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宝莲街道协议村一处墓地前,酷暑没能挡住人们祭奠的步伐,墓碑前摆放着一束束鲜花。
这里是牺牲在抗日前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军145师师长饶国华的墓。随着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这段时间隔三差五就有人来献花。
看着一捧捧鲜花,饶国华的曾孙饶晓强感慨万千:时间过去80多年了,包括曾祖父在内的抗日先烈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
1937年11月30日,安徽省广德县城外,饶国华奉命率部在此阻击日军,战至弹尽粮绝,在深陷危城、孤军无援的情况下,他写下绝命书后举枪自戕,以死殉国,时年43岁。
他在绝命书中写道:“我官兵均不惜牺牲为国效力,忠勇可嘉深以为慰。广德地处要冲,余不忍视陷于敌手。故决与城共存亡……今后深望我部官兵奋勇杀敌,驱寇出境,还我国魂,完成我未竟之志,余死无恨矣。”
饶国华殉国后,民生公司的轮船将他的遗体沿着长江运回四川,途经各地,各界民众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1940年,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造像,成都各界在中山公园为饶国华将军竖立了铜像座。
饶国华是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位川军高级将领。七七事变发生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30万川军出川抗战。饶国华所部145师于1937年9月出发,开赴抗日前线。
出征前,四川邛崃各界为出川将士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饶国华在仪式上慷慨陈词:“此次奉命出川抗战,誓竭股肽之力,继之以坚贞,用尽军人天职……决心率所部效命疆场,不驱逐倭寇,誓不还乡!”
诸多事实表明,这位川军将领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出川的。出征前,他回了一趟老家资阳,提前给70岁的母亲祝寿,并遍扫祖墓。他还拜托自己的老师:“学生如幸得马革裹尸还,学生之家属,尚望恩师照拂也。”
信守“国与家万不可分离”的饶国华,在民族危亡之际,决绝地踏上了征途。而他留给家庭的,则是今天被饶家奉为家训的一句话:“比我强的我不怕,比我弱的我不欺。人有我无不嫉妒,我有人无不张扬。”
饶晓强说,这是饶国华出川前说过的话,饶家后人把这句话进行了口语化提炼。饶晓强特意请人把这句话写下来,挂在家中的墙上,以警示家人牢记先辈的嘱托。
淞沪会战后,日军的目标直指南京。1937年11月,日寇兵分三路进攻南京,日军第18师团进犯广德、泗安,企图直取宣城、芜湖,切断南京守军的退路。145师奉命开赴广德阻击日军,参与南京保卫战。
当时,川军将士刚刚用了两个多月、步行2000多公里路抵达前线,仅仅休整了两天,就与日军在安徽与浙江交界的泗安、广德先后开始交战,川军将士顽强阻击。当时的媒体报道称,“此役战事之激烈,为我军退出淞沪以后所仅见”。
145师终因装备低劣、孤立无援,导致伤亡惨重。11月30日,广德失守。饶国华与仅存的一营残兵,被日军包围。最终,饶国华拒绝投降,自杀殉国。
1938年3月,在延安各界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对饶国华等抗日将士予以高度赞扬,称他们“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1983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饶国华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饶国华被收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饶国华的女儿饶毓琇作为抗战英烈子女代表参加了阅兵仪式。饶晓强坐在电视机前,紧盯着屏幕,当抗战老兵、英烈子女和支前模范乘车方队通过时,他看到了在车上挥手的姑婆饶毓琇。
“我当时特别激动,用手机把这段视频全录下来了。”饶晓强说,“车上有共产党人的后代,也有国民党人的后代,体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7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