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武强 田野上长出爱乐之城(城市味道·行走县城看中国)

武强 田野上长出爱乐之城(城市味道·行走县城看中国)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7-05 10:24:57 | 点击:25931

  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组装萨克斯。
  苏小立摄

  位于周窝音乐小镇的世界乐器博物馆。
  赵宏超摄

  游客在周窝音乐小镇体验乐器演奏。
  苏小立摄

  傍晚,村民们结束一天的劳作,从田间或乐器厂归来。洗去尘土,邀上三五好友,坐在院子里吹起萨克斯、长笛。优美的旋律飞出小院,穿过田野,在夕阳下回荡……

  这里是地处华北平原、滹沱河畔的河北衡水武强县。

  走过千载岁月的武强,有着传统的一面:自宋元以来以年画闻名,五福临门、四季平安、三阳开泰……一张张构图饱满、色彩鲜亮的年画,承载着悠悠乡愁。

  近几十年来的武强,又有着新潮的一面:拥有60多家乐器制造企业,长笛、萨克斯、单双簧管等西洋管乐器产量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乐器出口地。

  游武强、品音乐,俯仰之间,体验旧与新的交融,感悟音符与生活的和鸣。

  变奏曲

  一个土生土长的村庄,长出音乐小镇

  旭日初升,行至距离武强县城不到10公里的周窝镇周窝村,“周窝音乐小镇”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不远处,巨大的金色小提琴雕塑仿佛在弹奏一曲乐章。

  一踏进村里,浓郁的音乐气息便扑面而来。街头巷尾的广播里,回响着优雅轻柔的钢琴曲;沿街墙面、地砖绘着钢琴、吉他的图案;道路指示牌设计成了音乐卡带,垃圾桶也做成了手鼓形状;室内室外、墙面树梢,挂着吉他和萨克斯做装饰;带有音乐元素的艺术涂鸦,别有一番韵味。

  时间充足,不妨再去提琴乐器体验馆等特色场馆看一看,到艺术电影院、咖啡厅等文艺范的店铺打卡,走进世界乐器博物馆参观1500件珍贵乐器……在周窝村,一砖一瓦充满乐器元素,一草一木浸润音乐氛围。

  “咱周窝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是充满艺术气息的音乐小镇。”周窝村村委会主任周志学介绍,村民1/3都在乐器厂上班。

  这个不大的村庄,如何建起一座音乐小镇?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西洋乐器的需求量骤增,村民陈学孔发现了商机,带着在外地学到的乐器制造技术回到武强,与村民周国芳合作,成立了县里第一家乐器厂。

  黑管、萨克斯、单簧管等乐器每件都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配件,“制作这么精致的乐器,最初的困难可想而知。”陈学孔说。跟着大城市乐器厂来的技术员认真学,用白菜帮子、胡萝卜削出零件模型反复练习,几个月下来,庄稼人成了专业工,做出的产品销售到大城市,获得了认可。

  随着进一步引入先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乐器厂发展为金音乐器集团,探索打造中高端产品,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如今,集团的产品已囊括木管、铜管、提琴、吉他四大系列100多种,西洋管乐器年产量100万件,产值4.26亿元。

  然而,“周窝村硬件条件差,很多外地客户不看好,企业发展招聘的专业人才也留不住。”陈学孔感慨,乐器产业虽然给百姓带来就业、提升收入,但村里的旧貌仍未改变。

  对此,衡水市和武强县决心拓宽乐器产业链,将音乐融入居民生活,打造融乐器生产、旅游体验于一体的音乐小镇。

  改造缺资金?衡水市对周窝村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各个县区认领翻新闲置小院。发展没经验?武强县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引进专业的文化旅游公司整体规划,在保留北方民居风貌基础上,“一门一景、一户一品”,对民居院落进行单体规划设计、艺术包装。

  2012年,周窝音乐小镇初步建成。小镇打造了特色民宿、咖啡屋、乐器体验馆等80多套院落;新建了周窝音乐体验中心、世界乐器博物馆等场馆,供国内外院校师生、音乐从业者、影视公司等开放使用。2019年7月,周窝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2年7月,周窝音乐小镇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如今,武强依托乐器产业优势,将周窝村打造成集乐器生产、观光旅游、体验教学、文艺演出、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音乐小镇,发展音乐文旅产业。2022年全县乐器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9.12亿元,同比增长18.7%。

  交响乐

  乡亲们在家门口享受音乐会,吃上“音乐饭”

  在周窝音乐小镇里,有一道“网红打卡墙”:近万片鱼形木板组成一条几十米长的“巨龙”爬满几面墙,每一片都有着与音乐有关的图案和文字,五彩斑斓。这是2013年小镇举办首届乡村艺术节时,由30多名艺术家驻村带领学生、村民、游客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们鼓励村民参与创作,他们说,画得不好没关系,要敢于展示自我,把自己想到的用笔写下来、画出来就成。”周窝音乐小镇游客中心工作人员葛杏丽说。

  有了舞台,还要有演出。近年来,小镇加强线上线下策划推广,陆续组织中国吉他文化节、麦田音乐节、露天广场音乐会、艺术家采风等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演奏家、歌手、乐队等前来演出。游客既可以观看表演,又能欣赏小镇特色音乐风貌,体验乐器的制作过程,还能购买原厂直销的乐器。

  “很多游客说这里将北方村庄的气质与音乐文化相结合,很独特。”葛杏丽说。

  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看点。开放至今,音乐小镇每年都举办涵盖音乐、美术、影视等多个艺术门类的大小活动。一场场活动成为一张张展示小镇音乐文化的名片,让乡亲们在家门口享受音乐会,吃上“音乐饭”。葛杏丽说:“现在村里大爷大妈看到游客过来,都能聊上几句,还会推车叫卖自己种的农产品。”

  在音乐会馆乐器体验店,店员韩强一边抱着吉他,一边向游客介绍,时而即兴弹上一首,引来阵阵叫好。

  40岁之前,韩强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种了7亩地,偶尔在附近工地上搬砖打零工。”韩强说,音乐小镇改造时,他在现场刮腻子,一来二去对吉他弹奏产生兴趣。40岁以后,韩强成了小镇乐器店里的销售兼乐手,“光景好时,一天能卖三四把吉他、提琴,一年能挣7万元。”

  逛累了歇歇脚,不妨去麦穗咖啡屋坐坐。音响里放着欢快的爵士乐,墙上张贴摇滚明星海报,挂着流行音乐杂志。店主刘美宁原本是县城超市的理货员,几年前来小镇经营咖啡馆,“听着音乐,看着客人喝着自己磨的咖啡,很闲适。”

  “建设周窝音乐小镇,要让发展成果惠及村民。”武强县委书记王悦说。据悉,周窝村年人均收入由建音乐小镇前的3000多元增至如今2.5万元,还带动了周边西辛庄、李封庄等6个村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丰富小镇业态,加强招商引资,打造周末旅游文化。”武强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默说。

  如今,武强各类乐器制造相关企业也发展起来。当地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占地3平方公里的乐器文化产业园,先后引进德国顶尖乐器企业,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县乐器企业发展到63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

  大合唱

  与生活共鸣,音乐成为县城的文化底色

  手指拨弄、闭目吹奏,身体随着节奏摇摆。聚集的人越多,演奏者越兴奋。

  漫步音乐小镇,十字路口,一名吹萨克斯的老人引起了记者注意。老人名叫郭玉管,吹奏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旁边的小孙女挥着手“指挥”。

  60多岁的郭玉管过去在金音乐器集团干了20年乐器抛光,却对音乐一窍不通。这也是大多数村民的生活写照。“大伙儿虽然在生产线上整日操作,可没有真正接触乃至享受音乐。”周志学说。

  乐器是饭碗,更是生活。伴随着一场场音乐活动,一颗颗音乐种子也在村民心里生根发芽。王悦介绍,小镇多次举办公益课程,邀请专业音乐老师定期教村民们演奏乐器,还联系企业赞助乐器。郭玉管如愿收到了一支中音萨克斯。

  此后,郭玉管变成了邻里口中的“郭大管”:她每天最大的乐趣,便是给游客演奏刚学会的曲子,时不时找常住村里的外国音乐家“切磋”一番。她拿出厚厚一沓纸展示给记者,纸上全是手写的乐谱和歌词,足有上百张,记录着从入门开始练习的各种曲目。

  “吹萨克斯很快乐,增强心肺功能,锻炼手指灵活性。”郭玉管说,“以前我对自己的名字不是很满意,接触萨克斯后发现,这个名字多么契合音乐!”

  音乐,正逐步成为武强的文化底色。

  近年来,武强县累计投入近30亿元,建设音乐公园、音乐体验中心、乐湖东岸艺术园、音乐小镇环城水系等重点旅游项目,成为市民游客休闲体验、观光打卡的好去处。

  夏日夜晚,皎皎明月映入湖中,漫步在形如一把吉他的音乐公园中,晚风轻柔,乐声悠扬。年轻人对着萨克斯、单簧管等器乐雕塑拍照打卡,老人带着孩子认识贝多芬、肖邦等音乐大师的雕塑。村民们自发成立的多支乐队在广场上演奏,引得众人喝彩,韩强和几个村民成立的“老男孩乐队”也在其中。萨克斯爱好者周金香说:“乐曲旋律有欢快的、庄严的、忧伤的、浪漫的,心情跟着音乐走,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了。”

  武强还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分层推进“乐器进校园”,为学校配备萨克斯、长笛、葫芦丝等乐器1200余件,培养专职和兼职音乐教师140余人,打造15所试点学校,参与学生达万余人。

  与田野相伴,与生活共鸣。在武强,随处可听、可见、可感知的音乐元素,跃然成为这座北方小城的独特“音符”。悠扬浪漫的管弦乐曲,与传承千年的县城文脉交织共鸣,在更多人的热爱与演奏中,一座爱乐之城正蓬勃生长。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05日 12 版)

(责编:卫嘉、白宇)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小悟样本” 红色热土焕发新生机

  在湖北省孝昌县西北部的大别山南麓,大悟山与小悟山层峦叠嶂间,红色热土正焕发新生机。  这里曾是李先念同志指挥新四军第五师鏖战敌后的战略要地,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的烽火课堂培育了万千英才。如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悟...

让搬迁后的村民稳得住、能致富 富民新村的新生“密码”

  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宽敞平坦的道路,整齐划一的新居,生机勃勃的田园,还有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  这片新开发的热土上,正书写着党建引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中展现青春力量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

农民评职称,为乡村添“才”力

 指导果农开展套袋、施肥、浇水、打药……据媒体报道,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赵牛村沃康梨园,农民技师张品秋在从事梨园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为农民授课。张品秋原本是一名普通农民,通过职称评聘实现持证上岗,化身农民技师,如今他带领的服...

空心村”“薄弱村”的破局密码

 小暑将至,高温来袭,但位于福建永泰县同安镇的洋中村还是凉爽得很。  “我们邀约游客来体验‘纳凉休闲游’呀。”省派驻村第一书记李中华说,洋中村联合周边几个村共同打造一个让游客慢下来种田种菜、采摘养花、制作美食、品茶钓鱼的...

湖北省石首市南口镇以防水强基 以创新聚势 以融合破局 举全镇之力实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石首市南口镇党委书记 王兵 南口镇位于石首市西北部,东隔长江与新厂镇相对,南与绣林办事处、高基庙镇接壤,西傍藕池河与高陵镇和公安县藕池镇相望,北连长江与藕池河交汇处。全镇国土面积90.92平方千米,辖9个...

阳泉市富硒“土特产”亮相第三届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会

每日新闻网讯:(凤凰网)新闻网6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主办的第三届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会暨消费帮扶产品展销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我市6家企业的近20种富硒“土特产”亮相大会。 本次展会为参展企业免费...

文明的力量|用文明之光照亮振兴路——万荣县贾村乡五福村乡风文明建设实践

用文明之光照亮振兴路——万荣县贾村乡五福村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每日新闻网讯:(韩维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家风传承是抓手。新征程上,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思想精华与道德滋养,以优良家风引领文明乡风,不仅是推动中...

长江师范学院学子普及结核知识 增强居民防护意识

为增强居民自我防护意识,预防肺结核传染,日前,长江师范学院长青青结核防治宣讲团走进重庆市涪陵区蔺市街道梨香社区,开展“防治结核,生命长青”健康知识宣讲活动,以演讲、歌舞和视频等形式宣传肺结核防范知识,帮助当地居民更好应对...

人工智能为何会产生幻觉

  在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常被塑造成全知全能的“超级大脑”,但现实中,AI却时常表现为“自信的谎言家”。比如,请AI描述“关公战秦琼”,它不仅能“叙述”虚构的故事情节,还会“猜测”用户喜好,煞有介事地编造不存在的文献档案...

2023
07/05
10:24
浏览量: 2593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把好协商议事“方向盘” 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度”

把好协商议事“方向盘” 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度”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