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新闻网讯(通讯员:罗华)秋高气爽,天朗气清。近日,武汉大学珞珈银龄志愿者服务团医学部分团的近20余名银龄志愿者,在团长田卫群教授的带领下走进“遍地英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平安红色文献展”。承办人安频先生亲自主持讲解。他首先热情迎接杏林夕阳红爱心志愿服务团的到来,并深情阐释展览名称的由来:“‘遍地英雄’取自毛泽东主席1959年回乡韶山时所作《七律·到韶山》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以此致敬十四年抗战中千千万万挺身而出的普通民众——他们正是民族脊梁。” 安频先生的讲解如行云流水,既有历史纵深,又饱含情感。他以洪湖岸边那只铜质军号为起点,讲述战争年代军号如何成为“军人的语言”,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召唤战士义无反顾冲锋陷阵。

志愿者们静静聆听,仿佛穿越硝烟,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的心跳。在第一版块“监利抗战群英”展区,当安频先生介绍监利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将日寇阻击于东部达四年之久,全县直接与间接伤亡合计超过46万人时,武汉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基础医学院原党委书记沈瑞年动情地说:“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牺牲。监利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雄的鲜血。”展柜中陈列的环首大刀、铁叉、土制手榴弹等民间兵器,更让大家深切体会到“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磅礴伟力——这些由群众智慧与土法制造的武器,在抗日军民手中成为克敌制胜的利器。

特别展室里,柳直荀烈士与贺龙元帅的事迹引发共鸣。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的千古绝唱,贺龙三打监利、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壮举,让武汉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原处长彭若男感慨:“从革命先烈到开国元勋,他们以生命践行信仰,这种精神穿越时空,至今仍激励着我们。” 在第二版块“浴血光影”,一幅幅抗战电影海报唤起集体记忆。《赵一曼》《吉鸿昌》《地道战》《地雷战》……志愿者们边看边回忆,不时轻声交流。田卫群教授说:“这些影片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启蒙。那时没有‘神剧’,只有真实的苦难与不屈的斗志。”

安频先生特别提到《长城谣》——1937年,20岁的武汉姑娘周小燕在街头募捐时首唱此曲,歌声激励无数人投身救亡。如今,这首歌曲仍在武汉代代相传。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一些退休的志愿者听来倍感亲切与自豪。 参观过程中,志愿者们纷纷对安频先生的讲解赞不绝口。沈瑞年说:“安先生不仅懂历史,更懂情感。他讲的不是冰冷的史实,而是有温度、有灵魂的故事。”彭若男补充道:“他把文献、实物、影像与地方记忆巧妙融合,让展览既有高度,又接地气。”田卫群教授则评价:“安频先生是真正的红色文化传播者——他用专业与热忱,让沉睡的史料‘活’了起来,让英雄精神可感可触。”展览尾声,安频先生向银龄志愿者赠送了他主编的《平安红色记忆》系列图书,作为此次精神之旅的珍贵纪念。大家纷纷与他合影留念,在“民族解放,世界和平”的主题背景前,在万里长城的意象之下,笑容中透着感动与敬意。 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场精神洗礼。杏林夕阳红爱心志愿服务团队的银龄志愿者们表示,将把所见所感带回校园,讲给青年学子听,让“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在珞珈山下代代相传,激励后辈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编辑:王明 审核:同期声


浏览量:
1023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