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雨图”不惑_

“雨图”不惑_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11 14:49:40 | 点击:283

12月8日,雨花台区图书馆5楼自习室。这层楼于今年9月起延时开放至晚上9时。

雨花台区图书馆根据当地读者特点设置的“软件人才专架”。

易峰在社交平台用各种关键词搜寻关于雨花台区图书馆的内容。

雨花台区图书馆,一位读者将书包挂在桌面挂钩上,这款挂钩根据一位初中生读者提供的样品定制。

12月8日,易峰在整理雨花台区图书馆的书架,他利用有磁性的水平尺将图书码齐。

12月8日,江苏南京,易峰在雨花台区图书馆的自习区巡馆。本文图片均由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摄

40岁这年,南京市雨花台区图书馆忽然来“网感”了。因为一位上任不满两年的新馆长,它有了网名、网友、粉丝、“小作文”和“恶评”。有人点名让馆长体验旁边读者“键盘敲不停”的噪声,有人在直播间为“雨图”刷“人气票”。

把“雨图”送进社交网络的人是馆长易峰。他今年54岁,一个人完成账号内容更新、直播,回复评论和私信。他说馆里没这笔经费,个人义务做,很多网言网语他看不懂,摸索着话题和标签,回复几乎每一条提及“雨图”的帖子。在图书馆电梯里遇到读者,他会“求关注”。刚刚过去的11月,他直播13场。8月以来,他回复了超过1万条私信。

易峰说,馆员身兼数职,数他最“闲”,就担起“大堂经理”的职责。如果把这位馆长的社交媒体账号汇编成一本工作日志,关键词会是:厕所闭门器、无损木桌面挂钩、占座治理、剩余座位实时播报……

有读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常在“雨图”5楼自习的人都认识馆长。到全国各地体验图书馆的读者王天说:“感谢馆长身体力行的服务,我们多次见过你,虽然不知道你的姓名。但我想,当你走出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更多人心里。”

流量里的摇摆

12月7日是星期六,晚上的雨花台区图书馆,5楼自习区坐满了人。江苏省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将在8日进行,这次省考有超过10万人报名。

易峰说,馆里“(准备)考公、考研、考编”的人不少,有的学到晚上9点图书馆关门,还去收费自习室继续学。他不敢打扰备考的读者,在办公室里开直播,说评论区5个人“扣1”,就展示朗诵才艺。

原本冷清的直播间热闹了一些,读者请他朗诵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沉醉到底》。他预告,省考结束,放松闲聊,下一场直播兑现。

看起来刚刚“起号”的“雨图”,经历过一次退网。

今年6月,易峰听同事说有个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想趁休病假创建一个账号。平台的规则是,如果用“雨花台区图书馆”命名,需要用能证明资质的文件。易峰怕图书馆担责,就注册了一个个人账号,发图书馆相关的信息,用户名是系统默认的一串随机字符。

易峰不敢说自己是馆长,两个月攒了741个粉丝,已经把他吓住了,他注销了账号,怕读者发表争议性言论,给图书馆带来负面影响。

也是在那两个月里,一些肯定图书馆的声音传来,易峰又摇摆回去了,下决心做账号。

兼任采编部、技术部主任的束晓光在“雨图”工作了13年。他说行业内评价图书馆,“参考咨询”这一项很重要,即馆员对读者在利用文献和寻求知识、情报方面提供帮助。

易峰2022年年底上任时,图书馆已经搬到新址一年多。曾经它开在菜市场后面,“看不见黑头发”,如今年轻读者变多了,它的服务要跟着变。

束晓光说,新读者需要什么,这事儿困扰了图书馆很久。馆里有收集咨询或读者意见的平台,问题是很多读者不知道,信息反馈不及时。在图书馆行业里,这是一道普遍存在的“墙”。

“用社交媒体主动拥抱读者,而不是让读者被动匹配图书馆的规则。”束晓光介绍,过去“雨图”用参考咨询平台,每个月能收到两三条咨询或意见,“触网”之后,“私信”一下子就多了。

易峰在直播时说,要多做创新“才能吸引到像你们这样见过很多世面的年轻人到我们这来”。他想着,和年轻人交流就要用他们喜欢的符号,回复或评论时总会在大段文字后面加上表情包,他能熟练运用“狗头”“飞吻”“害羞”“偷笑”“抱拳”和“笑哭不得”。

等私信已经满足不了易峰,他每天用简体和繁体中文在社交平台检索“雨图”关键字,比如“雨花台区图书馆”“南京雨花图书馆”,看到批评的帖子一定会回复和发私信。有时候,“雨图”会把他带向雨景拍摄教程。

他失眠,粉丝越多越焦虑,经常吃药辅助睡眠。8月做手术切除胆囊后,他还没彻底康复。有人建议他每周固定时间直播,因为身体状况不稳定,他没办法确定。

王琳是“雨图”的线下读者,也是线上粉丝,她说,自己会为馆长“捏一把汗”。易峰则觉得图书馆适合自己,“我不算文人,但是我喜欢为文人服务”。12月9日晚上,这位馆长再次打开直播,镜头里,他的鬓角显得比现实中更白。他朗诵了王琳推荐的《沉醉到底》:“……为了不被肩头的光阴压垮/为了忽略时间的重担的碾压/您必须一醉到底/长醉不能停……”

“螺蛳壳里做道场”

周末的“雨图”是最满的,12月8日,星期天,记者在图书馆周围走访,看到雨花台区的市民中心、检察院、数据局等排布在道路两侧,很难发现,档案馆边的露天台阶会通向一家有5层馆舍、6400平方米、5.4万多册藏书的图书馆。很多人第一次来,问过安保人员才敢向里走,一些听障读者可能在这一步放弃。

易峰的经验不算多,他是从雨花台区文化和旅游局产业管理科调到图书馆的。更早之前,他做过电台记者、管过区文化综合执法大队,他是图书馆的“门外汉”,但他眼睛“尖”。

有位读者想借一本书,他让负责采购的同事关注,同事反问:“我们图书馆现在沦落到要为一位读者来服务了吗?”

易峰听完感到震惊,他想下力气增加读者“黏性”,改变原来的状况。

他抓的第一件事是环境卫生。为了向读者证明地板足够干净,可以直接放书包,不用放在邻座上占位,他用手指在地面上画一下,直接去抹自己的脸。

之后,他又研究图书馆里的各种数据。

“去年一整年通过‘你选书,我买单’活动为432位读者采购了1473册图书,我们花了53685块两毛5分2。”在12月4日的网络直播里,他向一位读者介绍活动,随口背出数字。

“干了这一行,如果一些基本数据都不知道,怎么来服务?”

办公室主任夏宁认识易峰20年,是多年的工作搭档。他记得,在区文化综合执法大队时,易峰开私家车跑企业问信息。一位市相关部门领导曾说,易峰身上永远带着U盘,里面是雨花台区所有文化经营场所的信息。

区人大代表过大江曾来提意见,为什么其他图书馆一人能借8本、4本书,“雨图”只能借两本?后来,他和易峰聊了很久,发现馆长能回答很多问题:有多少藏书,以日、月、年为单位,读者流量分别是多少。聊到最后,这位区人大代表问,“雨图”有什么困难。

易峰说了一个读者建议不断但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全南京没有搞延迟服务的,应该只有我们一家。”在南京,很多区级图书馆已经有了24小时阅读室。过大江承诺,一定会努力推动这件事。

雨花台区人民政府官网上一份《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记录了这件事的后续,区文化和旅游局对过大江的答复中解释了延迟服务两个难点:第一,“雨图”所处位置属于机关办公用房,水电等相关物业统一由园区负责,机关事务管理局17点半会关闭空调。第二,“雨图”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自身没有造血功能,经费来源依靠政府相关部门。今年的延迟开放经费未纳入今年的财政预算。同时,文旅局表示,正在协调解决空调用电问题,并准备把延迟开放所需经费纳入明年的财政预算。今年9月起,“雨图”5楼延迟开放到晚上9点。

推出延迟服务的两个难点,也是这座区级图书馆长期面对的窘境。易峰介绍,图书馆设在雨花台区文化大厦内,写字楼的建筑功能对图书馆而言存在先天不足,无法实现读者心目中完美的“分类分区分片”。去过全中国很多图书馆的王天给它的“安静指数”扣了一颗星,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解释,在“雨图”,接电话要坐电梯到一楼或二楼,有人“懒得下去”,就在电梯口、洗手间打电话,那些地方完全不隔音。

建筑是易峰短期内改变不了的因素,他想,那就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贝妮近年来持续研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主要依赖政府支持,县区级图书馆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相比省、市级的图书馆,它们的经费普遍比较紧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十三条,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引入社会力量,是公共图书馆优化自身阅读资源供给的思路之一。

“两年不到,你可能没发现这栋楼发生了变化,但你会发现‘螺蛳壳’里面的‘道场’发生了很多变化,理念上的变化,细节上的变化。”易峰说。比如,“雨图”是南京市首家把读者服务工作全部交给第三方运营的区级图书馆,通过招投标引入南京新华书店为读者开展服务。

困难也还在,今年9月以来雨图延迟服务需要向服务团队支出的费用还是一笔“欠账”,要等来年经费到位才能支付。

挂钩、“社恐”与股民

一位住在18公里外的插画师觉得雨花台区图书馆是“自由职业者的理想办公室”,她自称在馆里工作效率惊人,决定每周都要来一次。那位插画师有着或许是职业赋予的画面感:看法语书的白发奶奶、电脑屏幕上有“密密麻麻图纸”的制图人才、自学中医营养学的中年女士——透过素净的打扮、短发、婚戒和几大本儿童中医养护书籍,她猜测那是一名“宝妈”。

在某自由职业者打卡雨图的网络视频下,有人评论道:“让给有需要的人,(图书馆)不是收容所。”

谁是有需要的人——易峰说自己不会作这样的判断,他的理念是“一位读者,一本书”。他把任何一位读者没有体验到图书馆的“温度”视作馆长失职失责。他说,得到读者的一条建议或意见,要做的不是去思考这个建议是否合理,而是看能不能实现。

有读者建议,地板再干净,放书包也不合适,挂起来最好。馆员试了各种尺寸、材质、款式的挂钩。后来,有个上初中的小读者,从家里带来一种不会损坏桌面的轻便挂钩,图书馆就对照着定制了一批。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学生陈策是“雨图”的“老读者”,图书馆还在菜市场边时,他就去读书学习。在一份课题报告的文末,他致谢“雨图”。在陈策看来,读者提建议是“自我服务”,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人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再服务人,形成良性循环。他养成了习惯,看到一些书被放错位置就转手放回原位,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源远流长 浩如江海——读“荆楚文化史”

《荆楚文化史》 刘玉堂 总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由于自然生态、历史传统和区位交通差异等因素,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生成了各具特点的地域文化,并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图景,它们共同构塑着中华文明的总体面貌。“地利西...

时光列车外的科技风景

《未来科技大爆炸》:汪诘著;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假如有一个1000年前的古人冬眠了500年后醒来,他会发现世界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而我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的世界,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变化速度最快的时期。...

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乌思藏风云》书封。西藏人民出版社供图  小说以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为核心...

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近作速览】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我”的父亲复员后,先是寻的生计方式不合规,后又轻信朋友口中的商机,献出家庭的全部积蓄,还搭上母亲的陪嫁...

他们的文字饱含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

本报记者 路艳霞毛银鹏到北京海淀西二旗一小区干保洁已经两个多月了,63岁的他曾卖过鞋、干过保安,在北京已断断续续生活了20多年。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未改变过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我那僵了十多年的生命之作《在北京》...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

《营造古文导览》:释义古代建筑精粹

【书衣之美】作者:田呢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古建筑和土木工程等实物遗存外,还留有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的图文遗产。正是由于这些图文遗产中记载的营造制度、程序、方法和礼仪等的有序传承,使得古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建筑成就。由中...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学书心得】作者: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当下学书者对隶书的临摹和学习,取法主要集中在汉碑、简牍和清隶之上,在近年的全国展中备受争议的“展览体”,以对汉碑进行改造,使之夸张与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一些质疑之声。纵观...

诗集《田野诗班》——田野里有诗,诗里有童年

《田野诗班》:田野诗班著,李柏霖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红包是个跑步高手,从奶奶手上,跑到我的手上,再从我的手上,跑到妈妈那里”,很多人是通过总台春晚上的歌咏节目《如果要写年》,认识了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

浙大让历史人物故事从古籍文献中“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向媒体与社会公众代表,展示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该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在云四库数据地图中,输入“李白”,系统便将李白从公元701年...

2024
12/11
14:49
浏览量: 28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