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兰芳教授贵州民族大学学生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摄
“这套‘半刀泥莲花盏’将牙舟陶器与半刀泥(陶瓷刻花技法名称——记者注)结合,是我们家的爆款。”张胜猛拿出照片,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他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牙舟陶器烧制技艺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于2020年参加了贵州民族大学开设的关于贵州土陶技艺的研培班,半刀泥便是他在这里所学。
陈洁也是贵州民族大学非遗研培班的学员,参加过蜡染和刺绣两个项目的培训。从前她虽然和家人学过蜡染,但对技艺的认知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对“设计”“色彩搭配”“构图”等缺少概念。她觉得,研培班帮助自己系统学习了很多设计理念和技法,提升技能的同时,拓宽了思路。
今年是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开展的第十年。贵州民族大学自2016年起开展研培计划,如今已完成传统染艺、剪纸、刺绣、民族服饰制作等项目的13期培训班,累计培养学员432名。
参加研培班时,张胜猛已从事牙舟陶器烧制工作10余年,彼时正处于创作瓶颈期。起初,张胜猛对于研培班有一些担忧:“我真的能得到想要的支持吗?”“参加培训是否真的能对牙舟陶器烧制带来创新?”随着课程的开展,他的疑虑逐渐被打消。
从数字化设计理念到产品开发,从版权保护再到贵州本土元素及其他工艺融合、电商教学……张胜猛觉得,学校的课程设置非常全面,真正让自己学到了许多全新的概念和思路。“那段时间我的灵感爆棚,一天可能想出10多个设计方案。”
结合所学,张胜猛设计了“点彩茶具系列”“镶器茶台系列”等一系列新作品,销售额达30余万元。他还与父亲张禄洪一起创办公司和非遗工坊,为镇上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增收约4000元。
用蜡染制作裙子、箱包,制作“蝴蝶妈妈”挂件……陈洁说,研培班的老师们帮助她了解大众需求,学会制作适合市场的物品。学习结束后,她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家乡非遗工坊的姐妹们。2024年,她所在的工坊平均每月订单量约4-5万件。
技能提升和视野开阔,也是万兰芳对于研培班最大的感受。她于2015年考入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在精工课学习中,逐渐发现自己对银饰的兴趣。而后,她拜师深入学习并参加了研培班。
“贵州传统苗族银饰材质和颜色单一,花纹繁复,不好搭配现代服饰。”万兰芳在保留技艺传承内核的基础上,对银饰锻造进行创新:加入现代设计理念,同时将其和刺绣、扎染,以及珐琅,陶瓷,竹编等多种材料结合,让作品既符合当代审美,又体现非遗特质。2023年,由万兰芳设计的作品《万物生》春、夏、秋、冬系列,获得多彩贵州文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金奖。
高校非遗研培让个人提升技能、收获荣誉、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形成“蝴蝶效应”:学员成长“变身”为导师,反哺高校的人才培育,并助力非遗工坊带动就业。
“我们要焊在这个位置。”“先拿这边压,再捏紧。”记者见到万兰芳时,她正被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生们团团围住,教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从学院到教师,万兰芳将实践中的思考和学习体悟反馈到传承之中。
对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花溪苗绣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顾伟伟来说,非遗传承就是他参加研培班的初心。他在贵阳花溪经营着一家苗族服装店,约7年前,他发现当地很多民族服饰上的蜡染特别漂亮,然而能够复原图样的人,少之又少。“很多工艺濒临失传,花溪本地的很多老手艺人只会做简单的样式。”顾伟伟有时拿着老物件找到手艺人,得到的回复总是:“这个东西我妈做过,但我看不懂,不知道怎么做了。”
“蜡染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顾伟伟曾尝试自学,但只了解了一小部分。而后,他参加了关于蜡染技艺的研培班,逐渐掌握了从画、染、脱蜡,到最后成品的全过程。“你如果喜欢,可以购买成品;如果想学,我也很愿意把手艺教给你。”平时他还走入高校,教授学生非遗技艺。
非遗传承和研培计划不仅是一所学校的事,更是多个地区、多所高校、多个业态共同助力的事。
杨昌杰是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音乐(芦笙)教学与研究。2024年,他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推出的特色乐器制作的研培课程,并将芦笙制作技艺应用于他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报京乡报友村的驻村工作中。
“报京乡居住了很多侗族和苗族人,他们的一个共性就是吹芦笙。”虽然芦笙使用频率高,但从前大家一般都从外地购买。杨昌杰调研后发现,山里盛产能够用于制作芦笙的原材料——苦竹,但没有被利用。“苦竹收集、清洗、制作等一系列过程,都能为当地带来收入,我们要将这山里的宝贝变为财富。”
在为期近两年的驻村时间里,他和同事不仅为孩子们免费推出吹芦笙等一系列少数民族特色文艺美育相关课程,还开设了芦笙制作坊,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报京乡90后青年周海明从来没学过音乐,但对芦笙很感兴趣。“他每天中午12点过来,晚上12点离开,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真的自己做出了一把芦笙。”杨昌杰说,现在周海明已成长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芦笙工作坊从2024年8月创建至今,带动当地30多人就业增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