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多国“水深火热”,应对气候变化考验全人类智慧

多国“水深火热”,应对气候变化考验全人类智慧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8-14 07:36:23 | 点击:9156

姚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今年入夏以来,中国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6月份,北方气温突破40℃,让许多人“热到怀疑人生”。7月下旬,北方又迎来极端强降雨,北京降雨更是创下自1891年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最大降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多国面临极端天气考验

在印度,早在4月热浪就强势袭来。在4月中旬孟买的一场露天集会上,11人中暑死亡,促使十多个邦临时关闭学校。过去几日,印度多地气温飙升至40℃,北方邦至少34人因高温死亡。

在北美,美国加州从 2022 年圣诞节到 2023 年 1月中旬遭受到历史罕见的雨雪天气侵袭,州降雨量达到了通常平均降雨量的 400% 到 600%,造成严重人员财产损失。

在欧洲,被誉为欧洲“菜篮子”的西班牙不仅出现异常高温,今年以来的降水量也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引发严重干旱,农产品不同幅度减产涨价。

人们不禁要问,地球这是怎么了?

“小男孩”是罪魁祸首?

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可能会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的出现。

厄尔尼诺现象最早出现在南美东太平洋沿岸,由于异常升温现象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被沿海渔民用西班牙语命名为“El Niño”(意为“圣婴”或“小男孩”)。对中国而言,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夏季风偏弱、季风雨带偏南,容易出现夏季干旱及极端高温,秋季则降水增加,易发生内涝灾害。

气候变化警钟已敲响?

早在二十年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就提出过 “气候临界点”的概念,即一旦全球温升击穿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最终打破生态平衡,危及动植物生存,对地球上的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等产生复杂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加剧了诸如干旱、洪水和飓风等极端天气的发生,改变和污染了生态系统,损害了生物多样性和破坏粮食的收成。所有这些都将对粮食生产和供应产生巨大影响,并危及全球粮食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表明,玉米作物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如果人类不能切实大幅减少碳排放,预计2030年玉米作物产量将下降24%,小麦、稻谷等其他农作物的产量也将急剧下降,将导致人类的粮食供应大幅减少。

极端高温也加剧了能源危机。以欧洲为例,高温之下,民众用电需求激增。欧洲本就面临天然气供应危机,高温干旱又导致水力、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下降。几重因素叠加,让欧洲的能源问题更加棘手。

全球气候治理博弈复杂激烈

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到2015年《巴黎协定》,人类一直在努力推动减缓气候变化,但依然难以有效遏制加速趋势。

全球气候治理事关国际权力塑造和规则博弈。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呈现出模糊“共区”原则、逃避减排责任和资金义务等不良趋势。从治理模式上,美国故意“垒小院、筑高墙”,欲联手欧洲同盟伙伴打造小规模“气候俱乐部”,建立“跨大西洋绿色伙伴关系”,进而颠覆现有治理框架,倒逼他国减排。从规则上,美国力推“碳关税”,通过捆绑碳关税和贸易政策,以金融和贸易手段摆脱历史排放责任,以此消解“共区”原则,甩掉其历史排放责任。从价值观上,以所谓“气候正义”为由头,将“高排放”与“不正义”等同起来,对高排放国家发起道义攻势,伺机给中印等国树立“硬约束”,削弱甚至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权”。

可以说,全球气候治理已经部分变质变味,俨然成为大国权力争夺和规则博弈的新工具和新战场。如果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沉迷于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思维不能自拔,只会继续动摇全球气候合作的基石,加剧气候危机的系统性风险。

应对气候变化考验全人类智慧

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加速攫取自然资源,加剧地球生态失衡。

高温就是警示。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极端气候频发,表明人与自然的矛盾已陷入负反馈循环,“气候临界点”已离我们不远。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也蕴含着中华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习近平主席从中国哲学的高度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大国担当,贡献了中国智慧。

地球的未来究竟如何,考验全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审:郭素萍 高霈宁 张艳玲

【责任编辑:刘维佳】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朱勤虎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朱勤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江苏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总台记者 唐高林 景明)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场均2.86万人现场观赛 一组数据看“苏超”究竟多火爆

记者11月4日从江苏省相关部门了解到,自5月10日开赛以来,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持续火爆,截至11月1日决赛,“苏超”85场比赛现场观众总数243.3万人次,场均2.86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22.2亿人次。  另据...

国家海洋预报台继续发布海浪蓝色警报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国家海洋预报台根据《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今天(3日)早上继续发布海浪蓝色警报。受冷空气的影响,预计11月3日上午到4日上午,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南海北部、中部将出现3到4.5米的大浪到巨浪...

教育部部署做好2026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

央视网消息:普通高等学校特殊类型招生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对做好2026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地各有关高校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

十五运会火炬传递 机器人火炬手“夸父”亮相

11月2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在港澳广深同步举行。  与历届全运会相比,本次火炬传递首次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三地联动、四城同传”,并在传递方式上引入智能科技元素。其中,“夸父”人形机器人作为特殊火炬手在深圳亮相...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

央视网消息: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31日)发布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

美国马里兰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应对政府“停摆”

△资料图  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马里兰州州长韦斯·摩尔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联邦政府“停摆”带来的经济冲击,并协助保障居民生活与健康。  摩尔同时签署行政令,向州内食品安全合作机构提供1000万美元紧急资金,...

陈冬在轨已超400天 神二十乘组有望刷新在轨驻留最长纪录

今天(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已188天,有望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最长纪录,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

守望绿洲

10月22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胡杨林保护中心达朗塘木中心管护所所长依布拉依木·阿合尼亚孜站在胡杨林中,他看护这片胡杨林已经有17个年头了。  如今,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柯柯牙纪念馆的瞭望塔上望去,天山最高峰...

从三个“没有变”看中国经济稳、进、韧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多项指标表明,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困难较多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发展顶住压力,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成绩,“稳”的格局、“进”的势头、“韧”的特性没有改变。 编辑:王玉西...

2023
08/14
07:36
浏览量: 915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