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书房内外:知识的栖居与纸墨间的旷野

书房内外:知识的栖居与纸墨间的旷野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2-14 15:16:02 | 点击:214

原标题:书房是精神的栖居地,阅读是文明的呼吸声,而学者则是知识的摆渡人——   书房内外:知识的栖居与纸墨间的旷野   王俊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著 任羽中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等好事》(北大学者书房第二辑)以“书房”为切口,将镜头对准16位北大各学科领域代表性学者的精神原乡,在纸墨间揭开他们学术常青的密码。治学之道,最重要的无外乎三者:书房、阅读与学者。书房是精神的栖居地,阅读是文明的呼吸声,而学者则是知识的摆渡人。书中,三者交融为一,织就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学术星图。如是,《第一等好事》绝非简单的书斋图录,而是一次深入学者精神世界的思想之旅。

书房:精神的拓扑学

在人工智能席卷一切的当下,“书房”似乎成了一个充满悖论的隐喻:它既是物理空间中最私密的角落,又是思想疆域里最开放的宇宙。书房的四壁既是围栏,亦是桥梁:围栏之内,学者与自我对话;桥梁之外,思想向八方延伸。

物理意义上的书房不过方寸之地,却因书籍的存在成为多重时空的叠加态。打开一本先秦典籍,便踏入诸子争鸣的稷下学宫;翻阅康德手稿的译本,又能与哥尼斯堡的星空对话。书房中的学者站在古今时空的交汇点上,以书籍为棱镜,折射出人类文明的谱系。这种精神漫游的广度,恰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特质。算法可以解析文本的逻辑,却无法体验在故纸堆中偶遇灵光的颤栗,更难以理解书页间留白处潜藏的未尽之意。

数字时代的书房更显现出拓扑学的动态性。书房的精神性不在于载体的形式,而在于知识组织的有机性。如同树木通过年轮记录气候变迁,书房通过书籍的聚散映射着学者思想的生长轨迹。

阅读:对抗信息熵增的仪式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阅读”常被简化为信息攫取的工具。而书中,北大学者却将阅读升华为对抗熵增的庄严仪式。熵增定律揭示宇宙终将走向无序,借热力学熵增的隐喻,我们得以凝视文明对抗精神无序的努力。阅读是这种对抗的微观镜像,即通过构建个人认知秩序抵御信息的熵增。我们身处的当下,碎片化信息如沙尘暴般席卷认知疆域,短视频将人们的思维切割成闪光的断片,那些伏案抄录的指尖、反复批注书页的笔迹、在故纸堆中逡巡的目光……一个个看似低效的笨拙姿态,恰是对快餐式知识生产和消费的无声反抗。

数字时代的阅读危机,本质上是人类精神生态的预警。当推送机制用“猜你喜欢”驯化思维,当跳转链接将深度思考切分为闪烁的节点,我们不仅失去了宝贵的专注力,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思想的活力。北大学者对阅读的坚守,恰似数字荒原上的一片绿洲。那里允许迷途,鼓励迂回,珍视在字里行间“走失”时偶遇的灵光。或许,阅读的终极意义正在于这种“无目的性”的漫游。那些被笨拙抄写的句子、被反复勾画的段落、在书页间夹藏的批注,最终都化作抵御熵增的堤坝,都在证明着:在信息泛滥的纪元,仍有灵魂选择以文字的密度对抗着无序与涣散。

学者:在词语的深渊中打捞星光

学术的崇高性常被误解为与世俗的疏离,仿佛学者是栖居云端、不染纤尘的观察者,以冰冷的目光丈量人间。而该书最动人的篇章,恰在于揭示北大学者如何在学术生涯中与书籍相互成全。北大学者以笃志的热忱投入知识的汪洋,又在字里行间不断发现自我,升腾起热烈的生命温度。

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北大学者在阅读与思考中链接起精神上传承的纽带。代代北大学人,在写书、赠书、评书、荐书中达成心灵契合,齐力托举学术的薪火。

掩卷而思,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群超凡脱俗的智者,而是一群以学术为志业的普通人——他们也会在挑灯夜战时疲惫,在田野调查中困惑,在学术争论中较真。书卷气与人间烟火,在此交融。北大学者的书房里落满红尘,蕴藏着“不为功名富贵”的洒脱,亦凝聚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书房之外,仍有旷野

《第一等好事》最终指向一个书房以外的命题:在数字文明席卷一切的今天,如何守护人类精神的“慢变量”?北大学者给出的答案藏在各自的人生选择中。他们以书房为起点,却从未止步于四壁之内。章永乐老师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待解读的文本,外面是无形的书房。”书房的概念早已突破物理空间的桎梏,演变为流动的精神场域。真正的书房,恰恰存在于对书房的超越之中。

在算法统治的喧嚣世界里,北大学者用书房筑起一座座精神的灯塔,提醒我们:阅读仍是人类对现代社会浮躁、惰性、空虚等元素最古老又最有效的抵抗。或许这正是“第一等好事”的真谛:在书页翻动间,我们始终相信,有些火光永不熄灭。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源远流长 浩如江海——读“荆楚文化史”

《荆楚文化史》 刘玉堂 总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由于自然生态、历史传统和区位交通差异等因素,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生成了各具特点的地域文化,并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图景,它们共同构塑着中华文明的总体面貌。“地利西...

时光列车外的科技风景

《未来科技大爆炸》:汪诘著;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假如有一个1000年前的古人冬眠了500年后醒来,他会发现世界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而我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的世界,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变化速度最快的时期。...

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乌思藏风云》书封。西藏人民出版社供图  小说以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为核心...

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近作速览】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我”的父亲复员后,先是寻的生计方式不合规,后又轻信朋友口中的商机,献出家庭的全部积蓄,还搭上母亲的陪嫁...

他们的文字饱含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

本报记者 路艳霞毛银鹏到北京海淀西二旗一小区干保洁已经两个多月了,63岁的他曾卖过鞋、干过保安,在北京已断断续续生活了20多年。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未改变过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我那僵了十多年的生命之作《在北京》...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

《营造古文导览》:释义古代建筑精粹

【书衣之美】作者:田呢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古建筑和土木工程等实物遗存外,还留有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的图文遗产。正是由于这些图文遗产中记载的营造制度、程序、方法和礼仪等的有序传承,使得古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建筑成就。由中...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学书心得】作者: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当下学书者对隶书的临摹和学习,取法主要集中在汉碑、简牍和清隶之上,在近年的全国展中备受争议的“展览体”,以对汉碑进行改造,使之夸张与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一些质疑之声。纵观...

诗集《田野诗班》——田野里有诗,诗里有童年

《田野诗班》:田野诗班著,李柏霖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红包是个跑步高手,从奶奶手上,跑到我的手上,再从我的手上,跑到妈妈那里”,很多人是通过总台春晚上的歌咏节目《如果要写年》,认识了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

浙大让历史人物故事从古籍文献中“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向媒体与社会公众代表,展示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该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在云四库数据地图中,输入“李白”,系统便将李白从公元701年...

2025
02/14
15:16
浏览量: 21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