。“中国评剧是一个非常有民间基础的剧种,中国评剧院又是一个很有传统的团队,如何在创作中把庄严性与民间性结合,如何与剧院本身的特质结合,如何在戏曲舞台上坚持我们的中国式审美,是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她表示,“邓玉芬妈妈的事迹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震撼和触动,所以评剧《母亲》虽然是非常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但是对接了假定性舞台的诗性之美、自由之美、浪漫之美、壮烈之美,才能更充分地展现历史当中我们承受的苦难,我们的挣扎、呐喊、痛苦、悲伤。我们是以人的情怀来展现历史的背景,展现一个民族的集体诉求。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坚持民族的正义,要坚决抵抗侵略者的不义,也要对战争进行深入的反思,呼唤世界和平和安宁。”

张曼君导演至今已经排演了六十多部作品,涉及三四十个剧种,但《母亲》依然是很特别的一部。她说:“这部作品多年后依然会被人关注,为我们面对这类题材创作提供了一个好的方式。”

责任编辑:张晰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戛纳引关注

当地时间5月13日,第78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迎来一位“特殊嘉宾”——中国首部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这部融合科技与文化、交互与叙事的创新之作,在戛纳进行了海外首映。这部作品运用虚拟现实与实时定位技术,将平面影像拓展为...

国产动画“出海”升级

图①:《哪吒之魔童闹海》俄罗斯海报。图②:《凸变英雄X》中国大陆海报。图③:《罗小黑战记》格鲁吉亚海报。图④:《白蛇·缘起》美国海报。图⑤:《时光代理人》日本海报。本文配图均为网络图片5月7日,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在海外...

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沉浸“入画”的喜与忧

【影视锐评】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沉浸“入画”的喜与忧作者:何国军 周 怡(分别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长江电影集团党委委员)前不久,国家电影局首次为虚拟现实电影颁发“龙标”,《唐宫夜宴》和《隐秘...

中国电影“走出去”:用丰富的类型叙事向世界表达

【文艺观潮】中国电影“走出去”:用丰富的类型叙事向世界表达作者:孙子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讲师)推动本土类型创作,加强中国类型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是提升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在...

巧妙平衡真实性与戏剧性

图为《绝密较量》剧照。片方供图国安题材谍战剧《绝密较量》迎来大结局,引起观众热议。该剧围绕第四代核电技术的重重博弈,通过真假难辨的人物身份与虚实交织的技术迷宫,精彩勾画新时代国家安全防线上的隐秘斗争。传统谍战剧往往依托战...

《折腰》热播:古偶剧的破局与新生

《折腰》海报。图据电视剧《折腰》官微□雷蕴含近日,电视剧《折腰》开播,在古装剧市场陷入同质化泥潭的当下,它却以傲人之姿实现突围。根据云合平台数据显示,《折腰》在开播第二天热度就已登顶,并在开播第四天市占率达到22.7%,...

排出原汁原味的京味儿戏 不能丢了土腥味儿

作者:张 嘉杨立新像一坛陈了五十载的醇酿,外表透着质朴劲儿,内里却沉淀出绵柔,这是北京人艺老戏骨才有的功夫——市井烟火与翰墨书香在岁月里勾兑得恰到好处。杨立新说话时常带笑意,举手投足间流淌的幽默总能引发听者会心一笑,但谈...

《折腰》做对了什么?跳出“恋爱脑”

近日,肖战主演的《藏海传》开播来势汹汹,古装剧《折腰》热度飙升,剧集市场话题不断,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目光。《折腰》播至15集,根据云合平台数据显示,《折腰》在开播第二天热度就已登顶,并在开播第四天市占率达到22.7%,...

骑自行车上班的市长

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1989年4月25日清晨6点,辽宁朝阳的柳城早市已热闹起来。身着便装的市长刘相荣推着他那台白山牌自行车,带着城建、城管等部门负责人又开始了一天的巡查。这是他上

《以美之名》呈现出医疗剧的新样态

医疗剧是职场剧经久不衰的类型,从上世纪90年代的港剧《妙手仁心》到新世纪之初的日剧《白色巨塔》、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不知有多少80、90后的电视儿童是因为看了这些作品而树立起救死扶伤的人生理想。而2012年的《心术》和...

2024
11/20
13:39
浏览量: 40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