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85.5%受访者买过“土特产”,品质和安全认证是下单关键

85.5%受访者买过“土特产”,品质和安全认证是下单关键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时间:2025-07-20 13:26:55 | 点击:152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荣昌卤鹅、柳州螺蛳粉、仙居杨梅、茂名荔枝……如今,越来越多“土特产”走出本地的小圈子,成为闻名全国的品牌。“土特产”为何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5%的受访者购买过“土特产”。购买“土特产”,62.8%的受访者是作为礼品赠送亲友/客户,61.7%的受访者是旅游时带回作纪念,60.7%的受访者是自己食用/使用,还有60.5%的受访者是为了尝鲜,感受不同地方饮食文化,34.1%的受访者是为了助农,助力当地产业发展,24.4%的受访者是出于对产地特色或传统工艺的认可。

  

  “基本上每次去旅游,我都会带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回来,分给同事和朋友品尝,算是一份心意。”在北京工作的95后李曼购买过不少“土特产”,比如山西沁县的小米、湖南邵阳的豆干等,“刷手机时看到比较有名的、品质又不错的特产,我就会点进链接看一看,如果价格比较合适,也会下一单尝尝。”

  对于购买“土特产”的渠道,64.4%的受访者是通过大型电商平台购买,56.4%的受访者是在线下商超/特产专卖店,55.7%的受访者是在短视频平台购买。其他还有:旅游景区(44.9%)、社群团购(43.8%)、地方政府、农村合作社等渠道(17.4%)等。

  “我的家乡在洪泽湖边上,螃蟹、小龙虾、银鱼等水产品,都是我们那儿的‘土特产’。”90后王永成的家乡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他记得,小时候每到螃蟹成熟时,当地还会举办螃蟹节,很热闹。“虽然没有太湖的阳澄湖大闸蟹出名,但也算是我们本地的特色之一了。每到中秋节前后,我都会买一些家乡的螃蟹等水产品寄给之前的老师和好友,送上节日的祝福。”

  “‘土特产’受到消费者欢迎,是消费需求、情感诉求、文化价值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玉斌认为,随着大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开始向多元化、绿色化转变,乡村“土特产”多为纯天然、无污染、富营养,符合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另外,“土特产”浓浓的“家乡味”和“儿时回忆”,也容易受到在外游子的青睐。王玉斌认为,从文化内涵来看,“土特产”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文化载体,承载着地区历史传统文化,是地域历史文化与农产品的结合,通过现代营销手段,实现了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

  “如今越来越多‘土特产’注重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再加上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电商直播等销售模式更加普遍,让这些‘土特产’有了走出本地的机会,直达更多的消费者。”王玉斌说。

  王永成发现,现在不少直播间都在售卖当地的“特产”,比如广州的荔枝、广西的芒果,有的还打着“助农”的旗号,主播们卖力吆喝,很有吸引力。王永成提醒,在进入到这些售卖“土特产”的直播间时,不要因为低价就轻易“上头”,在购买前,要关注产品的原产地和发货地是否一致,多看看真实的评价,避免“踩坑”。

  在购买“土特产”时,大家更关注哪些方面?调查显示,产品品质(62.2%)及安全认证与生产标准(60.9%)排在前两位,获选率均超过六成,还有57.6%的受访者会关注产地真实性与地理标识,47.8%的受访者在意价格。

  95后杨静去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乡村,做起了农产品的选品和销售工作。从做农业相关研究的学生到农产品“选品官”,这次“跨界”让杨静觉得既新奇,又充满挑战。“做研究时,考虑的是怎么把农作物产量提上来,把控好品质,现在需要考虑的是消费者的喜好,怎么把产品推出去。”杨静觉得,“土特产”的品质和地理标识很重要,消费者需要知道这些产品的原产地是哪里,是否绿色健康,这也是她在选品和销售环节格外注意的方面。“另外,现在的年轻人很注重情绪价值,所以我们在把农产品推出去的同时,也会讲清楚这款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有哪些技术创新,让大家看到科学研究给农业带来的价值,讲好‘土特产’背后的故事。”

  受访者在购买“土特产”时关注的方面还有:品牌知名度(36.9%),包装实用性与特色设计(36.3%),文化内涵(27.8%),用户评价及口碑(27.7%),物流便捷性(22.8%)。

  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0.6%,95后占21.8%,90后占38.7%,85后占16.2%,80后占10.6%,其他为2.1%。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6.0%,二线城市的占37.5%,三四线城市的占21.9%,县城或城镇的占3.8%,农村的占0.8%。

作者:王志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筑牢水稻制种“黄河芯”

每日新闻网讯(韩维元)盛夏的黄河滩涂,碧波荡漾,一派峥嵘景象。在万荣县荣河镇刘村的黄河滩涂,插秧机正将本地培育的杂交水稻秧苗植入水田。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农艺师李文宏站在田埂上,身后就是绵延27公顷的水稻制种方阵...

热浪持续 日本14个地区发布“中暑警报”

当地时间20日,日本气象厅和环境省向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的14个发布“中暑警报”,提示这些地区中暑风险极高。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北部和西部等地20日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截至当地时间17时,日本全国914处观测点中,有12...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1984年调入朝阳电视台后,台里几次中层干部提拔都没我的份。连我带出来的徒弟,我还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呢,反倒成了我的直接领导。我心里十分的不服气,台里大概是看

85.5%受访者买过“土特产”,品质和安全认证是下单关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荣昌卤鹅、柳州螺蛳粉、仙居杨梅、茂名荔枝……如今,越来越多“土特产”走出本地的小圈子,成为闻名全国的品牌。“土特产”为何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

洪灾之后贵州榕江“村超”26日将重开,球场的新草坪已铺完

 7月14日,“村超”发起人、榕江足球协会宣传部部长杨亚江向澎湃新闻证实,公众期待已久的“村超”将于7月26日下午重新开赛,足球场草坪已于7月13日铺完。本文图片来源:榕江县融媒体中心  “昨天已经铺完草,当下正加班加点...

948所高校2万余名师生志愿者参加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2000支队伍出征

 本报讯(记者 欧媚)近日,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出征仪式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江苏师范大学)举行。全国948所高校的2000支团队、2万余名师生志愿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 ...

“AI夜校”掀起村民学习热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月朗星稀,夏夜沉醉。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五圩镇三境村的村委会议室灯火通明,不时传出笑声。  走近一看,30多名村民围坐在一起听着课,时而皱眉沉思,时而低声议论,“就像手机里住了个...

安徽大学生走进儿童康复中心 开启一场与爱同行的实践之旅

  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有一家默默耕耘、为特殊儿童点亮希望之光的民营非盈利性机构——春语儿童康复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该中心始终专注于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事业,以科学、系统的专业课程和特色教学促进...

走进1.45万余村庄访20万余农户 上海财大“千村调查”走进第18个年头

 在云雾缭绕的哀牢山脉,一群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穿行于梯田之间,在纸页上记录着大地的脉搏。  近日,来自上海财大的14名师生来到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拉开了上海财大“千村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的帷幕。自2008年启...

三白瓜变“致富瓜”

每日新闻网讯(运城日报)本报记者 高 琳 许 菲盛夏的万荣县南张乡,热浪裹挟着瓜香在田野间弥漫。瓜田里,一颗颗皮如白玉、瓤似凝脂的三白瓜正迎来丰收。近年来,在党建引领、科技支撑、品牌赋能的多重驱动下,三白瓜已成为群众增收...

2025
07/20
13:26
浏览量: 15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