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进蔡虎堰池塘改造进度,联系农技站安排南瓜种植培训,查看下余村路灯安装情况……
当都昌县左里镇白辉村晨光熹微,驻村干部占振川在他的笔记本上,又添了新的内容。从县委组织部的办公桌到田间地头,这个个子高高皮肤晒得黝黑的年轻人,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自己的脚印嵌进了这片土地。
“小占,吃早饭没?”看着占振川匆匆往外赶,老党员王大爷熟络地招呼着他。一个月来,这个随身带个本子的年轻干部足迹遍布村委会12个自然村。自知道他“工作实在”后,村民的问候渐成常态。
驻村伊始,占振川便与村“两委”制定“三个全覆盖”走访计划。笔记本上,16个村小组,41户脱贫户、三类人群4户,34名党员、10名致富带头人一户不落,已经被他画满了对勾。
走访中,他看到了黑斑蛙养殖、林果种植、南瓜基地等特色产业带动白辉村集体经济连续两年突破50万元;路灯安装、池塘改造率达90%等令人欣喜的成果,也发现了当地特色农产品销路不畅、部分自然村池塘未改造、路灯未安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盼着村里的发展能有个更清晰的方向。”王大爷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通过“屋场会”,占振川把每周三定为“民情接待日”。这也是他最忙的时候。面对这些家长里短,他的解决办法很实在——能当场解决的立即办,需要协调的记在本上追着办。他与县农业农村局对接,为脱贫户申请6千元产业直补资金;邀请农技专家开展3场技术培训;对接机关单位帮助预售脐橙4万余元……一个月里,12个民生问题后面一一画上了对勾。
通过实地调研,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确定了“党建引领、产业筑基、民生为本”的工作思路。推行“1+N”党员干部联户机制,并广泛向群众征集“金点子”。
深化黑斑蛙养殖标准化建设,打造果林示范基地,探索南瓜粉加工,引进服装产业,融合“农业+电商”……这些好建议都被占振川认真地记在了本子上。一个月来,他的“驻村笔记”已超万余字。
在黑斑蛙养殖基地,脱贫户曹贤友正给蛙苗投食。这个曾经的贫困户如今成了技术能手,去年增收3万元。“这样的转变村里还有很多。”占振川翻着笔记本说,老党员陈修芳今年主动担任森林防火员,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下一步,争取资金用于道路硬化、沟渠改造、路灯安装,开展健康义诊,完善便民设施。”这位年轻的组工干部表示,驻村工作既是历练也是成长,未来将继续以“小学生”姿态向群众学习,以“实干家”作风抓落实,努力做好乡村振兴的“答卷人”。(潘雪明 王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