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细细发掘,追寻历史记忆(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细细发掘,追寻历史记忆(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6-12 12:05:14 | 点击:3448

  郭明(右)和同事在拼对陶片。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郭明,1978年生,辽宁省北镇市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牛河梁遗址田野考古项目执行领队、“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发表红山文化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构成》等专著。

 

  牛河梁,因牤牛河源出山梁东麓得名。这里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掘出“红山女神”人头塑像等文物,成为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这些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明长期驻扎在牛河梁遗址,她和同事们过着近乎“两点一线”的生活——晨光熹微之时上山,从考古工作站来到发掘现场,日落时分返回工作站,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用辛勤的探索,一点点追寻那些古老的历史记忆。

  “到牛河梁遗址实地踏查,为研究陶器打开了更大空间”

  牛河梁考古工作站坐落在山坳中,紧贴山梁。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田野考古工作者建起了一栋三合院,一砖一瓦皆取自当地。发掘前期,成果异彩纷呈,除了“红山女神”人头塑像和祭祀建筑群,玉环、陶器、彩陶片、泥塑残件等器物也密集出土。在三合院正前方,有一间小房子,挂着“标本展示馆”的牌子,可以说是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最早的雏形。

  2008年春天,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的郭明和一些考古人员一起来到牛河梁遗址。出发地沈阳春暖花开,郭明穿着裙子就上了火车。“到了工作站后,没想到山风非常大,再看同行的老先生们,厚外套、围巾一样不缺。”郭明回忆。

  这是她第一次来到牛河梁,但她对这片遗址并不陌生。自2003年加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郭明从事了10年文物保管工作。其间,她撰写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对象是辽宁的筒形器。这项研究一直延续至今。

  牛河梁遗址曾发掘出大量上无盖、下无底的陶筒形器,在学界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中,它是一大谜团,从筒形器的功能来说,就有乐器、器物底座、祭祀礼仪用具等推测。

  郭明从一开始就更关注这些陶筒背后所蕴藏的社会性。“从考古角度来看,陶器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不好保存。和玉器、金属相比,陶器容易破损,需要不断生产制作新的,这种极强的更新性,让它更能反映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郭明说,“到牛河梁遗址实地踏查,为研究陶器打开了更大空间。”

  “老先生们在松林里发现玉制筒形器,由此找到5000年前的祭祀建筑群”

  其实,在郭明研究筒形器期间,牛河梁遗址的发掘正处于沉寂期。自2003年牛河梁第十六地点考古发掘完成后,10余年来,遗址并未启动新的发掘,而是在对之前的发掘成果进行梳理、研究。

  2011年,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统筹整理的牛河梁遗址发掘报告即将完成。郭明作为兼具史前考古和文物保管知识的研究人员,参与了相关工作。

  “发掘报告出版前,我们和出版社对接细节,给一些器物补拍照片。从这些资料里,能看到早年考古的不易。当时,牛河梁遗址上有不少松树,老先生们在松林里发现玉制筒形器,由此找到5000年前的祭祀建筑群。”郭明说。

  2017年起,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重新启动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对象是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郭明也从其他遗址调至牛河梁,参与发掘工作。“得益于之前参与过发掘报告的整理工作,我对牛河梁遗址的考古资料更为熟悉。前辈们的考古成果和前瞻性想法,让人很受启发。”郭明说。

  考古工作站也来了一批新人。走进三合院,在大家的布置下,遗址发掘研究联合工作室显得很有生活气息,除了桌上资料、电脑、仪器堆得满满当当,十几盆多肉植物长势颇佳,十分显眼。这与郭明在沈阳的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长期驻扎在站里,家里的多肉植物都没养活。

  发掘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在2号建筑址地处遗址中心海拔最高的山梁上,1986年,老一辈的考古工作者曾确认,这里有3座山台式建筑;2017年发掘重启后,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发现,这里有9座台基,台基上残存的垫土厚度达4.6米。郭明说:“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规模、组织和动员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与此同时,郭明对于筒形器的研究仍在继续。一个大型的积石冢,往往会摆放数百个陶筒形器,这些陶器的底沿、口部、纹饰留下了不同的制作痕迹。她从残片开始,将这些陶器的信息收集起来,建立数据库,再进行整理归纳,最终找到了其中的规律:在陶筒形器制作过程中,有三个群体参与其中,他们分别负责工程统筹、工序协调、生产制作,并且有自己的制作标准。2019年9月,郭明发表了专著《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构成》,阐述她对红山文化晚期社会性的发现与思考。

  “多收集数据、多填补空白,为后续研究打下更好基础”

  今年是郭明在牛河梁遗址进行田野考古的第八个年头。牛河梁已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牛河梁遗址研究发掘也迎来新阶段。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会同辽宁、内蒙古和河北3个省份共同申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行了红山文化考古研究组织架构的组建、工作机制的建立和科研规划的编订。同年10月,以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为代表的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列入第五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北方冬季较长,每年可供发掘的时间有限。在发掘现场,郭明身材娇小,扎着一条辫子,帽子遮住半张脸,每句话都干脆利落,现场指挥井井有条。这个昔日穿裙子上山的姑娘,如今每天裹着冲锋衣,在辽西北的风沙中用手铲细细发掘,慢慢探索遗址的奥秘。

  与以前相比,如今的考古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郭明记得,早年考古工作者用相机进行记录,相机不够,站里的工作人员需要轮着用。2018年,她为了记录约1000平方米的地表数据,拍了近3000张照片,把照片导到软件里合成三维图像,电脑足足运行了一周;现在,站里配备了滤波测绘技术,可以将当地地形转化为一目了然的地貌图。发掘前期需要通过测量来确定位置,以往,工作人员要在树丛间钻进钻出,给出几个定点;现在,可以利用北斗系统得到精准的数据。

  去年底,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将牛河梁遗址确定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郭明在高兴之余,一度有些焦虑。“遗址年代久远,发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可能工作很久,都难以找到理想的证据。”但她很快调整了心态,“基础性的工作总要有人来慢慢地做,即使我们这一代考古人获得的成果不像前辈那样耀眼,也要尽可能地多收集数据、多填补空白,为后续研究打下更好基础。”

 

  记者手记

  心怀热爱  脚步不停

  马尾辫、工装裤、太阳帽……这样的打扮,简洁利落,让郭明在人群中很有辨识度。田野考古不易,不消说与家人的两地别离,单是这辽西北旷野的风沙和荒寂,可能就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郭明的执着,来自对考古事业的热爱。从最初接触红山文化起,她就把关注点放在一个个陶罐中,参加田野考古后,她更是把之前的研究积累与考古现场相结合,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解读古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情况。

  郭明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通过发掘和研究工作,梳理区域文明的发展进程,进而探索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心怀热爱,她的奋斗脚步不停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2日 06 版)

(责编:卫嘉、白宇)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聚焦广交会:不远万里 寻找“中国合伙人”

央视网消息:本届广交会有158个采购团组前来赴会,其中有15个是首次到会。其中一个来自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的新采购团,带来的不只是采购清单,更是一份寻找“中国合伙人”的邀约。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刘...

新闻1+1|行政执法乱象,“药到”如何“病除”?

央视网消息: 11月3日,司法部发布《行政执法人员行为准则》,聚焦目前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为执法人员的行为划出一条清晰的红线。如何看待这样一份《准则》的发布?突出问题还需要怎样破解?行政执法又...

今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为161.66

记者今天(4日)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今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为161.66,企业信用水平保持总体稳定、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第三季度,  ·信用指数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为安徽、北京、重庆、天津、陕西。  ·信用指数...

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共同的目标

每日新闻网深圳讯(徐小芮):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重塑、技术革命浪潮奔涌的今天,传统的竞争与合作模式正迅速失灵,河北慧林智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张德龙董事长一行与深圳市黄总、田总、曾总就精细化高端合作进行洽谈,两家企业已不再是简...

执楫破浪济苍生 岁月为证筑丰碑—追忆民营企业家马九虎的传奇人生

每日新闻网讯 作者张天林 张雯   2025年9月7初,西北罗山脚下,苍松含悲,秋云低垂。数千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亲友、同仁、受助者齐聚于此,共同送别一位用生命诠释企业家精神与大爱的传奇人物——民营企业家马九虎。八

亚投行宣布计划在香港设立办事处

  11月3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宣布计划在香港设立办事处,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香港特区政府欢迎亚投行的决定,并表示会全力协助亚投行进一步推动亚洲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

安全、健康颇受关注 前三季度国家标准下载量超1700万次

记者11月3日了解到,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家标准下载量、在线阅读量合计超4100万次,比去年前三季度增加近900万次。其中,国家标准下载量超1700万次,是去年前三季度下载量的10.9倍。  从...

不同地域、独具特色、历史悠久 中国6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获授牌

央视网消息:10月31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仪式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中国6项遗产获粮农组织授牌。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 保护生物多样性此次获授牌的我国6项农业文化遗产身处不同地域,独具特色。河...

11月起施行,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生活

注意!2025年11月起  将有一批新规施行  涵盖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  快看看哪些将影响你我生活  ↓↓↓  年满13周岁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  11月10日起,年满13周岁女孩免费接种2剂次双价HPV疫苗。  自...

全球最大、全球首台!中国海上风电加速挺进深远海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山东东营成功并网发电,全球首台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机安装完成。中国海上风电接连刷新世界纪录,加速挺进深远海!  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  10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的26...

2024
06/12
12:05
浏览量: 344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路》-文集前奏曲

《路》-文集前奏曲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