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讯:(韩维元)眼下正是果树田间管理关键时期。在万荣县王显乡竹家村千亩瑞香红苹果示范园里,八架植保无人机正穿梭于翠绿的果树间,雾化的农药如细雨般均匀洒落。“过去十几个人耗时3天的喷药作业,现在无人机4小时就能完成。”操作人员操控着平板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作业轨迹和数据。这片田间涌动的“科技蓝”,正是果树老区探索苹果产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万荣县王显乡竹家村立足农业产业优势,通过党建引领、科技破题、联农惠农,积极探索苹果产业现代化转型之路,全力实施以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苹果示范园——竹家村千亩瑞香红苹果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基层党建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将科技要素与乡土资源深度融合,推动小苹果成长为“金扁担”,一头挑起农民增收的“钱袋子”,一边担起乡村振兴的“大梦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01、“党建红”引领"产业绿":从“支部提案”到“全民共识”
作为有着30年苹果种植史的传统村落,竹家村曾面临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等发展瓶颈。2024年,一场"红色引擎"驱动的产业革命在此展开——总投资770万元的“三新”苹果示范园项目落地,覆盖全村80%果树面积。“项目落地前,党支部带着图纸敲开627户家门。"王显乡竹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贾小斌回忆,12场村民代表大会、21次田间地头调研,让"改品种、换模式"从"支部提案"变成"全民共识。”
项目实施中,王显乡党委、政府构建的“三级管理机制”,即乡级定方案、村级抓监督、包村干部解难题,3个层级相互协作配合,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乡级专班制定“品种改良路线图”,村级监督小组严把苗木质量关,包村干部驻点解决灌溉管网铺设难题,通过对老果园进行高接换头和脱毒大苗栽植,把曾经的“老果园”蜕变为全县的智慧果园示范基地。
02、科技赋能智慧果园: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田”
走进示范园,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正在工作: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电磁阀根据数据自动开启滴灌。“每棵树每年节水40%,施肥量精准到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驻点专家李教授介绍,园区应用的矮砧密植技术使果树提前2年挂果,土壤消毒技术将病虫害发生率降低65%。
在数字化管理中心,大屏实时显示着果园的光照、温湿度等12项环境指标。果农通过手机APP即可接收病虫害预警,预约无人机喷防服务。“现在疏花用智能计数仪,修剪有3D模拟系统,种苹果就像玩'农场游戏'。”果农潘国杰展示着手机里的管理软件说,“今年我家果园就要挂果了!每亩收入两万元不成问题!”
03、联农机制激活乡村活力:从“单兵作战”到“链式共赢”
“按株算账”的创新机制打破了传统经营模式。过去,竹家村的苹果种植家家单干、效益低下。为改变这个情况,村“两委”创新管理模式,在“三新”苹果示范园推行“村建户管、以株代亩、统分结合、联产联营”管理机制:村集体统一规划园区、铺设水肥设施,农户专注栽植管护;打破田埂界限,改“按亩计量”为“按株算账”;施肥喷药由合作社统一调度,修剪摘果各户分头完成;统一定价、打造品牌,让苹果从“论斤卖”变成“论口碑卖”。
产业升级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项目建设期间吸纳118名脱贫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28万元;技术培训让260名“土专家”持证上岗,果农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果园管护工人一边铺设防草布一边说,“家门口挣工资,还能学技术,这日子比苹果还甜!”
如今的竹家村,千亩果园成为“露天课堂”,“党建+科技+院校+联农+基地”模式不仅把当地果农从“力工”变为“技工”,还成为周边县市果农竞相观摩团学习的标杆。
夕阳西下,无人机群完成作业缓缓降落,果农们围坐在智能配肥站前交流管护心得。远处,新安装的太阳能杀虫灯次第亮起,如同撒在绿色海洋里的繁星。这片承载着科技基因与红色动能的"金色果园",正以竹家村为圆心,在希望的田野上画出乡村振兴的同心圆。
(作者:韩维元 编辑:郭艳艳 校对:伊香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