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76.2%受访者肯定“土特产”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动力

76.2%受访者肯定“土特产”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动力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5-07-11 09:33:46 | 点击:73

  产业旺促乡村兴,小小“土特产”引动乡村发展大能量。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2%的受访者肯定“土特产”产业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95后杨静本硕学的是农业相关专业。在硕士一年级时,她回到了家乡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古生村科技小院与老师同学一起,用技术为农业赋能。在这里,她直观地了解到了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能生产出很好的农产品,但缺乏合适的销售渠道,优质的产品不能卖出好价格。”

  去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杨静找到科技小院的老师谈自己的创业想法,打算依托科技小院平台,挖掘各地品质好、有特色的“土特产”,打通农产品到消费者的渠道。“如今的乡村,物流更加便捷,让本地的‘土特产’有了走出去的可能。我希望在将优质农产品送上消费者餐桌的同时,也让大家了解科技小院的故事,让大家看到科技是如何赋能农业,如何助力乡村发展的。”

  在江苏省苏州市金庭镇,85后返乡创业者谢芳萍将枇杷玩出了许多“新花样”。谢芳萍介绍,青种枇杷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全国都享有盛誉,价格也比较可观,但由于枇杷是季节性产品,上市周期短,又露天种植,靠天吃饭,农户的收益很不稳定。2018年返乡后,她带领村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对枇杷进行深加工,制成了枇杷露,让果农多了一份收入。“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几户村民加入,如今已经发展到了60多户。我们还将枇杷鲜果进行包装和品牌化,卖出了更好的价钱。对果农疏花时舍弃的枇杷花,我们搭建了深加工产业链,为一些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我们的带动下,周边的民宿、茶叶公司也开始推出枇杷花茶等产品,大家共同将‘土特产’的热度拉起来,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到本地的枇杷特产,产业才会越做越好。”

  “土特产”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会给乡村带来哪些积极变化?调查显示,58.7%的受访者认为会带动种植、加工、物流、电商等产业发展,54.1%的受访者认为会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回流,54.1%的受访者认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增收致富,51.5%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打造乡村品牌,提升乡村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他还有:促进乡村旅游发展(48.4%),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技艺、饮食文化(41.6%),改善乡村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29.7%),增强村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20.9%)。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当地产出的六堡茶同样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爱。85后石濡菲从事种茶制茶很多年了,见证了六堡茶从本地的“小特产”走向大市场的历程。如今,六堡茶作为六堡镇的特色产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我觉得最大的改变是村民的精气神,因为六堡茶是本地的名片,让茶农们觉得种茶制茶是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也愿意一直做下去,更有奔头、更有干劲了。”

  “我们正在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将传统的老茶坊改成茶文化体验馆,让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亲自体验制茶、品茶,听茶的故事,同时推出茶研学、茶康养等项目,既能了解茶文化,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石濡菲说,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回到家乡,希望政府能给他们提供更多培训的机会,让六堡茶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人才,六堡茶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家乡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0.6%,95后占21.8%,90后占38.7%,85后占16.2%,80后占10.6%,其他为2.1%。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6.0%,二线城市的占37.5%,三四线城市的占21.9%,县城或城镇的占3.8%,农村的占0.8%。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0日 04版

责任编辑:高秀木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76.2%受访者肯定“土特产”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动力

  产业旺促乡村兴,小小“土特产”引动乡村发展大能量。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2%的受访者肯定“土特产”产业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云南这个村,用一把小锤敲出数十亿大产业

 刚走进村,此起彼伏的小锤敲打声便从村巷两旁的屋内传来。进屋一看,只见工匠们一个个低头拿着各种型号的小锤,在加工银壶、银手镯等银器,有的在打型,有的在錾刻……这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的日常生活画面。新华村耗银...

“中国要像造手机一样造战斗机!”

  近日  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  访问香港活动中  国产新型舰载机  歼-15T首次  在航母甲板对公众开放  备受瞩目  歼-15系列舰载机未来如何发展?  来听总师怎么说↓  “与歼-15相比  歼-15T有更强的作...

航空运动专业为“低空经济”培养“懂天空的人”

  今年5月,一名滑翔伞爱好者在祁连山区域意外被云吸至8000多米高空,全身结冰,所幸控伞安全降落。这一意外事件在新闻里被频繁冠以“奇迹”,但在吉林体育学院“滑翔伞定制班”课堂上,这个案例教会30名学生“不要指望奇迹”。...

“飞过一次,人生再无不敢想的高度”

  迎着渐起的山风,助跑、控伞、飞上蓝天,许多亲身体验过飞行的学生感慨,滑翔伞课程不仅训练飞翔技能,更让人不断突破自我、感受自由。受访者供图  当一次次驾着滑翔伞,在蓝天白云之间自由翱翔,25岁的郑维一总是庆幸自己读本科...

虎胆英雄彭雪枫:二十年奋斗功垂祖国

 走进河南省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一尊高3.2米、重1.5吨的彭雪枫将军戎装铜像跃然眼前。瞻仰大厅门前是彭雪枫牺牲后,中共中央题写的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死入生,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

18岁小将王子菲荣登女子射击10米气步枪世界第一

  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杨磊)日前,国际射击联合会更新积分排名,中国18岁小将王子菲凭借今年在三站射击世界杯上的出色表现,以6000分登上女子10米气步枪世界第一。  国际射联世界排名每月更新一次,包含过去365...

钢轨“打磨师”高温下为列车动脉做“微创手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宇汝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近日,长三角地区持续高温。为保障铁路安全通行,国铁上海集团公司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12名钢轨“打磨师”集结在江苏张家港维修工区——他们要在3.5小时打磨作业窗口期...

他们从海外“追”回文物,分秒必争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帛书——子弹库帛书,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搁浅”。这些战国时期写在绢帛上的文书,1942年在长沙东南郊子弹库土坡的一座楚墓中被发现,又在4年后被盗运至美国;直到今年...

他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

 闫家成摄影作品:充电站旁的晚餐  摄影作品:送货人  摄影作品:楼道里清洁工休息的角落  摄影作品:休闲生活  长图摄影作品:外卖员  今年5月初,闫家成的首次个展《平凡简史》在上海展出。在持续近两个月的展览上,共有三...

2025
07/11
09:33
浏览量: 7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