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11月6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上发布《2025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北斗产业呈现强劲增长趋势,综合指数稳步提升。

报告显示,2025年我国北斗产业综合指数为1579点,同比提升了10.34%;对比2020年,北斗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相关指数大幅度增长,增幅均超过60%。

今年以来,北斗应用不断“上新”。在四川德阳,市域铁路成都至德阳线的停车列检棚建设现场,记者发现,与传统施工方式不同,这里的每一根钢柱、每一片桁架都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实现数字化安装,像完成“真人版3D拼图”,将巨型构件精准安装到位。

不仅是数字化施工,各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对北斗应用需求明显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以北斗为核心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7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9%。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 于贤成:当前,国家持续深化北斗规模化应用,重点行业领域加大北斗设备更新换代力度,针对重点区域开展了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引导北斗充分发挥赋能作用,带动行业和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效提高了北斗应用总体规模,促进了产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我国初步形成北斗产业应用体系
《2025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还显示,随着北斗系统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业态相结合,我国初步形成北斗产业应用体系。


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轨运行的北斗导航卫星达到50颗,包括15颗北斗二号卫星、35颗北斗三号卫星,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北斗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 于贤成:北斗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北斗的特色应用,结合卫星互联网、6G等系统建设,创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构建通导遥一体、空天地协同的北斗时空应用新格局。

《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还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主要在智能汽车、人工智能、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积极推动北斗规模应用。
专家表示,目前,新一代天基基础设施也在有条不紊地部署中,国家时空体系建设正不断推进,这些都为北斗技术及应用的进一步创新突破,以及时空服务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望进入商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新闻发言人 赵继成:立足当前“十四五”末期和“十五五”即将开局之际,下一步,通过深化行业融合创新、优化区域产业协同、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共创国家综合时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新蓝图。
北斗规模应用进入新阶段
记者注意到,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持续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清晨,重庆沙坪坝气象站,一枚白色探空气球缓缓升空。气球下方悬挂的探空仪中,搭载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芯片。它如同一个“高空智能手机”,通过北斗卫星实现精准定位,并实时传回温度、气压等关键气象数据。

重庆市沙坪坝区气象台副台长 张银廷:过去使用传统L波段雷达追踪探空气球,一旦气球飞远或进入复杂地形,测控精度就会下降。如今采用北斗探空系统,依托其高精度定位,能稳定精准地获取位置及气象要素信息,实现了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的质的飞跃。
据了解,北斗系统将测风精度提升至0.3米/秒以下。这意味着我们对大气垂直结构的观测,从“模糊素描”迈入了“高清扫描”时代。目前,全国已有88个北斗探空站的数据接入全球气象资料交换系统,为全球天气预报持续输出“中国精度”。

不仅是气象“参”北斗,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各种类型的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数量超过3300万台(套),较去年同期增加超过600万台(套),同比增长超22%,北斗综合应用渗透率约90%。

未来,随着北斗与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创新,将催生更多的数字化应用新场景,创造出更多的智能化服务新产品、新模式。
编辑:刘洁 责任编辑:刘亮


浏览量:
17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