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每日新闻杂志 > 时政微观察丨从总书记陕甘行,感悟“何以中国”

时政微观察丨从总书记陕甘行,感悟“何以中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时间:2024-09-15 17:06:43 | 点击:3294

  秋到陕甘,青铜文化与渭河秋色在宝鸡交相辉映,天水麦积山石窟在秋意中更显古韵悠长。西北的豪迈交织秋日的宁静,恰如黄河兰州段,静谧壮阔。

  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和甘肃省天水市、兰州市考察调研。考察中,总书记看何尊、观石窟、望大河,一个重要关注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周秦王朝发祥于此,《周礼》《周易》等灿烂的文化经典孕育于此。1963年,西周青铜器何尊在这里出土。何尊的独特重要价值体现在内底12行122字铭文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9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青铜器何尊前,总书记驻足凝望。

△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的主人,是周的宗室贵族何。在尊底有限的面积里,他记载了父辈和周成王的功绩,及王对自己的告诫。其中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周成王迁都于洛邑,这里便是“天下的中心”,即“宅兹中国”。

△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

△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

  青铜器,几乎与早期中华文明相伴而生。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逨盘铭文记录一部极简西周史,堪称“青铜史书”;四十三年逨鼎铭文还原了约2800年前的廉政故事;秦公镈铭文见证秦武公的开拓创新……灼灼青铜,铭刻着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文明密码,是揭示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代表性物证,其背后蕴含的文明礼制影响至今。

△被誉为“青铜史书”的逨盘

△被誉为“青铜史书”的逨盘

  总书记细细端详,意味深长地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还有一处处文化遗产。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考察时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5年后再到甘肃,总书记来到天水麦积山石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仍是他的重点关切。

△麦积山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

△麦积山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

  麦积山,坐落于层峦叠翠、景色静幽、山川秀丽的陇山密林之中。1600多年前,十六国时期的能工巧匠,在其上开窟造像。密密麻麻的窟龛,经历过战乱、破坏、自然灾害,浓缩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实证资料。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考察。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考察。

  从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麦积山石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开凿与重修,成就了古丝绸之路上的这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石窟寺走向本土化、民族化,并逐步中国化的重要转折点。

  麦积山石窟栩栩如生的“薄肉塑”飞天和“东方微笑”泥塑,云冈石窟笑意盈盈、手捧各式乐器的“伎乐天”,龙门石窟融合南北风韵、以“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闻世的优美造像……透过一座座石窟,不仅能看到美轮美奂的艺术造型,还能窥见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得益彰。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此次总书记考察的麦积山石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生动注脚。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中山桥上远眺黄河。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中山桥上远眺黄河。

  兰州,总书记此次甘肃行的重要一站,也是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黄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河北岸,山西运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出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尧舜禹及夏朝先后建都于此,在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有重要地位。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运城博物馆,边看边与工作人员交流。他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黄河古都,河南安阳,数千年前的“禹河故道”流经之地。2022年10月,总书记来到位于安阳的殷墟遗址。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在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总书记感慨:“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

△9月9日,游客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游览。

△9月9日,游客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游览。

  因为黄河的赐予,我们拥有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因为黄河桀骜不驯,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有了更加坚韧的品质、更加超凡的智慧、更加鲜明的特色。

  穿越风雨,历尽沧桑。在总书记心中,黄河早已同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扭结在了一起,锤炼出炎黄子孙的韧性、力量和精神,也为中华民族赓续发展注入不竭源泉。

  在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航拍黄河兰州段

△航拍黄河兰州段

  陇山苍苍,渭水泱泱,大河滔滔。

  回望奔涌的历史长流,是蹈海踏浪而来的文明记忆。

  一个自信的民族、一个包容的民族、一个奋进的民族,创造了灿烂而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开创更加伟大而壮阔的未来。

  是以中华,是以中国。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审校丨程昱

(责编:赵光霞、胡永秋)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习近平致电祝贺比亚当选连任喀麦隆总统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保罗·比亚,祝贺他当选连任喀麦隆共和国总统。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喀麦隆传统友好。近年来,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

2032年才能完成!法国审计法院批卢浮宫安保升级缓慢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法国审计法院6日发布报告,批评卢浮宫博物馆安保系统升级工程进展缓慢,预计要到2032年才能完成。  这份报告评估了卢浮宫2018年至2024年的管理情况。报告说,卢浮宫2015年启动安全审计,发现...

十五运会点燃全民健身热情 “元老级”场馆焕新升级亮点多

央视网消息:十五运开幕在即,目前各大馆场已经准备就绪,各项筹备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一些老场馆全新升级后有哪些新亮点?一起来看。承载着几代广东人记忆的广东省奥体中心将再次成为全运会的主场馆,而备受关注的跳水比赛也已开始在奥...

菲律宾宣布进入国家灾难状态

  当地时间11月6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宣布,受台风“海鸥”的影响,菲律宾进入国家灾难状态,同时应对即将到来的第26号台风“凤凰”。  根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公布的数据,截至11月6日上午,台风“海鸥”在菲律宾已造成至少1...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50种易倒卖回流医保药品纳入智能监管 哪些违规行为将被“狙击”?

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超量开药智能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加强超量开药智能监管,打击倒卖医保药品行为,将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超量开药问题智能监管筛查预警规则,推动监管关口前移...

习近平就牙买加遭受飓风灾害向牙买加总督艾伦致慰问电

习近平就牙买加遭受飓风灾害向牙买加总督艾伦致慰问电李强向牙买加总理霍尔尼斯致慰问电  11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牙买加遭受飓风灾害向牙买加总督艾伦致慰问电。  习近平表示,惊悉牙买加遭受强烈飓风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习近平指出,今年以来,中俄关系锚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目标,在风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讲述昆虫故事 传承科学薪火

【校馆弦歌】    “从南极到北极,从草原到荒漠,到处都有昆虫的踪迹……”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内,参会观众被讲解员李姗姗的讲述深深吸引。她将大家带回三亿...

2025桂林艺术节:山水化境 戏剧新生

 榕湖之畔,漓江之滨,戏剧之光穿越岁月,映照出一幅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交融的生动图景。10月24日至11月2日,2025桂林艺术节以“化境”为主题,化剧入景,化艺入境,为观众带来百余场特色活动。  桂林——这座被誉为“...

2024
09/15
17:06
浏览量: 329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

广东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

广东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

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元首外交丨从中贝关系看中国对非真实亲诚理念

元首外交丨从中贝关系看中国对非真实亲诚理念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