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蒋海东
辽宁朝阳市有十四座辽代古塔座座是国宝,尊尊有奇文它是千年历史的印证
全国每两座幸存辽代古塔,就有一座在辽宁;每五座,就有一座在朝阳
“全国仅存的辽代石塔90余座,辽宁独占40多座,朝阳确有14座。”国庆长假刚过,朝阳北塔景区依旧游人如织,几万人来此观光。登塔远眺,大作家金庸亲笔书写街名的巜慕容街》车流如织,千年前的辽代中京大道仿佛与今日城市重叠。考古学家、导游和当地老人都会告诉你同一句话:“要看懂辽代为什么狂热建塔,先到朝阳。”
塔,是当年契丹民族的“心灵长城”
迈入公元十世纪,雄踞草原与燕赵之间的辽朝,以汉人为主体,构建起辽阔的疆域。自辽圣宗起,皇室将佛教尊为“国教”,广施寺田、度僧无数,掀起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建塔热潮”。
镇压王气——在关键的州府与军事要道,高塔林立,象征着“一塔定乾坤”的威严力量;
累积功德——皇室成员、贵族纷纷将舍利、佛经纳入塔中,以此展示国威与信仰;
民族融合——汉地常见的楼阁式塔型,成为连接契丹与汉人信仰的桥梁。
“塔,便是辽代的‘精神长城’,”朝阳市文旅局副局长王立新诠释道,“长城抵御外敌,而佛塔则抚慰人心。”
都城双星:42.6米北塔与56米南塔锁定中轴线
步行在朝阳老城区的慕容街,北塔与南塔相距1.2公里,形成一条肉眼可见的辽代都城中轴线。朝阳北塔的历史可追溯至北魏冯太后时期。作为北燕皇室后裔,冯太后为寄托对故国思念、弘扬佛法,于太和年间(485—490年)在北燕皇宫旧址(今朝阳)建造了“思燕佛图”木塔,这成为北塔前身。选址于此,既就地取材,也具有以佛教覆盖前朝宫殿、昭示新政权信仰取向的象征意义。
朝阳北塔始建于北魏,后历经隋、唐、辽各代因帝王崇佛、敕建舍利塔而不断修缮、重建,形成独特风貌。其地宫发现佛舍利,成为佛教圣地。该塔集多朝代建筑遗存,全国罕见 ,独一无二被誉为“五世同堂”之尊。北塔砖雕哪吒闹海的发现震惊世人,原来传说也有出处,作家的创作灵感也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此。
南塔建于1067年,塔身13层,密檐下111尊砖雕飞天保存完好。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董新林指出:“两塔对峙,既是皇家仪礼空间,也是风水上的‘双阙’,把契丹‘以佛立国’写进了天际线。”
凤凰山:皇家佛国里的“摩云塔”
出城东南10公里,凤凰山云节寺塔(摩云塔)直指云端。这里曾是辽帝后妃春捺钵(行宫)与浴佛节道场,塔高45米,登临可见大凌河蜿蜒如龙。塔旁新近开放的辽塔文化展陈馆首次展出皇家施舍碑残片,刻有“皇后萧氏施钱三十万贯”字样,印证《辽史》“后亦奉佛”记载。
大平房镇三塔:砖雕版“辽代佛教百科全书”
龙城区大平房镇不足5公里范围内,八棱观塔、黄花滩塔、东平房塔成品字排列,砖雕题材从佛本生故事到飞天、伎乐、胡人驯狮,堪称“可行走的辽代美术史”。每年农历四月十五,黄花滩塔仍举行“转塔”民俗,十里八乡村民绕塔祈福,这一仪式已延续900余年,被列入辽宁省级非遗。
悬崖双塔:13米与11米“兄弟”守望山崩
更令访客惊叹的是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峡谷绝壁上的双塔寺双塔。东、西塔相距8米,脚下是落差70米的峭壁。地质雷达检测显示,双塔正位于一条古滑坡体前缘,“以塔镇山”的选址意图一目了然。当地民谣唱道:“双塔顶着天,滑坡不敢前。”2019年,国家文物局用北斗监测仪对塔基进行毫米级位移监测,至今数据为零,被业内称作“辽代勘址奇迹”。
塔是打开辽代的钥匙 。从北魏“思燕佛图”到辽代皇家舍利塔,朝阳14座辽塔串联起一条时间跨度600年的“塔脉”。国家文物局最新批复的《辽塔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将以朝阳为核心打造“辽塔国家文化遗产走廊”,2026年前实现14座辽塔本体修缮、展示开放、数字建档全覆盖。
朝阳,一座因塔而生的城市,继续向世人递出那把通往辽代的“钥匙”——抬头望塔,一眼千年。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