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民视点 > 电动汽车谈判,中国核心利益绝不让步

电动汽车谈判,中国核心利益绝不让步

来源:玉渊谭天 | 时间:2024-09-14 19:10:43 | 点击:4071

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的磋商仍在继续。

双方能否在最终日期之前谈出一个结果,这一问题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谭主梳理了包括美欧航空补贴争端、美日贸易争端在内的7个典型的贸易争端案件的磋商过程发现,磋商的结果都不尽相同,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还有到了终裁时间,还在继续谈的。

比如美欧有关波音空客飞机补贴的争端,案件磋商谈判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尚未彻底解决。有的案件已经终裁,但相关方仍在就价格承诺进行磋商谈判,并最终达成协议,如欧盟对华铸件反倾销案。还有美日,在纺织品、彩电、钢铁、半导体贸易上有多轮摩擦。

接近谈判的核心人士告诉谭主:

从过往经验来看,对于一些贸易摩擦案件,如果双方能够在深入沟通、友好磋商的基础上,最终以价格承诺等方式结案,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对方要价过高,无法达成预期结果也是正常的。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无论谈判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有一条是不会变的——中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决心不会变。宁可谈不成,中国在核心利益上也绝不让一步。

谈判,是一个互相博弈、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国的态度为何如此坚决?

谭主找到了几位常年研究贸易摩擦、曾参与过多场国际贸易谈判的经贸专家,请他们分析接下来双方会如何谈判。

最近,欧方先是在8月20日下调了对中国车企加征的关税税率,9月10日,欧方又通过所谓知情人士透露,要再次小幅下调加征关税税率。

即便关税税率再低,但只要认定了中国企业“享受了补贴”,欧洲还会以其他方式来打压中国企业。

去年7月,欧委会启用了《外国补贴条例》。该条例声称,欧委会可以依职权对“扭曲欧盟市场的外国补贴”发起调查。

自去年7月该条例实施以来,欧委会“依据”该条例,对中国企业发起了3起深度调查、1起主动调查、1起突袭检查。

常年研究经贸规则的丁如告诉谭主:

传统意义上的“补贴”“反补贴”,针对的是贸易活动。而所谓的《外国补贴条例》,主要针对的是,以并购为主要类型的投资活动,以及参与欧盟成员国的政府采购。这种行为,是欧盟的“首创”。

这背后,代表了欧盟近期的一个趋势——越来越泛化地运用反补贴工具。丁如表示:

我们可以把所谓的《外国补贴条例》理解为,欧盟专门创设的一个“调查工具”。

也就是说,只要欧盟认定了“补贴”,欧盟可以有各种手段针对中国企业,实在不行,就再专门“创造”一些法律和条款。

这样的行径,中国绝不可能接受。

这几天,西班牙首相访华,有外媒分析称,西班牙首相访华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中欧电动汽车争端。

针对这一问题,西班牙首相呼吁欧盟放弃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的计划。有外媒分析称,这可能会削弱欧盟抗衡中国政府支持的电动汽车产业的主要工具。

谭主从专业人士获取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欧洲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的电池制造商已经在欧洲宣布了价值175亿美元的投资,预计到2030年,他们在欧洲的工厂产能将占到欧洲总产能的约20%。

欧洲想要继续保有合作发展的空间,就需要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及早作出正确的选择。

对于中国而言,要知道,一个经济大国,特别是一个贸易大国,在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国际分工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巨大变化,也就会和现有大国之间产生战略性摩擦,这是很正常的。

就拿谭主在开头提到的7个贸易争端案来说,这里边,有美欧的争端,也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端。

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副会长周晓燕告诉谭主:

当前,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协同盟友持续搞对华“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加快推进对华“去风险”“降依赖”,遏制我发展意图愈加明显。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与美欧之间通过磋商谈判成功解决重大贸易摩擦的难度大大增加。

周晓燕曾在商务部贸易救济局工作,她参与过中欧光伏双反案的谈判。她表示:

近期,部分欧盟官员表示,他们将中欧光伏贸易摩擦谈判达成的协议视为一种“耻辱”,欧盟会“吸取教训”。这在客观上,也加大了中欧电动汽车谈判的难度。

但无论是摩擦增多还是谈判难度加大,这都是中国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提到: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需要更加做好自己的事——中国企业需要加速创新研发,将贸易摩擦的“危”转化为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机”。

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当面对摩擦时,中国当然愿意通过沟通来寻求共识,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摩擦压力时,会主动让步,来换取所谓的“和解”。

无论谈判是向左还是向右,在核心利益上,中国绝不让一步。


【责任编辑:申罡】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超级助手”来帮忙 AI让深圳医疗效率“起飞”

央视网消息:“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全民健康数智化建设。眼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落地的新路径,广东深圳正通过自身科技研发优势,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来填补医疗短板。  攻克技术壁...

在开放联通中相互成就(进博会观察) ——写给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黄浦江畔,再赴进博之约。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办,规模再创新高。  举办进博会,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创新之举、务实之举。  当地时间10月31日,习近平主席向在韩国庆州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

剧透·抢“鲜”解锁进博会亮点 新赛道、新技术、新服务集中亮相

央视网消息: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连续8年举办的进博会,2025年都有哪些亮点?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如期举办。届时,全球企业目光将再次...

“指尖办”“好来快走”“中转无忧”……创新举措“组合拳”彰显数字中国开放效率

央视网消息:11月3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10项移民和出入境管理服务政策举措,覆盖人才跨境流动、证件办理、通关便利、过境政策等多个领域。创新举措“组合拳”,不仅是通关便利的再次升级,更是中国坚定敞开大门、深度融入世界的生...

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央视网消息:据央行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双方再次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国...

第一观察丨携手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

  当地时间11月1日下午,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州博物馆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举行会谈。习近平主席就开辟中韩关系新局面提出四点建议——  加强战略沟通,夯实互信根基;深化互利合作,拉紧利益纽带;提升国民感...

俄外交部发言人:向乌提供“战斧”导弹无助于解决冲突

10月31日,据数名知情的美国及欧洲官员透露,在美国国防部评估认为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不会对美国库存造成负面影响后,美国国防部已经向白宫开绿灯,将最终政治决定权交给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此,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

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门:完善免税店政策 支持提振消费

央视网消息:10月30日,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门发布通知,明确自今年11月1日起完善免税店政策。通知明确,优化国内商品退(免)税政策管理,积极支持口岸出境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销售国产品,鼓励免税店引入更多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

美国政府“停摆”:众议院员工工资将停发 食物分发点承压

央视网消息:美国政府“停摆”10月30日进入第30天,据央视记者获悉,美国众议院工作人员收到通知,将无法领取原定于10月31日发放的薪水。而随着领取免费食物的联邦雇员越来越多,一些食物分发点倍感压力。 编辑:常...

壹视界|习主席的“亚太主张”:开放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

跨越太平洋,见证新机遇。  不久前,一批产自拉美的展品经由“钱凯—上海”海上通道运抵上海,进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布展。2024年,正是在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期间,...

2024
09/14
19:10
浏览量: 407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5年中秋节快乐

2025年中秋节快乐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骄阳八月,随州消防进万家

骄阳八月,随州消防进万家

机关大楼-goodbye!

机关大楼-goodbye!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