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为端牢中国饭碗制造“萍乡芯片”

为端牢中国饭碗制造“萍乡芯片”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2-23 13:56:09 | 点击:297

“这批‘上天’的种子‘落地’播种后,长势好得很呢!现在快抽穗了,3月中下旬就可收种。”前不久,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坝头科研基地,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乐南繁公司”)技术员李忠焕正在田间悉心呵护这些“宠儿”。

3个月前,李忠焕将8000多粒“太空种子”播撒在5平方米的秧床上。这批搭乘实践十九号卫星经历“上天”遨游的“太空种子”,在李忠焕手中开启了新的“落地”旅程。

李忠焕来自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排上村,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他从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成长为一名资深的南繁制种技术员。去年冬天,李忠焕和萍乡几百名制种技术员忙碌在南繁制种一线;今年早春,萍乡6000多名农民再次启程奔赴海南南繁基地。在萍乡南繁制种50周年之际,科研人员、农技员、农民一道努力,着力提升制种的科技含量,依靠南繁制种种出萍乡种业“芯未来”。

水稻制种看南繁,南繁制种数萍乡。这6000多名来自萍乡的农民,已成为全国南繁制种的主力军,制种技术声名远播,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国外种业从业人员多次到萍乡南繁制种基地学习。目前,萍乡人在海南南繁年平均制种面积达20万亩,占全国南繁制种总面积90%以上,萍乡南繁制种产业强力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

从“难繁”到“南繁”

1975年,萍乡市成立了杂交水稻示范推广办公室,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杂交水稻南繁制种队,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被任命为副总指挥,负责南繁制种技术指导。

“床上没被子,床下没鞋子,床头没箱子。”当地流传的顺口溜足以说明当时生活的艰苦。颜龙安把当时的生活称作“三子”:吃的是豆子饭、走的是沙子路、睡的是棍子床。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颜龙安带领团队做出了亮眼的业绩。通过不断总结和探索,1983年,萍乡市南繁制种亩产最高已突破150公斤,并逐步上升到300公斤以上,连创全国南繁育种新高。到20世纪90年代,萍乡籍的南繁人数增至5000人。

20世纪90年代末,萍乡南繁制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为圆南繁制种梦,颜龙安的邻居刘皇勇放弃茶产业,毅然决然到海南发展南繁制种产业。到海南制种,光有良种、良田不行,虽然是半路出家,但刘皇勇深谙制种技术的重要性。

杂交水稻的关键技术是要控制亲本花期,如果授粉期父本和母本花期不相遇,有可能颗粒无收。为解决该问题,刘皇勇虚心向颜龙安等水稻制种专家请教,学会如何通过肥料、用水等技术进行人工干预。终不负苦心人,刘皇勇很快成为农民制种行家。

“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刘皇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等新技术,将农机与农艺有机融合,应用新机具、新品种、新技术,刘皇勇带领公司团队将制种面积从当时的300余亩扩大至1万余亩。

“我们刚到海南制种时,是‘两缺’:缺技术、缺订单;但现在是‘两愁’:愁来订单、愁没土地。”刘皇勇说,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每年制种面积就这么大,制种产量也基本固定,为了保证制种质量,去年冬春他婉拒了七八家种子企业的订单。

从“代加工”到“萍乡造”

萍乡年产水稻种子高峰期占全国供种量近20%,但制种大户绝大部分是为外地种业企业代加工、代制种。这在萍乡市南繁服务中心主任万五星看来是喜中带忧,喜的是萍乡为全国水稻制种供种作出了大贡献,忧的是萍乡现代种业难以实现爬坡上行、弯道超车。

“不能让我们的制种农户只赚劳力钱,而应赚技术钱;不能单一地代加工、代制种,而应造‘芯片’。”万五星说。萍乡市委、市政府以“南繁先锋、种业大市”为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种业公司为龙头、制种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制种专业户为基础的制种产业体系,形成了本地、南繁和外埠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跑得快,得靠龙头带。张少虎是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从昔日的制种小伙到国内水稻种业领域龙头企业的掌门人,张少虎经历了从代加工到造“芯片”的艰难历程。32年前,张少虎跟随父辈脚步前往海南省,成为水稻制种大军中的一员,一做就是10多年。

“单一的水稻制种可以说‘上气不接下气’,既不掌握前端研发,也没有后端市场资源,说白了就是代加工,始终受制于人。”后来成立种业公司的张少虎开展“育繁推”一体化业务,打通整条水稻种业产业链。到如今,天涯种业成长为“育繁推”一体化的江西省农作物种业骨干企业,其杂交水稻商品种子销售总额位居全国前十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截至目前,萍乡有3家企业从单一制种企业发展成为“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种业企业。

“即便待在制种行业,我们也要依靠科技赋能,深耕制种沃土,将企业做大做强。”农乐南繁公司总经理王仕明在提高制种科技含量上不遗余力,“以前我们是人工赶粉,现在是用无人机授粉。这样的智能制种不仅让制种效率提高了10多倍,而且能将杂交水稻结实率提高5%左右。”如今,在农乐南繁基地,从无人机精量播种、精细植保再到无人机精准授粉,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制种在全程展开。

正是科技助力,农乐南繁公司成长为海南水稻制种面积最大的企业,在海南奏响了萍乡制种的最强音。萍乡也以农乐南繁公司为龙头带动,大力推进集制种播种、育秧、移栽、田间管理和收获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提升规模化制种水平。

企业领跑在前,农户也奋起直追。排上镇山田村谭丰五兄弟带领家族近20人在三亚、东方、乐东等地制种7000亩。“如果不是技术支撑,他们不可能制种这么多田,也赚不了那么多钱,如今他们通过有技能地制种,年入近百万元。”排上镇镇政府驻海南南繁办事处主任文献介绍。

如今,作为全国制种大市的萍乡市累计生产优质稻种4亿多公斤,相当于间接为国家生产了近2000亿公斤粮食,为端牢中国饭碗制造了“萍乡芯片”。

责任编辑:李华锡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约8600万年前的恐龙蛋有了“出生证明”

位于汉江中上游秦巴山区的一群恐龙蛋化石终于确定了“年龄”。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联合组成科研团队日前研究确认,湖北十堰青龙山的恐龙蛋化石形成于距今约...

俄向国际空间站发射“进步MS-32”货运飞船

新华社莫斯科9月11日电(记者栾海)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11日宣布,俄罗斯当天从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发射“进步MS-32”货运飞船。该飞船将于2天后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为其送去总重超过2.5吨的各类物资。 ...

一场雷暴,400多人挤爆医院急诊科!雷雨天后要关窗

9月9日,山西太原不少网友发帖称,8日晚雷雨天气过后突发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前往医院就诊。山西白求恩医院急诊科人流骤增,短短几小时共接诊了400余名患者,其中儿童、孕妇、中青年占大多数。9月8日晚网友拍摄的太原雷暴。图源...

韩国外长:被捕韩公民再入境美国时不会受到不利影响

  韩国外交部长官赵显当地时间9月10日在韩国驻美大使馆举行记者会,他表示,被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等部门拘留的300余名韩国公民将于当地时间11日启程返回韩国;同时韩方已经得到美方的保证,相关人员再入境美国时不会受到不利...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5年“最美教师”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广泛凝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力量,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

文具数码产品大幅增长 “开学经济”彰显消费活力

智能设备因补贴政策销量激增、文具销量同比增长241%、鲜花订单翻倍……随着开学季来临,消费市场迎来一波“开学经济”热潮。受访专家表示,政策补贴与电商活动的双重加持下,实用需求与情感消费共同拉动“开学经济”增长,同时折射出...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的讲话(全文)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团结合作 砥砺前行——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的讲话(2025年9月8日,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尊敬的卢拉总统,各位同事:  今天,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线上峰会,就当前国际形势和共同关心的问题...

平型关 永不熄灭的精神烽火(文化中国行·走进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8日 20:53:30原标题:平型关 永不熄灭的精神烽火(文化中国行·走进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  图①:“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奖旗。  本报记者 何思琦摄  图②:学生们在平型关大捷纪...

万荣:黄河岸边收稻忙

每日新闻网讯(张怀心)    9月7日,在万荣县荣河镇黄河滩涂千亩优质稻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眼下正是黄河岸边早稻收获时节,当地农民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收获水稻,确保颗粒归仓。摄影:张怀心 ...

万荣:丰收大地绘希望

每日新闻网讯(张怀心)9月6日,万荣县稷王山的梯田上,青绿、金黄与道路交织,在蓝天白云、村庄的衬照下,美不胜收,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生态农业画卷。摄影:张怀心万荣:丰收大地绘希望。   编辑:王明 审核:...

2025
02/23
13:56
浏览量: 29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