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前保全+行业调解”一次性解决农民工讨薪难题
一、基本案情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袁传文)2016年,烟台高新区某科技园将其7号楼的土建和精装修工程发包给甲公司。甲公司作为总包方,与乙公司签订《建设工程装饰分包合同书》,将精装修工程分包给乙公司。乙公司承揽后,又将7号楼精装饰工程转包给丙公司。2016年至2017年期间,丙公司雇佣张某某、李某某等61名农民工组成的施工班组进行7号楼的精装修工程施工。
因精装修工程被分包、转包,甲、乙、丙之间存在着税费扣减、借款扣除等问题争执,自行协商僵持不下,导致61名农民工的薪酬163万元迟迟未能发放。期间,农民工多次信访反映欠薪问题,行政职能部门多次协商,均未能解决。因薪酬拖欠多年,61名农民工逐步形成群体性上访的态势。行政职能部门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向高新区法院反映该纠纷的情况,表达启动联动联调机制的意愿。
二、办理过程
高新区法院随即进行分析研判,针对该纠纷关乎群体性农民工权益,极易形成群体性上访的特殊情况,又涉及工程分包、转包等难点问题,高新区法院认为仅依靠行政职能部门的力量,恐难以快速解决,应启动多元解纷、协同联调机制,合力攻坚,快速化解纠纷,消除信访隐患。
为保障农民工权益,高新区法院开通绿色通道,第一时间采取诉前保全措施,将乙公司尚未领取的工程款予以冻结,确保61名农民工的工资款能实实在在领到手中。
与此同时,高新区法院指导法官迅速熟悉案情,指导行业调解组织“烟台高新区和谐建筑行业协调中心”扎实进行调解工作,特别是针对案件存在的调解难点:工程被层层分包、转包,转包方、分包方互相推诿,指导法官从基本案情、基础证据入手,厘清各方法律关系,指导行业调解组织着重告知各方的法律责任,打消转包方、分包方“推诿了事”的念头,并核实好每名农民工的施工情况和欠薪数额情况,使各方当事人在诚信的基础上进行协商。
经过多次背对背、面对面的协调沟通,高新区法院指导法官、区住建部门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调解,以各自擅长的专业知识,对法律责任、施工量、劳务费等进行解答、判断,最终促使各方接受调解,达成调解协议。为确保调解协议的履行,高新区法院出具民事裁定书进行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
2023年1月,分包方、转包方自动履行付款义务,拖欠的163余万元工资款发放到61名农民工的手中,积压多年的农民工讨薪难题得以彻底解决,农民工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群体访的隐患得以消除。
三、典型意义
在调解理念上,本案中高新区法院牢树“如我在诉”理念,持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想方设法快速化解纠纷,第一时间联系相关行业部门,有效推动调解工作顺利开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在调解机制上,注重调解的履行,法院先是第一时间通过诉前保全将转包人尚未领取的工程款予以冻结,为案件履行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联合行业部门开展针对性调解,对双方当事人对款项数额难以达成一致之时,指导法官、区住建部门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兼顾各方利益,分析利弊得失,促使各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及时履行,纠纷得以化解。(文图/吕本政 袁传文)编辑:王明 审核:同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