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非遗研培的“蝴蝶效应”:学员变导师 工坊带就业|文化中国行

非遗研培的“蝴蝶效应”:学员变导师 工坊带就业|文化中国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时间:2025-07-18 13:04:43 | 点击:730

  万兰芳教授贵州民族大学学生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摄

  “这套‘半刀泥莲花盏’将牙舟陶器与半刀泥(陶瓷刻花技法名称——记者注)结合,是我们家的爆款。”张胜猛拿出照片,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他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牙舟陶器烧制技艺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于2020年参加了贵州民族大学开设的关于贵州土陶技艺的研培班,半刀泥便是他在这里所学。

  陈洁也是贵州民族大学非遗研培班的学员,参加过蜡染和刺绣两个项目的培训。从前她虽然和家人学过蜡染,但对技艺的认知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对“设计”“色彩搭配”“构图”等缺少概念。她觉得,研培班帮助自己系统学习了很多设计理念和技法,提升技能的同时,拓宽了思路。

  今年是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开展的第十年。贵州民族大学自2016年起开展研培计划,如今已完成传统染艺、剪纸、刺绣、民族服饰制作等项目的13期培训班,累计培养学员432名。

  参加研培班时,张胜猛已从事牙舟陶器烧制工作10余年,彼时正处于创作瓶颈期。起初,张胜猛对于研培班有一些担忧:“我真的能得到想要的支持吗?”“参加培训是否真的能对牙舟陶器烧制带来创新?”随着课程的开展,他的疑虑逐渐被打消。

  从数字化设计理念到产品开发,从版权保护再到贵州本土元素及其他工艺融合、电商教学……张胜猛觉得,学校的课程设置非常全面,真正让自己学到了许多全新的概念和思路。“那段时间我的灵感爆棚,一天可能想出10多个设计方案。”

  结合所学,张胜猛设计了“点彩茶具系列”“镶器茶台系列”等一系列新作品,销售额达30余万元。他还与父亲张禄洪一起创办公司和非遗工坊,为镇上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增收约4000元。

  用蜡染制作裙子、箱包,制作“蝴蝶妈妈”挂件……陈洁说,研培班的老师们帮助她了解大众需求,学会制作适合市场的物品。学习结束后,她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家乡非遗工坊的姐妹们。2024年,她所在的工坊平均每月订单量约4-5万件。

  技能提升和视野开阔,也是万兰芳对于研培班最大的感受。她于2015年考入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在精工课学习中,逐渐发现自己对银饰的兴趣。而后,她拜师深入学习并参加了研培班。

  “贵州传统苗族银饰材质和颜色单一,花纹繁复,不好搭配现代服饰。”万兰芳在保留技艺传承内核的基础上,对银饰锻造进行创新:加入现代设计理念,同时将其和刺绣、扎染,以及珐琅,陶瓷,竹编等多种材料结合,让作品既符合当代审美,又体现非遗特质。2023年,由万兰芳设计的作品《万物生》春、夏、秋、冬系列,获得多彩贵州文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金奖。

  高校非遗研培让个人提升技能、收获荣誉、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形成“蝴蝶效应”:学员成长“变身”为导师,反哺高校的人才培育,并助力非遗工坊带动就业。

  “我们要焊在这个位置。”“先拿这边压,再捏紧。”记者见到万兰芳时,她正被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生们团团围住,教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从学院到教师,万兰芳将实践中的思考和学习体悟反馈到传承之中。

  对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花溪苗绣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顾伟伟来说,非遗传承就是他参加研培班的初心。他在贵阳花溪经营着一家苗族服装店,约7年前,他发现当地很多民族服饰上的蜡染特别漂亮,然而能够复原图样的人,少之又少。“很多工艺濒临失传,花溪本地的很多老手艺人只会做简单的样式。”顾伟伟有时拿着老物件找到手艺人,得到的回复总是:“这个东西我妈做过,但我看不懂,不知道怎么做了。”

  “蜡染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顾伟伟曾尝试自学,但只了解了一小部分。而后,他参加了关于蜡染技艺的研培班,逐渐掌握了从画、染、脱蜡,到最后成品的全过程。“你如果喜欢,可以购买成品;如果想学,我也很愿意把手艺教给你。”平时他还走入高校,教授学生非遗技艺。

  非遗传承和研培计划不仅是一所学校的事,更是多个地区、多所高校、多个业态共同助力的事。

  杨昌杰是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音乐(芦笙)教学与研究。2024年,他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推出的特色乐器制作的研培课程,并将芦笙制作技艺应用于他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报京乡报友村的驻村工作中。

  “报京乡居住了很多侗族和苗族人,他们的一个共性就是吹芦笙。”虽然芦笙使用频率高,但从前大家一般都从外地购买。杨昌杰调研后发现,山里盛产能够用于制作芦笙的原材料——苦竹,但没有被利用。“苦竹收集、清洗、制作等一系列过程,都能为当地带来收入,我们要将这山里的宝贝变为财富。”

  在为期近两年的驻村时间里,他和同事不仅为孩子们免费推出吹芦笙等一系列少数民族特色文艺美育相关课程,还开设了芦笙制作坊,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报京乡90后青年周海明从来没学过音乐,但对芦笙很感兴趣。“他每天中午12点过来,晚上12点离开,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真的自己做出了一把芦笙。”杨昌杰说,现在周海明已成长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芦笙工作坊从2024年8月创建至今,带动当地30多人就业增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以蜜为礼,以情为颂——宁夏蜂业协会会长教师节献礼英才学校

每日新闻网讯(张天林)在金秋送爽、硕果盈枝的美好时节,宁夏英才学校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值此佳节,学校不仅沉浸在庆祝与感恩的氛围中,更收获了一份来自社会各界的深情厚礼——高田同学母亲、宁夏蜂业协会会长代表个人及协会,向学...

构建合作新框架 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协议

  当地时间9日晚,到访埃及的伊朗外长阿拉格齐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一同在开罗对外宣布,伊朗已同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新的合作协议。据悉,协议核心议题是构建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新框架。  这是自6月以色列美国轰...

马克龙任命防长勒科尔尼担任法国总理

△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资料图)  当地时间9月9日晚,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现任国防部长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接替贝鲁,担任政府总理一职。  据法国媒体报道,勒科尔尼被视作马克龙的忠实追随者。去年12月巴尼耶政府下台后,马克...

电力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用户找“时间差”降成本 企业拼“硬功夫”增收益

央视网消息: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5年发布政策,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最近,新能源全面入市在山东率先落地,电力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在山东省临沂市,全国首次新能源增量项...

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呼吁保护医院和医务人员安全

当地时间9日,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向国际社会、联合国和其他人道主义机构发出紧急呼吁,要求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加沙地带的医院和医务人员,并开辟相应的安全路线。加沙地带卫生部门称,一场人道主义灾难正威胁着数千名患者和伤员的生命。  ...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9月1日—9月7日)

溯源吴越文化《寻古中国·吴越记》开播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吴越记》,将于9月8日起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播出,央视频全网首播。  春秋时期曾经崛起吴、越两个诸侯国的吴越大地,地处长江下...

抗战老兵罗竞辉——“我一生中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

  9月5日下午,听说记者来采访,本已卧床休息的罗竞辉(见图,受访者供图)执意端坐起来:“我愿意多讲讲抗战历史,让大家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  从北京返回香港,再到广东深圳女儿家中,一路舟车劳顿,但这位年逾耄耋、满头...

抗战老兵宋其祥——“从战场上闯过来的人,什么都不算苦”

  9月5日上午,百岁抗战老战士宋其祥(见图,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供图)在儿子的陪同下,经湖北武汉长江大桥,来到江汉关,追忆抗战岁月。当看到江汉关博物馆里张贴的“汉阳兵工厂”老照片时,老人激动地说:“当年新兵入伍,我们发...

大学新生不必执着于“赢在起跑线”

“用一周时间,模拟大学4年”“打破挂科魔咒,提前锁定保研、奖学金”……这些都是“高大衔接班”的宣传标语。“高大衔接班”是教培机构推出的让准大学生提前学习高数、英语四六级、编程、公共必修课、生涯规划、保研、学生会竞选技巧、...

2025
07/18
13:04
浏览量: 73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路》-文集前奏曲

《路》-文集前奏曲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