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来源:每日新闻网 | 时间:2025-04-29 10:51:25 | 点击:53872

每日新闻网河南讯 :文/郑剑 图/袁志华

       乙巳春日,乍暖还寒。92岁的袁鸿典老人在手不释卷地阅读新近出版的《逐浪前行——商丘日报创刊40周年百版典藏特刊》。他身穿深蓝色的家居服,坐在那里认真翻阅着,没有丝毫倦意,那学习劲头不输年轻人。真应了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的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1.jpg

2012年家父袁洪典出席张登强深圳龙展开幕式

      近日,记者在河南省商丘市文化路一个小区里,见到了这位慈祥可爱的老人,想探秘一下他的养生之道。

钟情书法一辈子

      这是一间普通的平房,靠窗摆放着一个宽大的书案,书案上大大小小的毛笔,墨水,宣纸,镇尺等一应俱全。墙上挂着书法家赠送的两幅书法条幅。简易的书架上有《书法·章法》《书法大字典》等书籍。

2.jpg

家父在自己书法作品前留影,金居银郡,二姐家!

      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袁鸿典,退休前是一位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他从6岁起,进私塾,学写毛笔字,受到私塾老师的严格要求。那时候,毛笔是唯一的书写工具,写不好毛笔字寸步难行。童年时期的刻苦练习,为他日后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真写好一笔一画的习惯,一直伴随他终生。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书生涯里,也一直保持着写毛笔字的习惯。

3.jpg

      袁老师先后在老家柘城县农村的几所中小学教书。虽然大多数时候所担的课程是数学,但由于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国学文化的基础十分扎实。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常常抽调他去帮助写作材料。因为毛笔字写得最好,他也成了大忙人。逢年过节,亲戚邻居门上贴的春联,要他写;村里人家平时有了红白事,请他写;学校里出墙报、刷标语,也都是由他出面完成。大家都说,袁老师脾气好,为人随和,无论是公事私事,随请随到,从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就这样,即使在文化荒芜的日子里,他也没放弃自己对书法的爱好。是生活,人情,逼迫着他把书写的水平一步步提高。他教过的学生还依稀记得,那时候,校园里,村头上,到处都贴着袁老师写的大字。

4.jpg

      “从前也没有想过成为什么书法家,只是多写、多练,把字写得美观大方。后来,我才开始专攻柳体,又学习了王羲之的《十七帖》,阅读了舒同、启功等大师的作品,让自己的书写路径逐步向名人大家靠近。”如今,袁老师虽然已是92岁高龄,但说起话来仍然铿锵有力,思路敏捷。

与时俱进唯好学

      1994年从教育战线退休之后,袁鸿典把练习书法当做了生活中的必修课。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从没有停止过书法练习的脚步。除此之外,他还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时刻关注时政新闻,家里面的党报党刊他一天不落地学习。因此,他发自内心的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高兴,为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欣慰,他书写的内容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一致,与时俱进。他把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与社会公益事业结合起来,不计名利,忘掉得失,只要对社会有益,能够对人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他就把书法作品相赠送。

5.jpg

我将为数不多的隶书作品赠送乡友王国壮

      2013年12月,袁鸿典老师在其次子袁志华的策划和鼓动下,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以“愿天下老人都健康长寿、开心快乐”为主题的五棵松书画展。参加五棵松书画展的五位老人,年龄最小的80岁,最大的86岁。他们退休前在大学、中学任教,都曾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6.jpg

      袁鸿典老师参展的30多幅书法作品有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所书写的内容既有毛泽东诗词、唐诗宋词、名言警句,也有他自己创作的近体诗。他书写的字体雄健有力,内容健康向上,那力透纸背的书法功力,像他的身材一样板正、硬朗而又富有“精气神”,多种字体的融合,显示了袁老师的多才多艺。

心慈积善乐施教

      几年前,袁鸿典老师应邀参加了由健康时报社主办,面向全国征集的以“善养生、抗衰老”为主题的书法大赛,他的作品获优秀奖。在平时,他也喜欢书写与健康养生有关的名言警句,然后挑拣自己写得比较满意的作品送人。他把自己的书法练习作为养生之道,无论寒暑冬夏,他都要写上几个小时,有时候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7.jpg

      他说:“我喜爱书法艺术,笔墨纸砚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一天也离不开它们。”尽管儿孙满堂,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一心写毛笔字”是晚年袁鸿典生活的真实写照。“每天要写字这是个功夫,我深有体会,三天不练自己知道,一周不练别人知道,一月不练功夫减半。所以坚持练习,狠练基本功,除了练就背古诗词以外,还要背草字符号,背草字结构口诀。”

8.jpg

      袁鸿典老师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是袁老师书写最多的内容。他平时乐善好施,乐观开朗。在他儿孙满堂的大家庭里,时时洋溢着其乐融融的氛围。他和老伴用勤劳的双手哺育了两儿、两女。如今孩子们已经成家立业。几天前,他仍然在给孙子袁一山辅导数学作业,课程讲得头头是道。

9.jpg

外甥赵远在大姐指导下为家父理发

      老人家在安享晚年的同时,经常关心着国家大事,他也在不停地用自己的书法作品为时代讴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袁鸿典老师的书法已被多家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同时,他的书法作品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

10.jpg

      备注:袁洪典,1934年出生,男,中共党员,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酷爱书法,终身爱好!2013年12月与董国楹,李燕杰,敢峰,任德隆一起举办了“五棵松书法展”,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女士出席开幕式并剪彩!

   (作者郑剑,本名袁正建。本科学历,主任记者。任职商丘日报社。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商丘日报专栏作家通联: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文化路书香人家小区17号楼电话:13603709807  微信同号)


编辑:唐玲

【作者:郑剑 】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乌思藏风云》书封。西藏人民出版社供图  小说以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为核心...

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近作速览】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我”的父亲复员后,先是寻的生计方式不合规,后又轻信朋友口中的商机,献出家庭的全部积蓄,还搭上母亲的陪嫁...

他们的文字饱含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

本报记者 路艳霞毛银鹏到北京海淀西二旗一小区干保洁已经两个多月了,63岁的他曾卖过鞋、干过保安,在北京已断断续续生活了20多年。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未改变过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我那僵了十多年的生命之作《在北京》...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

《营造古文导览》:释义古代建筑精粹

【书衣之美】作者:田呢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古建筑和土木工程等实物遗存外,还留有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的图文遗产。正是由于这些图文遗产中记载的营造制度、程序、方法和礼仪等的有序传承,使得古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建筑成就。由中...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学书心得】作者: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当下学书者对隶书的临摹和学习,取法主要集中在汉碑、简牍和清隶之上,在近年的全国展中备受争议的“展览体”,以对汉碑进行改造,使之夸张与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一些质疑之声。纵观...

诗集《田野诗班》——田野里有诗,诗里有童年

《田野诗班》:田野诗班著,李柏霖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红包是个跑步高手,从奶奶手上,跑到我的手上,再从我的手上,跑到妈妈那里”,很多人是通过总台春晚上的歌咏节目《如果要写年》,认识了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

浙大让历史人物故事从古籍文献中“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向媒体与社会公众代表,展示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该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在云四库数据地图中,输入“李白”,系统便将李白从公元701年...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_

原标题:中篇小说《卓玛日记》(刊发于《当代》2025年第3期)   草原与城市的对话   作者:王小王【近作速览】牧民的女儿卓玛本以为自己会考上大学,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哥哥的逝去改变了她命运的轨迹。当她终...

传统服饰主题图书:尽显中华服章之美

近年来,影视剧《清平乐》中的服饰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受到年轻人追捧;舞剧《孔子》中演员衣袂翩翩,圈粉观众;《国家宝藏》《衣尚中国》等节目以服饰为媒,解读传统服饰文化;国产服装品牌的新品设计,融合中国传统色彩、非遗编织技艺,...

2025
04/29
10:51
郑剑
浏览量: 5387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