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仨理工科女生易拉罐巧做“凤冠”变废为宝

仨理工科女生易拉罐巧做“凤冠”变废为宝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4-28 14:05:37 | 点击:158

3名女生拿着凤冠合影。安徽工业大学新媒体中心 韩健/摄

“太意外,没想到我们这款凤冠火出圈啦!”近日,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的徐若涵、庄昕昱、王尧睿3名大一女生,耗时4周用易拉罐制作的珠翠凤冠在网络平台上刷屏。这件融合传统美学与环保理念的小小手工艺品,不仅在校园内引发关注,更收获了网友们的点赞。

谈及创作初衷,徐若涵介绍,这本是学校“创造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开发”课程的小组作业——利用废品再造新物。巧合的是,这3名理工科女生对手工制作与传统工艺抱有共同的热爱:徐若涵自幼受奶奶影响,对手工技艺耳濡目染;庄昕昱热衷缠花、刺绣;王尧睿则在香薰制作、绘画、刺绣等领域颇有心得。

该校“创造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开发”课程旨在通过“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每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每人一项专利”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训练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徐若涵对凤冠的特别关注,源自视频平台B站中,一些知名非遗博主对传统技艺的还原视频。“他们的努力让我看到,古老工艺在现代视角下依然充满生命力。”她说,凤冠繁复的装饰与精巧的结构深深吸引着她,让她萌发了用现代材料诠释传统凤冠的想法。

在材料选择上,三人展现出“变废为宝”的环保巧思:易拉罐的金属质感与光泽,经加工后能呈现类似传统金属饰品的效果,其环保属性也与创作主题高度契合。而整顶凤冠使用了约20个废弃易拉罐。

徐若涵举例,蓝色翠羽部分需先将易拉罐裁剪成特定形状,再用蓝色喷漆上色,模仿点翠工艺的效果;凤凰纹样的制作则更为复杂,需先在纸上绘形,再裁剪罐片并喷涂金漆,为增强立体感,还要用罐片在平面凤凰上镶嵌出立体鳞片。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珍珠配饰部分创新性采用快递包装的泡沫小球,围绕“玛瑙”(由玻璃仿制)进行镶嵌,既保留了立体装饰感,又暗藏环保巧思。在工艺上,团队借鉴景泰蓝掐丝珐琅技法,将金属细丝按纹样掐制成形并粘焊在翠羽边缘。“这种传统工艺能让翠羽金边更显精致华丽,凸显层次感与质感。”徐若涵解释道。

凤冠形制主要参照明代经典样式,同时融入艺术家王依雅《繁空录》系列展览展示中的设计元素,并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雕琢细节。谈及制作难点,徐若涵坦言,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掐丝时,由于胶水控制不当,常蹭掉漆色,反复补涂是常态。两侧挑牌的承重问题更是挑战,我们最初尝试将挑牌绑在‘凤凰’尾部,却导致主体变形,最终通过铁丝加固才让挑牌以完美角度呈现。”

这一个个小细节的打磨,也让团队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的匠心。

采用易拉罐制作传统凤冠,是否担心被质疑“不够正宗”?徐若涵直言,团队最初也曾有过这样的顾虑,“但我们认为,传统是根基,传承并非一味地对传统进行简单复刻,融入当下的理念和审美,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当代生活对话。用易拉罐制作凤冠,正是以新的形式展现凤冠之美。”

谈及创作的感受,庄昕昱感叹,凤冠制作让她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非遗传承人的不易。尽管三人所用材料与技法已极大简化了传统工艺的繁复流程,可制作过程仍困难重重。“不难想象古人与非遗技艺传承人在传统工艺中所倾注的心血。比如我们用易拉罐和漆等代替点翠工艺部分,虽然简化许多工艺,但仍然费了一番波折。”她说。

参与创作也极大加深了庄昕昱和王尧睿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解。她们了解到,色彩上,传统凤冠多采用红、金等鲜艳且富有寓意的颜色,象征吉祥、尊贵,色彩搭配既大胆又具视觉冲击力。而龙凤和云纹等传统纹样寓意美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尧睿在凤冠制作中负责珍珠串连、易拉罐切割和拍摄工作,她尤其注意到传统美学的深层内涵——颜色、纹样皆有文化深意,并非单纯的视觉美感。此外,凤冠的线条流畅且富有动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真正的传统美学不仅是外表美观,更在于文化传承、作品意蕴与技艺匠心的交融共生。”她说。

经过亲身实践,徐若涵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前景光明。她认为,从知名非遗博主千万级的粉丝量可见,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已形成热潮。她坚信,短视频作为直观且贴近生活的媒介,能像纽带般连接起古老技艺与年轻一代,不仅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助力其在当代找到新的传承人,让创新传承脉络在数字时代延续下去。

这段历时4周的创作经历于三人而言,早已超越了课堂作业的意义。当20个易拉罐经过裁剪、塑形、掐丝、镶嵌等工序,蜕变为一顶流光溢彩的凤冠时,它承载的不仅是“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更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3名女生希望,这件特殊的手工艺品能被更多人看见,让传统工艺的魅力触达更多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实习生 郭安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8日 04版

责任编辑:孙佳蔚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1309家县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能力,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县城,被称为中国的底色。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地区,常住人口达到了7.48亿,占国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几年,随着城市与县城的消费边界逐渐消融,县域也常被说起撑起了中国消费的一片天。那与县域消费一...

刘钊:为瓜菜装上优质的“中国芯”

选育120个瓜菜新品种,获得86个植物新品种权,申请4项发明专利。10年时间里,山东省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钊一直在从事瓜菜遗传育种、新品种开发及推广工作。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

“没苦硬吃”,没有必要

近日,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一名高中学生出操时被操场地面烫伤,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据报道,事发学校为广东省普宁市第三中学。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该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多名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并质疑学校处理...

垃圾废物侵占良田,有关部门必须补上漏洞

5月18日晚,央视新闻报道反映,在湖南湘潭、江西萍乡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其中一些被水泥块、红砖、石膏板、瓷砖、砖块、塑料、薄膜等垃圾覆盖的土地,还是...

孩子太早戴近视镜,会加重近视……是真是假?

  多学一个知识点  ——戴近视镜不会使眼睛变形  眼睛变形(如眼球突出、眼轴变长)是近视度数加深的结果,而非戴眼镜所致。尤其是高度近视者,眼轴延长更明显,与是否戴镜无直接关联。  若孩子觉得戴框架眼镜不方便,可在医生指...

化身猫狗“平替” AI宠物抢食孤独经济

视频海报由AI辅助生成一些五颜六色的“毛球”挤在长桌上,柚子大小,有的戴着兔耳朵,有的背着牛仔帽。每个“毛球”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夸张的电子大眼睛,有绿色的,有蓝色的,有的冒“爱心”。它们时不时扭动胖胖的身体,时不时发出婴儿...

学者三年田野调查被判AI代笔 论文AI率检测如何避免“误伤”

“论文疑似AI生成率82.54%。”5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将刚刚完成的研究秀场直播产业的论文,提交至某学术论文检测平台,得到的结果令他哭笑不得。他发现,系统标红的“高度疑似AI生成”段落,是他们研究团队...

别让“儿童网红化”消解童真

近年来,“儿童网红”的身影在短视频平台上愈发常见。许多账号打着“记录成长”“亲子互动”的名义,实则以儿童形象为卖点,通过精心包装、剧本化运营和商业化变现走上流量快车道。《法治日报》记者近期随机选取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粉丝量...

为见义勇为者安排补考 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目标

近日,“山东一考生为救发病同学错过春季高考”一事在舆论场上引发广泛关注。据闪电新闻报道,5月10日早上,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2022级学生姜昭鹏和同学搭乘网约车前往考点,准备参加山东省职教高考。但在上车约1分钟后,同行同...

银发族文化消费渐热 年轻人能做点啥 88.7%受访者支持长辈发展文娱爱好_

看一场刀郎演唱会、报名一门老年大学课程、参加一次“夕阳红”旅行团……近年来,越来越多老年人愿意为精神消费买单,银发族的文化消费潜力显现。你了解家中长辈的文化消费活动吗?你觉得年轻人可以为长辈的文化消费提供哪些帮助?近日,...

2025
04/28
14:05
浏览量: 15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