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关注“慢就业”现象 助力青年顺利启航

关注“慢就业”现象 助力青年顺利启航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19 10:10:45 | 点击:536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攀升,毕业生中选择的“慢就业”比例逐渐增加。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在2023年曾对4000余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结果显示,38.0%的受访者选择了“慢就业”,其中32.0%是为了继续深造,6.0%选择暂缓就业。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慢就业”现象,对于缓解青年就业压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毕业生中的“慢就业”现象,是指他们在毕业后暂不踏入职场,而是通过筹备择业、创业、备考等多种途径来寻找就业机会,推迟就业。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对职业规划和岗位条件往往有更高期望。“慢就业”现象可分为主动型与被动型两类。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有工作机会,但他们为了更高的职业追求,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参与各类培训与考试,或进行就业前的强化训练,以期找到更符合自己期望的高质量岗位,因此暂时搁置就业计划。相比之下,被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则面临不同的情况。他们或因缺乏就业机会,或因自身技能不足,或因职业规划不明朗,导致就业步伐滞后,只能徘徊在就业市场边缘。

“慢就业”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宏观环境是“慢就业”的重要背景。由于技术运用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行业的招聘岗位逐渐减少,压缩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其次,专业与岗位要求相关度不高的结构性问题是“慢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再者,家庭因素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对“慢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收入较高的父母,往往对子女的职业选择持更为谨慎的态度。一项针对本科毕业生的调研显示,60.95%的“慢就业”者得到了父母的明确支持。最后,个人择业偏好也是“慢就业”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进步,青年群体愈发重视就业质量,更加注重职业发展与工作生活的平衡。他们中许多人秉持着“初职定终身”的观念,对于不符合期待的工作往往不愿意接受,从而进入“慢就业”状态。

“慢就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它可被视作大学毕业生步入职场前的调整期。对于那些拥有清晰职业规划与择业安排的毕业生而言,这一阶段至关重要,是一个必要的准备阶段,有助于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加顺利地实现就业。另一方面,“慢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职业空档期。在此期间,可能会面临人力资本折旧的风险,进而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薪资水平,对未来就业产生消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长时间的未就业状态可能会消磨就业意愿,导致“懒就业”,甚至形成长期的就业障碍。此外,这种状态还可能引发心理焦虑,进而产生更为广泛的群体性社会问题。

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目的是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还需要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助力青年顺利启航。

第一,引导主动“慢就业”毕业生理性审视就业市场。高校要密切关注产业变革与技术进步的新要求,在强化人才培养对经济支撑和引领的同时,就业服务亦需紧贴市场需求。通过实施就业预期辅导、结构化面试模拟、职场体验等精准指导措施,助力毕业生理性择业。同时,加强对毕业生职业理想的价值引导,有效缩短主动“慢就业”周期。第二,需加大对被动“慢就业”毕业生的关注力度,做好政策预案。被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弱,职业规划不明,应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政府应协调好就业规划及技能培训,帮助被动“慢就业”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提升求职能力。第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慢就业”监测分析。依托教育大数据实施“慢就业”预测,提前识别风险。对毕业时未就业的学生,要尝试运用大数据追踪其就业状况,分析并跟进帮扶措施,拓宽就业指导与援助服务范围。第四,做好家长和毕业生就业观念调适工作。“慢就业”现象部分归因于就业观与择业偏好的转变。政府应倡导科学合理的择业观,尤其关注家长观念对毕业生的影响,加强宣传引导,摒弃“考公唯一”等片面观念。第五,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民营经济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其发展对于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具有根本性作用。要加大力度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不断提升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与质量,助力大学生顺利就业。

(作者苏丽锋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蒋宇骏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每日读画丨古画里的运动,同样精彩!

 古画里的运动,同样精彩!徐霞客穿越报道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蹴鞠变足球,捶丸似高尔夫……古人玩的,怎么今天还在玩?古画里究竟还藏着多少全运会同款?一睹为快,为运动健儿们加油! 编辑:王玉西 责任编辑:...

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依法推进文物保护典型案例

央视网消息: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和指引作用,展现守牢文物安全底线、红线和生命线的决心,引导社会公众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通过一周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开发布5件依法...

“银发科技”助力服务场景向“智”向“新” 智慧赋能让“享老”更有温度

央视网消息:第八届进博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围绕全球科技创新热点,设置了多场分论坛。在11月6日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分论坛上,多方专家共同探讨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  这里是上海进博会虹桥论坛的分论坛...

今年第26号台风“凤凰”今天凌晨生成,强度逐渐增强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天气网消息,今年第26号台风“凤凰”(热带风暴级;英文名称:Fung-wong;名字来源:中国香港;意义:山峰名)已于今天(6日)凌晨生成,早上5点钟其中心位于菲律宾马尼拉东偏南方向约2300公里的西北...

以“智”赋能 向新而行——中拉经贸合作跑出“加速度”

11月3日至4日,第十八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驻华使节、专家学者、商协会负责人、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与中方嘉宾共商合作、共谋发展。  在本届高峰会的配套活动中...

台风黄色预警:“海鸥”今晨已移入南海 最强可达强台风级

央视网消息:中央气象台11月5日06时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今年第25号台风“海鸥”已于今天(5日)早晨移入南海,早晨5点钟其中心位于越南嘉莱省归仁市东偏南方向约1130公里的南海东南部海面,就是北纬11.5度、东经119....

中小学春秋假给旅游市场带来哪些积极变化?

央视网消息:11月往往是传统旅游的淡季,而随着秋假时间的确定,浙江的旅游市场“淡季不淡”。不少旅行社也借机推出了个性化、定制化产品。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刘亮

这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开启建设“加速度”!

近日随着铺轨机将最后一对500米长钢轨平稳铺设到云岭隧道中段道床板上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陕西段长钢轨铺设任务圆满完成西十高铁开启建设“加速度”西十高铁陕西段线路长169.4公里,正线铺轨323.93公里,铺设道岔45组,全...

“太空交接”完成!神二十航天员11月5日返回地球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11月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

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1月3日通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纪委监委消息: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纪...

2024
11/19
10:10
浏览量: 53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