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社会热点 > 网传多类儿童用品有毒害?起底“造谣式起号”带货“生意经”

网传多类儿童用品有毒害?起底“造谣式起号”带货“生意经”

来源:央视新闻 | 时间:2025-11-21 11:10:48 | 点击:197

 “工业垃圾摇身一变成为儿童维生素D3”“工业垃圾制造儿童面霜”“儿童神经酸被查出多种致癌物”……这些骇人听闻的标题是不是让家长们心头一紧?



  近日,在网络平台上,一些账号专挑儿童健康相关话题“下狠手”,通过发布所谓的患儿照片、伪造权威报道、发布夸张数据等手段炮制谣言,制造儿童用品“安全焦虑”。这类谣言的套路是什么?背后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

  声称儿童维生素D3有害

  引发家长焦虑



  紧张的背景音乐全程烘托,“紧急曝光”的大字标题格外扎眼。“毒儿童维生素D3覆盖90%家庭,有害物质超标10倍,长期吃致肾衰竭”“工业垃圾做的,你敢给孩子吃吗?”画面里,这些文字接连出现,救护车急救的场景让人揪心。这样骇人听闻的内容戳中了不少家长的焦虑神经,评论区里几乎没人追问信息来源,满屏都是担忧和恐慌。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记者调查发现,短视频平台上“毒维生素”相关内容扎堆,句式模板如出一辙,核心数据却乱成一团。所谓“毒维生素D3覆盖家庭比例”,有80%、88%、90%等多个版本;“有害物质超标倍数”更是从10倍、30倍到80倍不等,差距悬殊。实际上,记者检索发现,并无权威机构发布过“毒维生素D3覆盖的家庭比例”相关数据,也没有“工业垃圾制造维生素”的公开报道。

  记者发现,这些内容通常标注时间和地点,换个时间、改个地点、换组数据,同一账号就能连发几十条相似内容。

  记者找到了一则短视频,声称“现在市面上的维生素片大多是假的,里面全是色素和防腐剂,根本没啥营养,吃了还可能对身体有害”。18秒的视频里没有标注内容来源,也没写明依据支撑,直接断言维生素有害,且配图上的字迹扭曲模糊、无法识别,疑似AI制图。

  “儿童维生素有毒”类谣言

  今年2月起频频出现

  记者溯源发现,至少在今年2月,宣称儿童维生素D3有毒的内容就开始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随后此类谣言便频繁出现在网络上。



  2025年6月12日,网上出现明确针对儿童维生素D3的谣言视频,宣称“致癌儿童维生素D3曝光,20个市面主流品牌检测只有5款达标”。此后9—11月,这类谣言进入爆发期,比如9月23日有视频称“维生素D3含大量一级致癌物、有害物质超30倍”;10—11月更是涌现出“覆盖90%家庭”“工业垃圾做原料”“超标40倍”等五花八门的版本。

  专挑儿童健康话题下手

  制造焦虑引流变现

  不只是儿童维生素,记者调查发现,常见的儿童药品和补剂、儿童洗护产品,都被套进了这个造谣模板,所谓的“工业垃圾制造儿童面霜”“大批垃圾废料被做成儿童洗衣液”“问题儿童钙已经曝光”等视频也频频出现,此类视频多数都是为了制造焦虑、引流带货。


播放视频画中画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沈括:虚假的信息内容导入到正常的信息流转的场域中,扰乱了正常的信息生成和传播的秩序,这样会让社会信任度遭受到损害。公众在面对这样一系列真假难辨的信息过程中逐渐产生一种群体焦虑。

  记者发现,如此造谣目标还是博流量、起号,然后带货。这些视频后半段,往往会推荐几款所谓“通过检测的合格产品”。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直言,将谣言与儿童话题绑定,背后藏着明确的利益算计。

  朱巍:这类营销号贩卖恐慌和焦虑的情绪,不单纯是一个账号的行为,往往是通过传播矩阵的方式,让家长去相信他们散布的信息是“真实”信息。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两个,一个是通过贩卖焦虑情绪获取相关流量,另外一个是让家长对这个账号所说的内容产生信任感,再通过比对、拉踩的方式去推销自己的产品,把流量直接变现。

  专家解读:此类谣言主观恶意大

  监管需联动

  针对此类专门盯着儿童话题下狠手的造谣行为,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表示,必须拿出针对性措施,提高违法成本,筑牢保护儿童的网络防线。



  谢永江:这种“造谣式起号”借家长护崽心理牟利,主观恶性特别大,危害也特别重。

  中央网信办近期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着力整治宣扬恐慌焦虑情绪等问题。

  谢永江:监管需要联动,建立一些快速的核查通道,严惩一些造谣账号。平台对儿童用品相关内容是否能根据特点增加一些审核的要素,搭建一些谣言数据库,用于技术识别,增加技术识别的准确度,甚至实现全平台联合封禁。多管齐下,形成多方共治的场景。

 编辑:罗萌 责任编辑:刘亮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提高素质   积极练兵 

每日新闻网讯(苏永红  李天有)为了加强队伍管理,提高保安员综合素质,2025年11月19日19时,焦作金盾保安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人防七部结合当前队伍现状及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全面开展冬季大练兵活动。人防七部重点对...

网传多类儿童用品有毒害?起底“造谣式起号”带货“生意经”

 “工业垃圾摇身一变成为儿童维生素D3”“工业垃圾制造儿童面霜”“儿童神经酸被查出多种致癌物”……这些骇人听闻的标题是不是让家长们心头一紧?  近日,在网络平台上,一些账号专挑儿童健康相关话题“下狠手”,通过发布所谓的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巴德玛拉接受审查调查

央视网消息: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主任巴德玛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编辑:宿党辉 责...

入境申报红利再+1!便捷、高效 外籍人员更好丝滑“智”享中国游

央视网消息:根据11月3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支持扩大开放服务高质量发展10项创新举措,自11月20日起,外国人入境卡网上填报措施正式实施。政策实施首日,各个入境口岸的情况如何?  这是一张外国人入境卡,以往外籍旅客到达...

硕果飘香长三角!2025 阿克苏农副产品(苏州)推介会签约不断

每日新闻网徐小芮报道(刘正阳 刘雨萌)金秋送爽,硕果飘香。2025年11月20日,2025阿克苏农副产品(苏州)推介会在苏州中茵皇冠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跨越千里,与长三角市场开启深度对接。本次...

荷兰政府宣布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行政令

新华社快讯: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19日发表声明,宣布暂停针对安世半导体的行政令。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谈2025年10月我国消费市场情况

央视网消息:据商务部消息,10月份,在国庆中秋假期带动下,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万亿元,同比(下同)增长2.9%。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

科技融汇十五运,可感智慧与温情

新华社广州11月17日电 题:科技融汇十五运,可感智慧与温情  新华社记者胡拿云、杨深深  数字系统让“老馆焕新”、绿电为运动场馆节能减排、自动驾驶巴士在场馆间安静穿行……科技正全方位融入第十五届全运会,为赛事...

红星照耀青春路: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与青年表达

1928年,曾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23岁美国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在中国工作生活了8年后他于1936年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艰难抵达陕北苏区,开始历时4个多月的访问。在此期间,斯诺受到毛泽东、...

苏丹武装部队宣布重新控制该国中部重要城市巴拉

当地时间11月17日,苏丹武装部队表示,当天重新控制了苏丹中部北科尔多凡州巴拉市。  巴拉市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西南约350公里处,是连接喀土穆与西部达尔富尔地区多条交通干线的枢纽。苏丹武装冲突爆发后,快速支援部队曾长期控...

2025
11/21
11:10
浏览量: 19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反洗钱法修订草案作多项规定 更好保护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

反洗钱法修订草案作多项规定 更好保护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

焦作市修武县: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连翘产业

焦作市修武县: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连翘产业

<<爱之旅>>系列纪录片2024年工作会在燕郊召开

<<爱之旅>>系列纪录片2024年工作会在燕郊召开

药膳馆,食药同源探索者

药膳馆,食药同源探索者

十六化建承建稻花香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十六化建承建稻花香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