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医·健康 > 为什么“医不自治”

为什么“医不自治”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02-26 07:39:47 | 点击:6200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医生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比普通人更懂健康和疾病,他们很少得病,即便得了病,他们对疾病原理了解得更清晰,更明了最前沿、最权威的治疗方法,拥有更好的医疗资源,给他们治病的医生同行也会额外照护。所以,“医生患者”比普通患者更容易从大病中痊愈。

真是如此吗?未必。我的新书《命悬一线,我不放手》中有这样一个病例:患者是我共事了十几年的同事老梁,52岁,主任医师,为人谦和,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8年前,他被确诊为“烟雾病”,这种病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脑血管脆弱、畸形,容易破裂、出血。对这种疾病的治疗,目前世界范围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可以大大降低发生脑出血的风险。但是老梁一拖再拖,最终发生了脑出血,陷入了深昏迷。

在今天,治疗烟雾病,不仅有成熟的手术方式,而且国内很多医院和专家可以熟练地操作。那么多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烟雾病患者都成功做了手术,为什么老梁会拖到出了血?

“医生患者”掌握的疾病知识和具有的信息优势,在大病面前不一定会给他带来比普通患者更多的痊愈条件,反而可能成为他理性决策最大的阻碍。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医不自治”。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的原因是抱有侥幸心理。在生活中,有些人很容易把某种疾病出现的症状,一厢情愿地认为是其他不严重的病引起的。他们可能会侥幸地想:万一不是呢?即便已经明确诊断,他可能还会想:万一还能再拖一拖呢?侥幸心理在医生成为患者时表现得更加突出。很多疾病具有相似甚至相同的症状,医生出于对各种疾病的了解,在自己罹患大病后反而比普通人更容易找到“借口”避重就轻,进行容易出错的自我疗治。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放大疾病治疗的风险。老梁是个ICU医生,见过各种各样的危重病例,“个人经验”严重影响了他的决策。ICU医生见过的病例中,有一部分是手术失败病例。原因很容易理解:手术顺利的、身体条件好的患者术后都直接回普通病房了。只有高龄的、有器官功能不全的或风险很大的患者会来ICU,或者是手术中、手术后发生了严重并发症、生命垂危的患者才被送到ICU抢救。这种病例见多了,他在心理上更怕了。所以,老梁一直在逃避,结果也令人惋惜。

老梁出事后,每次大家去探望他,或者凑在一块儿提起他,都表示非常后悔。如果当时我们不是一味地由着他,如果大家再努力地多劝劝他,或许他就下定了决心,那样的话,他的结局一定不会像今天这样。可惜时光无法倒流,在遗憾和心痛之外,我更希望通过这个病例,可以给更多的人一些切实的建议。

首先,我们得承认,每个人在面临疾病时都有可能出现影响决策的情绪或者反应。

通过老梁,我们看到了人在疾病面前的侥幸心理和逃避。除此之外,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愤怒、恐惧、无助、脆弱、患得患失、敏感多疑、自暴自弃、冒险激进等各种情绪或反应。人类有趋利避害的天性,这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情绪或反应或许是把“双刃剑”,对个体既能带来一定的生存优势,同时过度了也会影响决策、带来劣势。

在以前,我们可能会不理解患者生病后出现的心理、性格变化,甚至会对这些变化产生抱怨:“这个人生病后怎么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每个人在面临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和反应,医生和患者的亲人应对患者给予更多的理解。

对患者而言,不论在生病前有多睿智,知识多么丰富,多么能统筹大局,在生病后都应该意识到,在危机面前,自己的情绪、反应可能影响到自己的理性决策,因此要多与亲人、朋友、信任的医生沟通,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情绪和反应给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个人经验也会对患者的决策带来影响。人在疾病面前,会影响治疗决策的个人经验包括他掌握的疾病知识,他亲眼见过的、听说过的疾病的治疗情况。患者在做治疗决策时,个人经验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在他们的个人经验中,对某种治疗方法的印象是积极、正面的,他们可能会更愿意接受类似的治疗。反之,如果他们的经验是消极、负面的,他们可能会倾向于避免相同的治疗方式。

再次,在面临大病危机时,与其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不如把自己交给更专业的人。人们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因为作为旁观者,疾病并不关乎他的生死,所以他可以做到理性决策;“当局者迷”则是因为作为患者,在面对关乎生死的重大疾病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和反应,再加上一些负面的个人经验,所以很难做出理性治疗决策。

作为专业人士,医生在自己身患疾病的生死关头,尚且不能做出客观理性的决策,更何况是普通人?所以,不管是医生还是普通人,如果不幸患上大病,都应当把自己交给更专业的人。(作者系北医三院ICU副主任医师)

(责编:方经纶、杨迪)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感冒、发烧后千万别做这种事!严重会猝死

最近的天气冷冷热热冷冷冷……一不小心就感冒了。  提醒大家要注意:感冒后不要着急锻炼,这纯粹是给身体帮倒忙。  感冒后先别运动  当心“病毒性心肌炎”  有的人可能心想,加强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那感冒了临时抱佛脚,多少...

秋冬养身选龙眼 每天几颗补气血、助好眠

《本草纲目》中记载  “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  龙眼新鲜时  味道鲜甜爽滑  放上十天半个月后  它就变成了一枚不折不扣的“养生果”  但这些人要慎用  1它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养生果”  龙眼是常见热带水果...

营养价值超高!这种“长寿菜”,建议你多吃!

红薯是大家心目中的健康主食,可是它的叶子却常常被忽略,甚至被当作废弃物或动物饲料。殊不知,红薯叶的营养完全不输红薯,它被誉为“蔬菜皇后”“长寿菜”,其营养价值远超许多常见蔬菜。  01 红薯叶的营养价值远比大家想象的优秀...

过量摄入高草酸食物会致病

◎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过量食用菠菜等高草酸食物,易引发继发性草酸盐沉积肾病,其诱因还包含代谢异常、肠道疾病等。预防该病需做好饮食“加减法”,高危人群要治原发病、控饮食、早排查。  菠菜因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深受大...

湖北洪湖构建“1+3+N”智慧监管体系 全力守护群众用药安全

每日新闻网讯(特约记者:李明湘,通讯员:刘友权、李军:)11月3日,从湖北省荆州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年6月以来,荆州辖区洪湖市市场监管局通过构建“1+3+N”智慧监管体系实现了药品监管提质增效与企业减负得我“双赢”,为守...

有患“癌王”风险!这2个饮食习惯赶紧改→

 腹部出现隐痛  吃一些油腻食物后就恶心反胃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不适  很多人会觉得这只不过是消化不良  忍一忍,扛一扛就过去了  但是您可能不知道  这些反复出现的症状背后  或许正潜藏着胆囊结石的隐患  长期高油高...

明确“黑救护”打击范围 六部门开展非法救护车专项整治

央视网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11月3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非法救护车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为规范救护车管理,严厉打击“黑救护”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群众生命健康权益...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迎来“曙光” 我国脑机接口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央视网消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我国多家医疗机构11月1日联合发布了《中国神经系统疾病报告2024》。报告涵盖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等15类神经系统疾病。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在难治性癫痫、帕金森病、渐冻症、脊髓损伤等方面的...

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 学校和托幼机构应注意日常防控

诺如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属于丙类传染病中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是诺如病毒感染疫情高发场所。  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为12~72小时,通常为2...

明确“开门杀”“好意同乘”责任划分、引导电动自行车强化规则意识……这些案例值得关注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题:明确“开门杀”“好意同乘”责任划分、引导电动自行车强化规则意识……这些案例值得关注  新华社记者冯家顺  道路交通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最高人民法院10月30日发布6个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典...

2024
02/26
07:39
浏览量: 620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