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文化·旅游 > 呵护文化瑰宝 探寻文明历史——写在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考古发现50周年之际

呵护文化瑰宝 探寻文明历史——写在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考古发现50周年之际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4-09-10 08:32:18 | 点击:2662

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多彩世界,这是一处启迪后世的玄妙空间,这是一座世界文明的文化坐标。

沉睡2000多年的秦始皇帝陵的“地下军团”——兵马俑,一经发现即震惊世界,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半个世纪间,在几代考古工作者持之以恒地探寻与追问下,兵马俑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

游客步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2024年9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秦风扬中外,文韵烁古今。栩栩如生的陶俑、气势磅礴的军阵,实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辉煌历程,彰显着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发现兵马俑:秦军雄魂展风华

巍巍秦岭下,幽幽骊山旁。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寝坐落于此。

这是2024年9月3日拍摄的秦始皇帝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巨大的地上封土、规整的地下墓葬。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这样描述这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寝:“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为后世留下许多悬念和遐想。

这其中,兵马俑的发现生动又离奇。

1974年春,在陕西省临潼县(现西安市临潼区)西杨村,当地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一些陶俑碎片。“这些陶俑碎片横七竖八地散落在打井现场。有人猜测是砖瓦窑,有人说是古庙塑像。”时任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队领队的袁仲一回忆道。

时任秦始皇兵马俑考古队领队的袁仲一在陕西西安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现场进行文物清理工作(1974年摄)。新华社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虽然发现的是陶俑碎片,但初步拼对出的几尊陶俑足以在当时的考古界引起轰动:从陶俑的发型服饰、神态姿势,到同时发现的铜镞和铜弩机……可以看出,这是秦代的武士俑!

专业考古队随即成立。自此,一代代考古人在这里持续进行兵马俑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参与兵马俑第三次发掘的考古人员在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内进行发掘清理(2012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曾在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中任领队。一尊彩色陶俑的出土瞬间,至今仍让她记忆深刻:用手术刀轻刮一块篮球大的“土块”,浮土散去,粉颊朱唇的彩色陶俑渐露真容。

“与‘他’对视的那一刻,我仿佛面对着一名活生生的秦代战士。”许卫红说。

2023年,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公布——新发现陶俑陶马200余件、初步厘清了军阵的排列规律、明确了秦陵陶俑的制作程序。

游客在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参观(2024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半个世纪里,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为世人徐徐展开2000多年前宏伟壮阔的历史画卷:

数量惊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被相继发现,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埋藏着约8000件陶俑陶马,以及数以万计的铜镞等兵器;

布局规整——三个兵马俑坑排兵布阵规整,还有分列的兵营、军幕等功能区分,攻守兼备、组织严密;

制作精巧——兵马俑不仅身姿服饰各有差异,连脸型都有“国”字、“申”字、“甲”字等多种,配合表情、胡须、发型等变化组合,可谓“千人千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式启动秦始皇帝陵二号兵马俑坑第二次发掘(2015年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说,“以兵马俑的发掘为起点,中国考古界对秦陵、秦文化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兵马俑具有丰富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从事秦汉历史与考古研究的西北大学教授徐卫民说,“它既是探索研究中华文明的珍贵文化遗产资源,也是展现中华文明风采的重要载体。”

守护兵马俑:匠心妙手焕光彩

令人惊叹的是,兵马俑最初深埋于地下时,并不像今天看到的那般“灰头土脸”。考古资料表明,兵马俑原是通体施彩,有朱红、粉绿、赭等十多种颜色。

“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15秒就开始变化,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起翘、剥落,有的就遗留在泥层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在兵马俑一号坑修复现场对新修复的兵马俑进行彩绘加固保护(2019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俑身彩绘如何保护?陶俑碎片怎么修复?50年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孜孜不倦探寻答案。

“兵马俑一经出土,先要经过探伤、检测等‘体检程序’,再进行加固、拼对、粘接、补全等修复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兰德省说。为留住“真彩”,中外合作开展文物科技保护研究,系统揭示了彩绘的层次结构、物质组成、工艺以及损坏机理。“我们使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保住兵马俑表面色彩的同时,减缓了褪色速度。”

“我们还在颜料中分析出一种尚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这对研究我国古代颜料史具有重大意义。”夏寅说。

近年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攻克兵马俑等珍贵文物在考古发掘、保护修复中的难题。“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光谱色彩分析“诊断”彩绘文物病害,空地融合三维建模技术进一步厘清遗址的规模形制等……科学力量的不断注入激活文化遗产保护“一池春水”。

这是2024年9月3日拍摄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保护修复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线上展厅”,点开500亿像素的兵马俑一号坑室内全景图,俑坑里每尊兵马俑的发髻、表情纤毫毕现。互动体验产品“云游百戏俑”则将实景与VR技术结合,再现秦朝宫廷场景。

游客在位于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百戏俑坑参观(2024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铠甲军吏俑、铠甲武士俑、跪射武士俑……现场真是气势恢宏,线上展厅的细节更是震撼人心!”身为“文博迷”的游客王楷激动地说。

“近期,在兵马俑考古现场建设的应急保护实验舱、发掘与保护平台投入使用,可以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同步进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说,“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秦陵考古的发现和分析能力,加强考古成果的创新性转化。”

对话兵马俑:古老文明扬中外

“‘他’已经2000多岁了,但盔甲和头发上的细节依然清晰可见!”站在一尊陶俑前,英国游客塔米拉不禁惊叹。今年5月,她到中国旅游,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是重要一站。

兵马俑的发现,让这片土地从山野乡村变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6亿人次国内外游客前来一睹“大秦雄风”。其中,2023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创建馆以来年观众数量最高纪录。

这里也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先后接待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200余人次。

作为“文化使者”,兵马俑不断走出国门,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向国际社会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如今,兵马俑已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等49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举办了277次展览,深受外国观众喜爱。1976年,秦兵马俑首次出国展出地是日本。2022年,兵马俑再次到日本展出,为期一年的“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吸引了超过40万名日本民众。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上展出的秦始皇兵马俑(2020年1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与此同时,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持续加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牵手”德国、比利时、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及国内多所高校,多年来不断探索未知、解答谜题,在土遗址保护、陶质文物修复技术优化、秦时期手工业生产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研究成果也不断转化应用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说:“在合作中,不仅要共同开发适用于文物保护实际的技术体系,还要共同培养从事文物科技保护的青年人才。文化遗产属于历史,更属于未来。”

这是2024年9月3日拍摄的“青铜之冠”铜车马。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今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就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开展科学研究,合作开展巴黎圣母院修复和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保护工作。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以兵马俑等珍贵文物为代表的秦陵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李岗说,“我们置身于考古工作的黄金时代,探寻中华文明基因密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是新时代考古工作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文字记者:沈虹冰、刘书云、杨一苗

责任编辑:刘桢珂】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穿在身上的史诗

【晒晒咱的镇馆之宝 】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 吕慎  “太美喽,古朴中透着时尚!”贵州省博物馆展厅中,观众在蜡染褶裙前低声赞叹。裙裾间翻飞的鹭鸟纹,展示着苗族的“最炫民族风”。  蜡染,古称“蜡缬”,即采用蜂蜡为防染材...

跟随影视作品,到成都的街道走一走

  说到成都,相信很多人会想到大熊猫。在2023年,成都还迎来一只“金熊猫”,这就是第一届金熊猫奖。今年9月12日至13日,第二届金熊猫奖将在成都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视人和嘉宾,因影视来到四川,齐聚成都。  成都,是一...

心脏病发作时,用力咳嗽能自救?这些误区要避开

“心脏病发作时用力咳嗽能自救”?  网上经常有人说:如果心脏病发作时没人帮忙,就要立刻大口呼吸、用力咳嗽,坚持几分钟,就能撑到救援到来。这种说法对吗?  流言分析  这种说法没有依据。  咳嗽动作只能在病人清醒、持续心电...

北京计划到2026年底发展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成员规模至1000家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记者阳娜)在9月10日举行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人工智能生态伙伴大会”上,《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2.0》(以下简称“伙伴计划2.0”)正式发布。伙伴计划2.0明确,...

俄外交部重申俄方愿就无人机事件与波兰磋商

△俄外交部大楼(资料图)  俄罗斯外交部10日发表声明说,就波兰所谓无人机越界事件,俄外交部愿意加入两国国防部之间可能举行的磋商。  声明说,俄国防部已确认波兰境内并无俄方打击目标。俄军当天对乌打击中使用的、波方所谓进入...

特朗普政治盟友遭枪击身亡全美降半旗 嫌疑人已获释

当地时间9月10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卡什·帕特尔表示,因枪杀知名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而被拘留的嫌疑人在接受执法部门审讯后已被释放。他表示,调查仍在继续,将继续发布信息以维护透明度。  美国知名保守派活动人士、总统特...

烟台高新区开展“少年爱国防”国防教育主题活动

.烟台高新区开展“少年爱国防”国防教育主题活动 视频 编辑:王明  审核:同期声

一等奖第一名!烟职教师闪耀山东省精品实训课程比赛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潘静宇  近日,2025年度山东省精品实训课程比赛在日照举行。烟台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李卫东、周冰两位老师,凭借对实训课程的精准定位与创新设计,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分别获一等奖,其中,李卫东获...

湖南祁阳警方:在砖厂找到6名疑似智障人员

央视网消息:据祁阳市公安局9月9日通报:9月8日21时许,群众报警称,祁阳市三口塘镇鸿鑫砖厂涉嫌存在利用智障人员非法务工情况,祁阳市公安局迅速出警处置,现场找到6名疑似智障人员,依法对工厂相关人员进行了控制。目前案件正在...

习近平会见葡萄牙总理蒙特内格罗

  9月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葡萄牙总理蒙特内格罗。  9月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葡萄牙总理蒙特内格罗。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葡萄牙都是历史底蕴深厚的国家,两国人民都拥有开放包...

2024
09/10
08:32
浏览量: 266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当古诗遇见国画:《我爱读古诗——小学经典古诗文(名家领读版)》新书发布暨美育体验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幕

当古诗遇见国画:《我爱读古诗——小学经典古诗文(名家领读版)》新书发布暨美育体验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幕

百米长卷颂朝阳 赞红山诗词辽宁朝阳市书画展盛大展出

百米长卷颂朝阳 赞红山诗词辽宁朝阳市书画展盛大展出

以非遗探访峡江文脉  促聚焦发展荆楚文化

以非遗探访峡江文脉 促聚焦发展荆楚文化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