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_科技频道_中国青年网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_科技频道_中国青年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时间:2024-10-18 17:41:14 | 点击:574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0月16日电(实习生 梅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仪式今天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仪式开始之前,中国科学院的老科学家合唱团激情豪迈地演唱《祖国不会忘记》,歌声回荡在山间,振奋人心。

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仪式开始之前,中国科学院的老科学家合唱团激情豪迈地演唱《祖国不会忘记》。中国科学院大学供图

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仪式开始之前,中国科学院的老科学家合唱团激情豪迈地演唱《祖国不会忘记》。中国科学院大学供图

据悉,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位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怀柔火箭试验基地旧址,这里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亲自选址和创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纪念馆2013年启动建设,2015年正式开馆,收录了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17位“两弹一星”元勋的人物事迹,记录了中国科学院1万余名参研参试人员名录和信息。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43万余人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仪式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供图

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仪式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供图

2024年,中国科学院对纪念馆进行了系统改造升级,进一步充实文物史料、优化展厅布局、强化育人功能,并于当年10月16日正式向社会重新开放。纪念馆改造升级过程中,深入挖掘收集了大量具有珍贵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档案史料和文物,包括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高速摄影机、甲种分离膜等,以及部分“两弹一星”元勋的手稿和在重要历史场合穿过的服装、“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许多重要科研仪器设备的图纸和模型等。同时,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内保留的“两弹一星”旧址遗迹也被进一步发掘标识、分类整理、建立台账,让旧址遗迹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在纪念馆建设过程中,多位家属向馆方提供了5000余份珍贵文物,包括郭永怀先生在青海核试验基地工作时的着装、钱三强先生参加中央高层会议时的着装、周光召先生的“两弹一星”功勋证书及个人生活物品等。

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仪式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供图

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仪式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在活动致辞中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大力践行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要始终坚守“创新科技、报国为民”的初心使命,奋力完成好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要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探索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有效路径;要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团结协作,续写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的辉煌篇章。

作为“两弹一星”研制亲历者,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侯洵表示,参加任务的中国科学院人在当年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团结一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战胜了重重困难,攻克了许多关键技术难关。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要在科研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始终瞄准国家需求,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不断续写新时代篇章。

责任编辑:原春琳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从“天边”到“身边”!北斗产业呈现强劲增长趋势 为千行百业“定位”“导航”

央视网消息:11月6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上发布《2025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北斗产业呈现强劲增长趋势,综合指数稳步提升。报告显示,2025年我国北斗产业综合指...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从长安街到黄河畔,见证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制造史

整整60年前,1965年,我国首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始建设。  那时,只能采用明挖法施工,那时的中国制造业,在大型工程装备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现如今,距离北京几百公里外的黄河畔,一台大型盾构机正在车间里进行出厂前的...

原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李世英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据甘肃省纪委监委消息:原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李世英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甘肃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编辑:戴萌萌 责任编辑:刘亮

“文旅+”跨界玩出新花样:追演唱会游全城 打卡剧综取景地

戴上MR眼镜一秒穿越古蜀国——在三星堆博物馆,除了欣赏文物还可以体验考古;在济南看完周杰伦演唱会,凭借票根五折购买了九如山休闲旅游度假区的门票,顺路游玩;追完热播剧《北上》,立刻动身前往昆山巴城,打卡剧中同款运河码头与茶...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四成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胡璐)记者11月4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全国冬小麦播种已过四成。  11月3日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冬小麦播种西北基本结束,黄淮海近四成,长江中下游过三成。分省看,河北基本结束,陕西过五成,...

韩国高校招生新政 拒收“校园霸凌生”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相比以往录取更注重学科成绩,今年韩国高校录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包括顶尖的首尔大学在内,多所韩国知名大学开始拒收有校园暴力记录的申请者。  据《韩国先驱报》3日报道,在2025招生季,韩国10所国立...

降本、智慧,精彩开启!透过这场年度大会 感知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明确信号

央视网消息: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将有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中国通过这场“越办越好”的年度大会,向世界传递持续扩大高水...

迎接神二十乘组回家!“舱落机临人到”全方位为飞船返回保驾护航

央视网消息:按计划,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两个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神舟二十号乘组将于近日择机返回东风着陆场。11月2日晚,着陆场区组织所有搜救力量,展开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准备。  11月2日...

跨度、难度、速度硬核破纪录!点赞中国桥

近日,中国桥梁建设领域捷报频传。从广东香山大桥实现世界领先合龙,到四川嘉陵江三桥刷新转体世界纪录,再到武汉右岸大桥勇夺四项亚洲第一,三座大桥在不同维度实现技术突破,共同展现了中国基建的创新实力与硬核水准。  硬核浪漫!像...

国际人士:中国“十五五”规划将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央视网消息:国际人士表示,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顺应历史潮流,不仅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全球治理提供更多机遇和正能量,进一步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国际人士表...

2024
10/18
17:41
浏览量: 57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