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单雯:守护梨园根魂 传承昆曲薪火

单雯:守护梨园根魂 传承昆曲薪火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时间:2025-07-19 12:03:58 | 点击:204

  最近一段时间,单雯正忙着为即将与观众再见面的“重逢《牡丹亭》”做准备。“这部戏的创排属于强强联合,导演、编剧、舞美、服装都是戏剧行业顶尖团队。”她说。

  单雯是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教师,同时也是现代昆曲的领军人物,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榜首获得者。近些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弘扬和发展昆曲艺术,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观看传统昆曲。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单雯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

  出身梨园世家,单雯与戏曲的缘分从小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她常常跟着父母到剧场看演出、在后台看练功。“在后台看大人们化妆就觉得很美、很有趣,自己也想装扮上。”单雯回忆起最初的戏曲启蒙时说。

  昆曲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级非遗”。

  1998年,江苏省戏剧学校每20年才招收一批学生的昆曲专业开启招生。家里人觉得机会难得,便鼓励单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考。可由于没达到规定年龄,单雯未被录取。幸运的是,第二年她得到补录机会,10岁的单雯与另外48名同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代传人。凭借刻苦学习,14岁的单雯斩获首届“中国戏曲演唱大赛——红梅杯”金奖。

  2005年,戏校毕业后,单雯进入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工作。当时,执导《1699桃花扇》的田沁鑫导演看中了单雯。于是,16岁的单雯在昆曲的舞台上与16岁的李香君“相遇”。

  为更好地饰演角色,单雯不仅认真研读《桃花扇》原作,还找来不同版本的影视和话剧作品揣摩,希望深入李香君的内心世界。“那时,我每天过着排练场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就连吃饭时心里也在琢磨台词和身段。”她回忆说。

  经过3个月没日没夜的排练,《1699桃花扇》成功上演,舞台上出色的演绎也让更多观众记住了这名年轻的昆曲演员。

  “从小我就不是很怯场,享受站在台上的那一刻,没有紧张、害怕,我觉得学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展示给观众了。”回忆起当时的登台经历,单雯说。

  2007年,单雯拜入国宝级昆曲大师张继青门下,系统学习《牡丹亭》。张继青对艺术的要求极为严格,乐队伴奏哪怕有一个错音都会指出来。严师出高徒,老师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深深影响了单雯。

  至今单雯还记得,老师说戏时总教导自己要再“淡”一些。在她看来,“淡”就是要把自己融入表演,把角色融入自己的身体,“不是我在做这个动作,而是杜丽娘在做,此时此刻我就是杜丽娘”。

  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单雯不仅学到《牡丹亭》最精华的“三梦”——《惊梦》《寻梦》《痴梦》,更将自己的表演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2019年,单雯凭借对《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传神演绎,问鼎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第29届梅花奖。她本人更是被观众们称为“最美杜丽娘”。

  作为一名昆曲演员,单雯时刻牢记自己身上肩负的弘扬和发展昆曲的责任。在传承过程中,她不断探索创新的边界和方式。比如,在尊重原作、尊重唱腔与程式的基础上,可以用现代手法创新戏曲舞台的舞美、灯光。传统昆曲舞台铺的是地毯,有的作品结合剧情特点,把地毯改为大理石般的地面,这样当灯光映在上面时,就产生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与剧本中小桥流水的故事背景相呼应,更有代入感。

  近年来,在像单雯一样的年轻演员的努力推广下,传统戏曲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喜爱。在单雯看来,昆曲的美在于它文辞高雅,表演细腻。“当代年轻人对戏曲的喜欢也说明了传统文化的觉醒和当下青年的文化自信。”她说。

  2023年,单雯将昆曲传承与推广的工作从舞台拓展到讲台。她开始在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任职,所授课程覆盖所有艺术类学生,传统的昆曲技艺也推广至各个艺术门类的实践中。

  “现在的学生都很好学,他们会主动研究戏曲并将一些声腔唱法、肢体表演融入他们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单雯说。

  不仅如此,单雯还积极走进多所高校校园开展昆曲讲座。“戏曲是带表演性的,每次讲座我都会给同学们亲身示范。通过一招一式的动作与灵动的眼神带领大家领悟昆曲之美。”单雯说,当代青年喜欢的不光是昆曲艺术,更想了解舞台背后的故事以及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匠人品质。

  从舞台到校园,从剧场走向大众,从国内演出到海外传播,单雯正用行动将传统的昆曲艺术推广到年轻人面前,让更多人走近昆曲,不断赋予它新的生机活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9日 01版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数说成效!链博会解码全球供应链最强“朋友圈” 三大看点快速了解↓

央视网消息:为期5天的第三届链博会20日落下帷幕,在20日下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贸促会对外公布,本届链博会现场共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超过6000项。本届链博会中外参展企业和机构达到1200家。线上线下观众人数...

王浩宇:用火车车厢“拼积木”

 【高技能人才】  ◎通讯员 闫欣睿  本报记者 韩 荣  盛夏的太原北站,钢轨被烈日烤得泛着白光。该站调车长、高级技工王浩宇攀上滚烫的车梯,橙黄色的防护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结晶的盐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脚下,...

冰点特稿第1334期 轻轻创业的年轻人

项兰的工作台。(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这不算是多大的创业——卖手链、发绳、T恤、袜子、手机壳、娃衣、宠物骨灰盒……  做“多巴胺色系”又防滑的瑜伽袜,为头发浓密的人提供更大尺寸的发圈,辞职卖手机壳的把对世界的感受画...

天津启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创新实践活动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天津市科协近日启动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创新实践活动”,首次活动走进天津市宝坻区,来自全市“双一流”高校的50余名首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参加了...

第一书记搭台高校学子唱戏:临沂职业学院文艺汇演点亮乡村夏夜

 7月16日晚,莒南县筵宾镇集前村口袋公园、薛家水磨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欢声如潮。一场由省派第一书记武学江、刘怀峰精心牵线,临沂职业学院医养健康学院青年学子倾情呈现的“村晚”文艺汇演,将清凉夏夜点燃为一片文化热土。  作...

单雯:守护梨园根魂 传承昆曲薪火

  最近一段时间,单雯正忙着为即将与观众再见面的“重逢《牡丹亭》”做准备。“这部戏的创排属于强强联合,导演、编剧、舞美、服装都是戏剧行业顶尖团队。”她说。  单雯是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教师,同时也是现代昆曲的领军人...

非遗研培的“蝴蝶效应”:学员变导师 工坊带就业|文化中国行

  万兰芳教授贵州民族大学学生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摄  “这套‘半刀泥莲花盏’将牙舟陶器与半刀泥(陶瓷刻花技法名称——记者注)结合,是我们家的爆款。”张胜猛拿出照片,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他...

00后泥瓦作“老师傅”拿下国赛一等奖

  00后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选手伊文龙和他砌筑的墀头墙。主办方供图  近日,在四川省泸州市举行的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00后小将伊文龙在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冲出重围,成为本届大...

波司登创始人高德康:每一件绿色产品的选择,都是青年对未来的投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苏州7月1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青年消费者作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对绿色风尚的追求与实践,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消费格局和可持续发展进程。”7月16日,波司登创始人、波司登集团董事局主席兼...

抗日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位川军高级将领——饶国华:奋勇杀敌死无恨

  7月15日上午,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宝莲街道协议村一处墓地前,酷暑没能挡住人们祭奠的步伐,墓碑前摆放着一束束鲜花。  这里是牺牲在抗日前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军145师师长饶国华的墓。随着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

2025
07/19
12:03
浏览量: 20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24集红色主旋律网剧《生死相脉》隆重开机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武术养生探索者黎昌明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