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驻村上课记

驻村上课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时间:2024-08-02 13:42:23 | 点击:2725

  宋飞在为田庙乡初中的学生上课。

  学生们在聚精会神地听课。
  钟 超摄

  驻村回来已一月,耳边不时回响着村里每日抗旱防火例行巡逻的喇叭宣传声,眼前不时浮现着田间疏苗的劳作场景。

  夜来一场大雨,浇去京城连日来的酷热。“不知道贺楼村是不是遭了水?”听着雨声,这次驻村半月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思绪回到田庙乡初中的那堂课……

  此次驻村的驻地在河南省虞城县贺楼村。驻村第八天,田庙乡初级中学校长听说有记者驻村,一个电话打来,开门见山,“来俺们学校给孩子们上一堂阅读写作课吧,也算是你们驻村实践的一部分,就恁地敲定啦!”

  一句“敲定”,架不住心里忐忑,毕竟从没上过中学讲台,何况马上就要开讲。箭已在弦,要咋讲呢?校长当即点题:“就讲人民日报上的虞城故事”。“具体内容呢?”“结合驻村实践与学校教学实际,你来定。”

  事不宜迟,我马上联系了学校八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并从语文老师那里要来了教案、课本目录和几份试卷。上课前一天,熬了一宿备课。直到次日清晨4点半,邻居家的大公鸡照例上班,我合上匆匆写就的提纲,抓紧眯了一会儿。

  下午一到学校,我先亮出给孩子们带来的礼物——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人民日报写作课》,“今天咱们串讲两篇文言文《桃花源记》《木兰诗》和两篇白话文《壶口瀑布》《“推门荷花香,好嘞很”》,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来透析阅读和写作的诀窍。一堂课自然来不及面面俱到,没关系,这些诀窍就藏在3本《人民日报写作课》里,瞧瞧这书名:‘学会断舍离’‘魔鬼在细节’‘写出高级感’……”

  写作有啥“诀窍”?学生们个个儿打起精神,先是屏气敛息、聚精会神地听,而后开始悄悄讨论,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学生们的专注和兴致瞬时让我多了些底气。

  选这四篇文章,是颇花一番心思的。前三篇课本上都学过,《木兰诗》讲的便是当地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传奇,孩子们自然更觉亲切;两篇白话文皆出自《人民日报》,《壶口瀑布》刊于上世纪80年代末,后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并保留至今,《“推门荷花香,好嘞很”》是本报“帮扶县驻村手记”栏目去年刊发的报道,在虞城驻村实践活动的相关报道中较有代表性,也便于结合这次驻村实践锻炼抒发自己的体悟。

  诵读完两篇古文,我把话剧《暗恋桃花源》和电影《花木兰》中两节视频片段与讲读穿插呈现,透过一珠一玑的文字和一帧帧生动的画面,古与今、陌生与熟悉交相辉映,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越读”与“越写”(超越时空和载体界限的阅读与书写)绵延共生的美感和魅力。

  “老师,学文言文究竟有什么用?”“为啥老师要我们每天都读诵经典?”……讲台下学生们纷纷举手,大家的问题接二连三。

  “写作无捷径,诵读经典恰恰是夯实写作基本功最根本的途径。”我讲起自己的经历——小时候被父亲“逼”着背《红楼梦》,当时痛苦不堪,长大后则受用不尽。说到这里,当即给学生们背诵了《红楼梦》开篇一段“楔子”。

  “只有亲近和感受经典,才能让经典真正渗透到生命中。亲近和感受的经典‘输入’越多,就越会转化为妙笔生花的‘输出’,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沉潜涵泳、厚积薄发’。”说到这里,我话锋一转:“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成语和典故跟咱们当地有关吗?”

  “上善若水”“望洋兴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学生们不等话音落下纷纷抢答,“老师,还有‘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看到孩子们纯真澄澈的眼神,我说:“我们今天追述古圣先贤的故事,是想让大家更鲜活更立体地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无论是德治天下的伊尹,还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都能让我们更具象更深切地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和力量。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同学们说对不对?!”

  不知不觉,课时将尽。末了,我给孩子们留了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假如期末考试作文给出‘子在川上曰……’一段材料,以‘送别’为题,你们会怎样选材立意、布局谋篇?”

  一堂课,短短45分钟,却圆了自己少时的乡村语文教师梦。来驻村时,我带了两本书《我的阿勒泰》和《中国在梁庄》,想抽空重新翻翻,熟悉熟悉那些写农村的笔调,让自己笔下的文字多点“乡土味”。驻村后,特别是与这些农村娃面对面后,我发现那个“折叠”“抽象”的农村场域具象化、活生生地延展开了,一堂给乡村学生们的写作课,同时也是自己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实践课。

  临别时,我带走了两本沉甸甸的大书,一本叫“乡村”,一本叫“希望”。此前在我脑海中,这“两本书”虽有交集却终隔一层——缺省地以为仿佛只有走出乡村,才会有希望。而正是这次俯下身子深入基层的驻村实践让这“两本书”真正交织、融会、贯通到了一起。就像一位作家所写的:“作为一个时代的观察者和书写者,我所能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能够关心农民,关心每个具体的人的命运,了解这片土地,以谋求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国家的改变。”

(责编:郝孟佳、李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约8600万年前的恐龙蛋有了“出生证明”

位于汉江中上游秦巴山区的一群恐龙蛋化石终于确定了“年龄”。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联合组成科研团队日前研究确认,湖北十堰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形成于距今约...

俄向国际空间站发射“进步MS-32”货运飞船

新华社莫斯科9月11日电(记者栾海)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11日宣布,俄罗斯当天从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发射“进步MS-32”货运飞船。该飞船将于2天后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为其送去总重超过2.5吨的各类物资。 ...

一场雷暴,400多人挤爆医院急诊科!雷雨天后要关窗

9月9日,山西太原不少网友发帖称,8日晚雷雨天气过后突发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前往医院就诊。山西白求恩医院急诊科人流骤增,短短几小时共接诊了400余名患者,其中儿童、孕妇、中青年占大多数。9月8日晚网友拍摄的太原雷暴。图源...

韩国外长:被捕韩公民再入境美国时不会受到不利影响

  韩国外交部长官赵显当地时间9月10日在韩国驻美大使馆举行记者会,他表示,被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等部门拘留的300余名韩国公民将于当地时间11日启程返回韩国;同时韩方已经得到美方的保证,相关人员再入境美国时不会受到不利...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5年“最美教师”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广泛凝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力量,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

文具数码产品大幅增长 “开学经济”彰显消费活力

智能设备因补贴政策销量激增、文具销量同比增长241%、鲜花订单翻倍……随着开学季来临,消费市场迎来一波“开学经济”热潮。受访专家表示,政策补贴与电商活动的双重加持下,实用需求与情感消费共同拉动“开学经济”增长,同时折射出...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的讲话(全文)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团结合作 砥砺前行——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的讲话(2025年9月8日,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尊敬的卢拉总统,各位同事:  今天,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线上峰会,就当前国际形势和共同关心的问题...

平型关 永不熄灭的精神烽火(文化中国行·走进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8日 20:53:30原标题:平型关 永不熄灭的精神烽火(文化中国行·走进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  图①:“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奖旗。  本报记者 何思琦摄  图②:学生们在平型关大捷纪...

万荣:黄河岸边收稻忙

每日新闻网讯(张怀心)    9月7日,在万荣县荣河镇黄河滩涂千亩优质稻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眼下正是黄河岸边早稻收获时节,当地农民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收获水稻,确保颗粒归仓。摄影:张怀心 ...

万荣:丰收大地绘希望

每日新闻网讯(张怀心)9月6日,万荣县稷王山的梯田上,青绿、金黄与道路交织,在蓝天白云、村庄的衬照下,美不胜收,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生态农业画卷。摄影:张怀心万荣:丰收大地绘希望。   编辑:王明 审核:...

2024
08/02
13:42
浏览量: 272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