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高校纷纷开设微专业,“香”在哪

高校纷纷开设微专业,“香”在哪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05 13:09:41 | 点击:530

今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3位科学家,其中杰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詹珀的贡献是,他们开发了一个可以预测蛋白质复杂三维结构的人工智能模型。

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袁泺添看来,这一颁奖结果恰逢其时:“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赶上了化学这一传统学科的脚步,两个‘巨人’步伐一致、互相成就。”

袁泺添本科在化学系就读,目前正在从事化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课题,利用人工智能程序辅助药物开发的多个复杂环节。这与他在本科阶段学习了“AI+X”微专业有直接关系:“我学到了计算机知识,加深了对算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未来能做什么样的课题有了更明晰的想法。”

“微专业”是指高校围绕某个学术领域或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具有“小而精、跨学科、灵活”等特点,不授予学位,但学生修完后可以获得证书。

追根溯源,2018年,山东大学推出古典文学在线公开课后广受欢迎。受到启发的山大在2020年探索建设了面向全校招生的第一批17个微专业。山大抛出的这块“砖”引来了无数的“玉”——4年多来,多所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开设的微专业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为什么微专业在高校这么“吃香”?

前沿热门领域“长”出微专业

袁泺添选修的“AI+X”微专业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首倡,联合同济大学、华为、百度和商汤于2021年春夏学期共同推出,向以上6所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放,由高校和企业联合授课,学生在两年时间完成学习后可以获得由6所高校盖章的证书。

本科毕业后,袁泺添成为该微专业人工智能通识导论授课教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吴飞的博士生。

用吴飞的话来说,当时建设“AI+X”微专业是“形势所迫”。

2018年,首批35所高校获批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以后,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高校里,人工智能都越来越热门。吴飞经常接到非计算机学院老师的电话,诉求都是同样的:给自己所在的学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在本院教学任务已经很重的情况下,我们想把华东地区6所高水平高校联合起来,抱团取暖,采取课程互建、学分互认的方法协作开设人工智能微专业。”吴飞说。

经过前期调研,“AI+X”微专业设置了12个学分的7门课程,包括人工智能通识导论、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的应用实践等课程,其中有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目的是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人工智能知识以后,更好地赋能自己所在专业的学科变革。“这是一组让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人工智能本领的最小‘全家桶’。”吴飞表示。

当时,“AI+X”微专业向每所高校招收50名学生。让老师们没想到的是:报名的学生远远超出限额,最后不得不按照学习成绩来筛选;而学生中来自理、工、农、医科的占多数。

吴飞观察到,这些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学习目的和自主性:“通过微专业学习,有的学生喜欢上了人工智能,踏入了这个领域;有的利用人工智能去推动所在领域的进展。”

如今,3年过去了。浙江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在快速建设中,微专业的开设形式也在调整。“我们的构思是先有通识课,再有交叉课程,最后推出微专业。”吴飞介绍,本学期,浙江大学的人工智能课成为一门通识必修课,这门课分为ABC三类,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基础和需要选课;同时,各个学院也在打造人工智能交叉课程。此外,浙大的人工智能微专业也在设计之中,预计明年春夏学期推出。

实际上,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碳中和等前沿热门领域开设微专业成为不少高校的一种趋势。例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于2021年推出首批5G+、区块链微专业,目前全部31个微专业中,有“微电子封装”等7个集成电路方面的微专业;北京林业大学今年9月招生的微专业包括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碳中和与智慧环保;9月22日,上海理工大学首个跨校微专业“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正式开班,首期吸引了来自上海东北片7所高校的本科生参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夏春明在谈及微专业建设初衷时指出,在新兴技术不断发展、传统企业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4年制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天然的滞后期”,即培养方案涉及的相关知识、技术、素养,较难快速响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新工科专业建设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这个痛点,但覆盖面较小、更新迭代较慢、灵活度不够。因此,应用型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微专业,以“专微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能够精准对接、快速响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夏春明举例,几乎所有工科类高校都有自动化专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对稳定,但行业对自动化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不仅需要人才掌握传统技术,还涉及较多新兴技术,比如无人仓储要用到的机器视觉、人工智能、5G导航等,这是传统的自动化专业无法讲深、讲透的。学生修读微专业,能精准匹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获得学校、行业企业分别颁发的微专业证书,也相当于拿到了就业的“敲门砖”。

微专业为何在多所高校“遍地开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微专业不仅集中于前沿热门领域,多所高校都在成批次地建设微专业,且各有特色。

例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31个微专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集成电路”微专业报名人数最多,甚至很多是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人工智能”微专业的生源非常广泛,除了电子电气类外,还包括管理类、机械类、化学化工类、交通运输类、航空类,甚至外语类专业;基于该校优势专业“养老服务管理”建设的“生命健康管理”微专业报名异常火爆。夏春明告诉记者,学校办微专业的鲜明特色是校企合作,办学宗旨是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企业定向培养、行业用人前置的培养需求;学生选择微专业时,重点聚焦科技前沿技术领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连接以及面向就业市场的新兴学科等。

记者还查询到,黑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冈师范学院等高校开设了公务员能力与素养方面的微专业;济南大学开设了留学韩国语微专业;内蒙古民族大学开设了蓖麻产业微专业;北京林业大学今年开设自然教育微专业,面向校内外招收学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的观察是:多所高校探索开设的微专业已经遍布各个领域,尤其是与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结合得比较紧密。

究其原因,卢晓东认为,与主修、辅修专业不同,微专业开设由高校主导,不需要经过上级教育部门审批,所以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卢晓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根据2019年颁布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学习辅修、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必须是高校在高考时招入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能在接受大学通识教育以后才产生新的学习目标,这时就很难再选择辅修或者双学位专业。由于微专业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因而高校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开设的微专业就开始繁茂发展。

例如,据卢晓东的观察:“几年来,报名辅修专业的学生减少,报名微专业的学生大幅增加。”

在一些高校,微专业不仅对校内学生开放,也面向社会人员招生。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该校开设了多门实践性强、贴近行业最新需求的微专业,如“AIGC与商业摄影”“短视频与数字文化传播”“数字新闻与社会创新”“传媒产业投融资”等,并在每个新学年调整微专业的名称和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牛裕茗选修过该校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开设的“数字艺术管理”和“数字虚拟制片”两个微专业,完成了多个设计项目作业。比如,在数字艺术市场管理的课上,她做了一个数字藏品文旅策划,把杭州的“1314”公交线路和沿线的景点串联起来;在数字时代制片管理课上学习了制片的基础流程后,她和小组成员将一本小说改编成了一个不错的影视项目书。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贺小飞介绍,每个微专业在校内运行一轮以后,教学效果好的会面向校外人员招生:“教育形态正在多元化发展,高校面向社会提供微专业等类别的非学历教育资源,也是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作贡献的路径之一。”

微专业成为高校新专业“增长点”

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是近年来高校调整专业的一个方向。微专业的设立由高校主导,设置、管理、运行都比较灵活,这使得微专业成为不少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试验田”。不少高校在培育建设新的本科专业之前,通过运行微专业打磨骨干课程、锻炼教师团队,并在此基础上设立新专业。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贺小飞说,微专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专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孵化出了新的专业方向。例如,“计算传播”微专业孵化出了传播学(计算传播方向),目前又迭代为传播学(智能与计算传播方向)。

目前已有50多门微专业的山东大学,在微专业这块“试验田”上不断地开花结果。比如,在“医学数据学”微专业探索基础上,山大于2021年增设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本科专业;在“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微专业基础上,2022年增设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本科专业。

在最前沿领域的区块链,山大这门微专业的7门课中有4门课是完全的“新课”。经过3年多的探索,今年这4门课被纳入新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这几年我们已经把课程建设得很成熟,下一步,本学院的学生即使不报名微专业,也可以有这样的课上。”该微专业负责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蔡晓军说。

“微专业作为一个平台,有更多的空间让教师、学生、校企合作等教育元素和教育资源融入其中,提升学校的教学资源。”山东大学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办公室工作人员任立英分析。

在她看来,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微专业主要有3种面向:“一是‘向宽’,在本科专业覆盖不到的地方加强专业交叉融合;二是‘向深’,在本研衔接领域,在本科生、研究生的延伸阶段进行扩充;三是应用性,学生进修后用于就业。”

记者注意到,已有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支持高校建设微专业的文件。例如,今年7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高校微专业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支持高校优先建设3类微专业,一是准确把握科技革新和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探索和布局未来学科专业;二是针对现有学科专业无法及时精准匹配社会和产业需求的情况,调整和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三是围绕国家紧缺急需人才培养,拓展和强化专业与课程建设。意见还提出,上海市教委将在各校建设基础上,选树市级示范性微专业试点建设项目,为各校微专业建设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

下一步,高校微专业还将怎样建设?鉴于这块“试验田”的独特性,任立英建议:高校设置微专业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需求。夏春明则认为,随着微专业的不断建设推广、教育主管部门“搭台”,各高校可以在线上共享教育资源,体现各自的教学特色和校企合作的优势,不仅为本校学生,也为外校学生、社会上的学员提供“菜单式”的学习服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蒋宇骏


【作者:蒋宇骏】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每日读画丨古画里的运动,同样精彩!

 古画里的运动,同样精彩!徐霞客穿越报道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蹴鞠变足球,捶丸似高尔夫……古人玩的,怎么今天还在玩?古画里究竟还藏着多少全运会同款?一睹为快,为运动健儿们加油! 编辑:王玉西 责任编辑:...

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依法推进文物保护典型案例

央视网消息: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和指引作用,展现守牢文物安全底线、红线和生命线的决心,引导社会公众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通过一周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开发布5件依法...

“银发科技”助力服务场景向“智”向“新” 智慧赋能让“享老”更有温度

央视网消息:第八届进博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围绕全球科技创新热点,设置了多场分论坛。在11月6日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分论坛上,多方专家共同探讨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  这里是上海进博会虹桥论坛的分论坛...

今年第26号台风“凤凰”今天凌晨生成,强度逐渐增强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天气网消息,今年第26号台风“凤凰”(热带风暴级;英文名称:Fung-wong;名字来源:中国香港;意义:山峰名)已于今天(6日)凌晨生成,早上5点钟其中心位于菲律宾马尼拉东偏南方向约2300公里的西北...

以“智”赋能 向新而行——中拉经贸合作跑出“加速度”

11月3日至4日,第十八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驻华使节、专家学者、商协会负责人、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与中方嘉宾共商合作、共谋发展。  在本届高峰会的配套活动中...

台风黄色预警:“海鸥”今晨已移入南海 最强可达强台风级

央视网消息:中央气象台11月5日06时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今年第25号台风“海鸥”已于今天(5日)早晨移入南海,早晨5点钟其中心位于越南嘉莱省归仁市东偏南方向约1130公里的南海东南部海面,就是北纬11.5度、东经119....

中小学春秋假给旅游市场带来哪些积极变化?

央视网消息:11月往往是传统旅游的淡季,而随着秋假时间的确定,浙江的旅游市场“淡季不淡”。不少旅行社也借机推出了个性化、定制化产品。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刘亮

这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开启建设“加速度”!

近日随着铺轨机将最后一对500米长钢轨平稳铺设到云岭隧道中段道床板上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陕西段长钢轨铺设任务圆满完成西十高铁开启建设“加速度”西十高铁陕西段线路长169.4公里,正线铺轨323.93公里,铺设道岔45组,全...

“太空交接”完成!神二十航天员11月5日返回地球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11月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

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1月3日通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纪委监委消息: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纪...

2024
11/05
13:09
蒋宇骏
浏览量: 53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