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电视剧创作纷纷从“他乡”回到“故乡”

电视剧创作纷纷从“他乡”回到“故乡”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01-17 22:02:50 | 点击:9212

近日,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的续作《故乡,别来无恙》播出。从“在他乡”到“回故乡”,时隔两年多,两部作品从剧名、人物到剧情,形成巧妙的对比呼应,道出了当代人寻找人生方向、思考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也昭示着国产剧集在创作思路、聚焦场域、故事构思方面的创作转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从乡村到城市,不同地区的发展活力被不断释放出来。现实中,不少在他乡努力扎根的奋斗者,在发现故乡的就业机会增多后,开始思考“是继续留在他乡打拼,还是回乡发展”的问题。很多人直接付诸行动,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人口回流。于是,在城乡双向流动新趋势和城乡观念新变化作用下,关注迁徙者不同的人生故事,成为电视剧的创作新热点。从表现人物返乡后投入家乡建设事业的《富春山居》《去有风的地方》,到将“是在他乡还是回故乡”的思考贯穿剧情讲述的《父辈的荣耀》《故乡,别来无恙》,新近涌现的这波返乡主题创作中蕴含的家国情怀、青年梦想,所折射的创业活力、情感力量,为电视剧创作者提供了观照火热现实的新视角,思考人生方向的新维度。

围绕返乡主题创作的创新,首先表现在它捕捉到了年轻一代对个体与故乡关系的新思考。提速的生活节奏和忙碌的生活状态,使现代人处于复杂的观念激荡中。于是,寻找坐标、实现自洽,是当下影视作品常见的创作主题。曾经,在以《北京女子图鉴》《欢乐颂》《三十而已》为代表的都市剧浪潮中,工作的价值感、物质上的想象空间和大都市提供的各种机会,是主角们认同他乡生活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叙事框架下,有些创作会出现通过否定故乡生活方式以确认他乡生活方式的表达。比如,过度放大原生家庭的矛盾,夸张表现亲属或熟人关系的各种问题等。其实,他乡与故乡仅是人生选择的不同,不该对立起来。在人与所在区域建立连接时,决定去留的因素很多,只看物质条件优越与否,人际关系是简单还是复杂,也过于片面。新近涌现的创作表现了对人与故乡关系的重新审视。《故乡,别来无恙》《父辈的荣耀》不仅勾勒了主人公回到家乡后,适应新工作、新生活的第二人生曲线,还从精神层面表现了青年人内在秩序的重建——并非只有在异乡扎根,才能证明自己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与功利意义上的自我实现相比,在见过世面、经历人生洗礼之后,用全新视角审视自己长大的地方,发掘新的发展机遇,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为亲人、家庭、故乡乃至国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能带来更真实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其次,复调式的青春奋斗图景让返乡主题创作闪耀别样光彩。在电视剧创作中,故乡并非亘古不变的宁静形象。它硬币的一面是迷人的地域文化和相对较慢的生活节奏,另一面则是不断更新的社会面貌和日益增强的经济动能。比如,《故乡,别来无恙》的主角回到成都后,分别以不同的青春奋斗姿态,融入故乡发展的热潮中去。她们有的接受独当一面的工作挑战,在故乡开辟业务新板块;有的汲取四川地域文化的养分,通过直播实现二次创业;有的则在故乡的求职之旅中,得到创作不可或缺的人生历练和精神滋养。还有《大山的女儿》中投身家乡脱贫攻坚事业的黄文秀,《去有风的地方》中从北京回家乡大理创业的谢之遥,复调式的青春奋斗图景不仅体现了青年人返乡发展的多种可能,还向人物的内心开掘,呈现他们寻求自我价值认同、平衡理想和现实、跳出“舒适圈”等返乡后可能遭遇的心理危机和心灵困惑。可见,返乡不等于“躺平”。当返乡青年们的个人成长与故乡的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时,人与所处空间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共生关系。

最后,返乡故事中人物与原生家庭关系的重建或再确认,为电视剧创作拓展了表达空间。在以他乡为背景的都市剧中,隐于远方的原生家庭常是模糊的,甚至被简化成戏剧动因。比如,讲青年女性到异乡打拼的故事,常要营造一种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氛围;塑造执迷于都市物质生活的青年人,往往会给他设置一个逃离贫穷家庭的内在心理动因。然而,将个体的独立与同原生家庭关系割裂画等号,也是一种创作上的懒惰。现实生活中,年轻人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是复杂的、多样的,理解隔阂形成了多少浓郁乡愁。而当下的返乡创作直面这种复杂关系。很多作品以人物的青春奋斗和自我成长为主线,以他们与原生家庭重新连结、达成和解为辅线,通过代际沟通,观念交流,感知父母亲人的深沉情感,使返乡创作呈现出既柔软又昂扬的调性。

其实,从哲学角度说,每个人都不是在一个区域固守着的个体。这里或者那里,故乡或者他乡,我们都是迁徙者、寻求者、探索者,身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所以,电视剧创作中的返乡主题不应止步于单纯探讨在哪里生活的问题,而要升华为文化寻根和精神返乡。就像古时候的广府人和客家人,闯关东、下南洋,先辈的脚步走过东南西北,不变的是每个人心里流淌的文化血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牵连。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如果能从寻找“此心安处”的角度继续拓展返乡故事创作,就能打开观照当代人尤其是青年观念流变的全新创作空间,引导观众以更加自洽的心理状态思考人生的奋斗历程。

(作者:赵聪,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奖活动部主任)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源远流长 浩如江海——读“荆楚文化史”

《荆楚文化史》 刘玉堂 总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由于自然生态、历史传统和区位交通差异等因素,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生成了各具特点的地域文化,并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图景,它们共同构塑着中华文明的总体面貌。“地利西...

时光列车外的科技风景

《未来科技大爆炸》:汪诘著;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假如有一个1000年前的古人冬眠了500年后醒来,他会发现世界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而我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的世界,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变化速度最快的时期。...

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次仁罗布长篇小说《乌思藏风云》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乌思藏风云》书封。西藏人民出版社供图  小说以13世纪中叶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凉州会谈”为核心...

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近作速览】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我”的父亲复员后,先是寻的生计方式不合规,后又轻信朋友口中的商机,献出家庭的全部积蓄,还搭上母亲的陪嫁...

他们的文字饱含生命的质地、泥土的厚重

本报记者 路艳霞毛银鹏到北京海淀西二旗一小区干保洁已经两个多月了,63岁的他曾卖过鞋、干过保安,在北京已断断续续生活了20多年。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从未改变过他对文学的坚守和执着。“我那僵了十多年的生命之作《在北京》...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健康书橱)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

《营造古文导览》:释义古代建筑精粹

【书衣之美】作者:田呢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除了古建筑和土木工程等实物遗存外,还留有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的图文遗产。正是由于这些图文遗产中记载的营造制度、程序、方法和礼仪等的有序传承,使得古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建筑成就。由中...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学书心得】作者: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当下学书者对隶书的临摹和学习,取法主要集中在汉碑、简牍和清隶之上,在近年的全国展中备受争议的“展览体”,以对汉碑进行改造,使之夸张与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一些质疑之声。纵观...

诗集《田野诗班》——田野里有诗,诗里有童年

《田野诗班》:田野诗班著,李柏霖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红包是个跑步高手,从奶奶手上,跑到我的手上,再从我的手上,跑到妈妈那里”,很多人是通过总台春晚上的歌咏节目《如果要写年》,认识了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

浙大让历史人物故事从古籍文献中“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近日,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向媒体与社会公众代表,展示了数字人文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该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在云四库数据地图中,输入“李白”,系统便将李白从公元701年...

2024
01/17
22:02
浏览量: 921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