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河南讯 记者 李晓军
巍巍太行,天下之脊。近代抗日烽火,在此留下无数慷慨悲歌、英雄壮举。
河南省焦作市一位普通退休职工,20年走访太行山区十几个村庄,探访战争遗存,记录近百位战争亲历者的口述历史,书写50多万字的纪实性英烈故事,组织开展献爱心、拥军活动数百次……
她叫许玉莲,今年70岁。她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挖掘出的太行山英烈故事,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对丰富我市太行山区的村史、党史、抗战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受英烈感召——
她踏上寻访太行烽火之旅
10月15日,焦作市解放区七百间街道太行西路社区,许玉莲在家伏案疾书,正在修改4.5万字的纪实故事《太行深山老八路王凤树》。
她的家,面积不大,五六十平方米,她写好的文章、未完成的草稿、各种书籍堆积如山,占据了很大空间。一摞摞荣誉证书、奖状以及组织爱心活动的照片,是她家里最耀眼的“装饰”。
她修改的这篇文章,于10年前动笔。从偶然打听到中站区龙翔街道栗井村一位长期隐姓埋名的老八路写起,又组织爱心人士为老八路献爱心、奔赴山东济南让老八路与老首长团聚……她不但挖掘老八路的故事,还组织活动推动故事发展。直到主人公去世,她书写的故事才算结束。
许玉莲在修改文稿
这只是她写的太行山英烈故事之一。她的写作生涯,始于2004年。当年秋天,她在中站区龙翔街道参加一次献爱心活动时,听说了发生在当地的一场抗日阻击战——南寺岭战役。
老人们讲的英烈故事让她感动不已。在村民带领下,她在一个名为碓臼坡的山坡上,发现半掩在黄土中的几块不规则的石头——墓碑,上面刻着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名字、籍贯以及牺牲时间。
原来,龙翔街道地处豫晋交通要道,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军队阻击日军的前沿阵地,发生过大大小小许多战役。她查阅了相关历史,只有寥寥几笔记载,对于战斗细节的记载几乎空白。
许玉莲采访老雷战队员王来合
于是,她产生采访战争亲历者、记录英烈故事的想法。“我做这件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退休后,我有足够时间来做这件事。其二,我在焦作市中站区老楼院街的老家,曾驻扎过抗日部队,我母亲曾是农会宣传员,经常参加爱国演讲,从小耳濡目染,受红色教育,让我爱听革命故事也爱讲革命故事。其三,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给予过我很多帮助,我想做一些事情,回报社会!”许玉莲说。
书英烈事迹——
她完成50多万字纪实故事
写作纪实故事,还原历史细节,深入采访是前提。
面对崎岖的山路、偏僻的山村,许玉莲真正践行了“脚底板下出新闻”,这一新闻行业常说的理念。
一年冬天,她去中站区龙翔街道大洼村葛全英家采访途中,突降大雪,公交车停运。她徒步背着两个装满慰问品的编织袋艰难前行。走到村口时,她脚下一滑,不慎跌倒受伤,一瓶瓶饮料滚落一地。她强忍着疼痛,收拾好物品,一瘸一拐地将慰问品送到受访者家中又艰难走回家。
一年夏天,她去龙翔街道栗井村采访的途中,一名患精神病的男子猛地掐住了她的脖子。地处荒山野岭,周围空无一人。见求救无望,她灵机一动,称其背包里好吃的可以送给这名男子,这名男子才慢慢松手。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然而,比克服艰难险阻更为难得的,是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为了采访南寺岭战役,许玉莲几乎每周都上山,持续采访约5年,陆续采访50多名战争亲历者。
为确保采访信息的真实性,一方面,她记录下受访人相关信息并拍照留档;另一方面,在亲历者指认下,她走访战争遗址、军队驻扎地点等地,对口述历史进行求证。石墙上的弹坑、英烈的遗骨、不规则的墓碑……她采集大量战争遗存证据。
“丹河以西的常平阻击战,丹河以东的南寺岭战役,是太行山区同一时期的抗日战役,惨烈程度十分相似。战争亲历者相继去世后,知道这些故事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许玉莲挖掘得很及时、很难得!”焦作市市豫西北抗战史研究者李建国说。
收集素材是第一步,写作同样是挑战。
一直以来,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许玉莲,喜欢读书看报,坚持潜心自学,她对写作并不畏惧。然而,由于年龄已大,长时间伏案写作,让她腰酸背痛;由于记忆力差,经常疏漏细节,需要一遍遍去补充、完善。“稿纸撕了再写,写了再撕,每一篇故事,都修改无数遍。”她说。由于不会操作电脑,她买了几麻袋稿纸,坚持手写。她求助打印店老板,付费将其在电脑上打出来。
《浴血太行一九三九》《播撒红色革命的种子地——寺后村》《无人知晓的地下党交通联络站——刘庄村》《黄楝树下》……截至目前,她写的纪实故事达10多本,共计50多万字。 “写这些文章时,我的眼里含着泪水。这些文字倾注着我的感情和心血!”许玉莲说。
传英烈精神——
她20年如一日组织爱心活动
20年来,许玉莲把上山采访当成奉献爱心的机会。
她把采访过的老八路、老革命当成亲人,经常上山看望他们,开展一系列拥军活动。
老八路王凤树、老抗日武工队员郜文英、“雷战队”游击队员王来合……这些革命英烈身居深山,世代为农,其中不乏贫穷者。许玉莲借采访老人之际,给老人送去生活慰问物品,帮助老人落实相关待遇,联系新闻媒体对这些人物进行报道。由于她几乎每周都去看望这些老人,这些老人也把许玉莲当成了自己的“闺女”。
她在采访之余,举行抗日英烈纪念活动、帮助牺牲在焦作的外地英烈寻找后人,堪称现实版“谷子地”。
根据墓碑上牺牲英烈的籍贯信息,许玉莲多次写信,寻找英烈后人:2019年10月19日,在许玉莲的资助下,在龙翔街道的支持下,爱心人士齐聚一堂,为南寺岭战役牺牲英烈举行纪念活动,宣传爱国主义精神;2023年12月13日,第10个国家公祭日,许玉莲再次联合该街道龙洞村举办纪念英烈活动。
她在纪念英烈、书写英烈故事的同时,传承英烈精神,为太行山区的贫困群众送去温暖。葛全英是许玉莲帮助的对象之一,10余年间,许玉莲不但为老人送去生活物品,为还老人挑水、扫地、按摩,直到老人去世。“米、面、油、菜、毛毯、床单、衣服、电视机……他们需要啥,我就送啥!”许玉莲说。粗略统计,许玉莲帮助过太行山区四十五名群众。
作为一名普通退休职工,自己条件也很有限,许玉莲靠什么回报社会?
“糊涂面条配咸菜,我对生活要求比较低!”许玉莲说,她省吃俭用,几乎把所有收入都用到了公益事业。同时,她女儿也给予她不少支持和帮助。
为组织更多爱心人士一起献爱心,许玉莲在社区、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成立爱心奉献者服务队,她任队长。记者看到,该服务队一枚“爱心奉献者”胸标,上边是一颗红心,下边是太行山图案。“意思是不忘太行英烈,后人要献出一片爱心。”许玉莲说。
目前,许玉莲书仍在收集、书写太行山英烈故事。其中,部分内容已被收入当地村史馆。
“龙洞村村史馆收入这些英烈故事,为的是告诫群众牢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龙洞村党支部书记连启柏说。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