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中学招13名教师10人清北毕业,如何看“名校含量”

中学招13名教师10人清北毕业,如何看“名校含量”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1-05 13:37:27 | 点击:539

近日,江苏省苏州中学招聘教师的“名校含量”引发关注。其公布的赴高校招聘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显示,被录用的13名毕业生中,有清华大学毕业生6人,北京大学毕业生4人,博士毕业生8人,硕士毕业生5人,所有人均非师范专业毕业。

如何看待名校硕博毕业生争当中学老师?这是否属于“大材小用”?此类毕业生涌入基础教育领域,是否会挤压师范生的就业空间?名校毕业生又是否比专业对口的师范生更胜任教学岗位?围绕上述问题,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展开了深入讨论。

首先要明确的是,苏州中学这次招聘,是专门赴高校招聘高层次优秀应届毕业生,不能代表常规招聘的情况。正如荔枝时评发表的文章分析的:“这次招聘中没有师范专业毕业生,或也意在为学校招揽一些差异化的人才,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就该校情况而言,名校毕业生和师范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就此而言,由这则新闻得出“师范生正在被取代”的结论,或许有些言之过重。

近些年,高学历毕业生从事中学教育的情况的确有所增加。学者王晓燕在2022年发表的论文《博士为何进中学——基于扎根理论的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就表示:在博士多元化就业背景下,中学从教是博士为其自身寻找的能够发挥所学的新路径,现阶段我国博士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比例在降低,进入企业、中小学的比例在增长。那么,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呢?

对此,《南方都市报》刊登的评论文章认为:岗位和求职者是“双向奔赴”的。从供给角度而言,经过20多年的高等教育大扩容,如今每年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规模庞大,市场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从需求角度来说,基础教育对于质量提升的愿望非常迫切。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学校有意愿也有能力提供优良的待遇以招徕高学历名校毕业生。因此,作者认为,这是“基础教育行业整体水位上升的呈现”。

《南方日报》的《中学招13名教师10人清北,是“唯名校论”吗?》一文则指出,中小学教师“高学历化”“名校化”趋势背后,有政策激励的因素。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2023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也提出: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对于高学历人才在中小学执教是否“大材小用”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直言:“高校毕业生也有自主择业权,这一权利不应因其身份而有所差异。”就现实层面来讲,如今,中学教职具有的较高社会地位、相对稳定的待遇保障,以及寒暑假期这一独特优势,都让不少年轻人心生向往。再加上一些学校为吸引人才提供的丰厚奖励和补贴,也让这条职业路径更具吸引力。就业去向终究属于个人选择的范畴,一些高学历名校毕业生基于个人兴趣和现实考量作出的个体选择,也不该被过度指摘。

就竞争优势来说,师范生和高学历名校毕业生其实各有所长。《南方都市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就分析,师范生由于在校期间的专业训练,在教学实操中有“上手快”的优势;名校毕业生通过高考的检验及大学期间的学术训练,在教育和研究潜力方面不会输给师范生。对于两个群体间可能存在的竞争关系,作者也直言:师范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是师范生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基本前提。

当然,围绕高学历名校生在中小学执教的一些担忧,也值得被正视。新京报评论在《中学招13名教师10人清北,名校含量不是越高越好》一文中就提到,“物理学博士”不代表“会教物理”,教师仍是一个有着相当专业性的工作,需要进行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系统性师范知识学习。

对此,《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关于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值得借鉴:对于“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要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

人才不是“来了就好”,中小学在延揽师范生之外的优秀人才时,也有必要加强专业师范知识培训,提升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助力人才为基础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朱浩天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依法推进文物保护典型案例

央视网消息: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和指引作用,展现守牢文物安全底线、红线和生命线的决心,引导社会公众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通过一周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开发布5件依法...

“银发科技”助力服务场景向“智”向“新” 智慧赋能让“享老”更有温度

央视网消息:第八届进博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围绕全球科技创新热点,设置了多场分论坛。在11月6日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分论坛上,多方专家共同探讨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  这里是上海进博会虹桥论坛的分论坛...

今年第26号台风“凤凰”今天凌晨生成,强度逐渐增强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天气网消息,今年第26号台风“凤凰”(热带风暴级;英文名称:Fung-wong;名字来源:中国香港;意义:山峰名)已于今天(6日)凌晨生成,早上5点钟其中心位于菲律宾马尼拉东偏南方向约2300公里的西北...

以“智”赋能 向新而行——中拉经贸合作跑出“加速度”

11月3日至4日,第十八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驻华使节、专家学者、商协会负责人、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与中方嘉宾共商合作、共谋发展。  在本届高峰会的配套活动中...

台风黄色预警:“海鸥”今晨已移入南海 最强可达强台风级

央视网消息:中央气象台11月5日06时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今年第25号台风“海鸥”已于今天(5日)早晨移入南海,早晨5点钟其中心位于越南嘉莱省归仁市东偏南方向约1130公里的南海东南部海面,就是北纬11.5度、东经119....

中小学春秋假给旅游市场带来哪些积极变化?

央视网消息:11月往往是传统旅游的淡季,而随着秋假时间的确定,浙江的旅游市场“淡季不淡”。不少旅行社也借机推出了个性化、定制化产品。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刘亮

这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开启建设“加速度”!

近日随着铺轨机将最后一对500米长钢轨平稳铺设到云岭隧道中段道床板上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陕西段长钢轨铺设任务圆满完成西十高铁开启建设“加速度”西十高铁陕西段线路长169.4公里,正线铺轨323.93公里,铺设道岔45组,全...

“太空交接”完成!神二十航天员11月5日返回地球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11月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

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1月3日通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纪委监委消息: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纪...

事关港澳台人员往来、过境免签口岸扩容等 10项重磅政策发布

为积极服务促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国家移民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11月3日发布10项移民和出入境管理服务政策举措。  一、扩大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试点实施范围  自2025年11月5日起,在北京、上海、粤...

2025
01/05
13:37
浏览量: 53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