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文化·旅游 > 万荣薛瑄故里:真儒贤哲的文化原乡

万荣薛瑄故里:真儒贤哲的文化原乡

来源:每日新闻网 | 时间:2025-01-14 16:00:06 | 点击:13188

案1111111111.png

▲薛瑄纪念馆

每日新闻网讯(南 俊)山西历史上有三位大儒从祀孔庙,而万荣就有两人,即王通和薛瑄。万荣,堪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脉绵延,代代相传。走进薛瑄故里——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伫立聚秀山上,抬头眺望,孤山巍巍,韶光淑气,良田万顷,春华秋实,令人心游万仞,思接千古。

清代学者范彪西作联赞薛瑄曰:“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乃堪从孔孟;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毓灵应不愧唐虞。”意思是薛瑄在明代建立河东学派,远在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具有开创之功;薛瑄的学说创立于卜子夏、司马迁、王通之后,可谓集大成者,无愧于尧舜。由此可见,薛瑄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案222222222.png

▲薛夫子家庙

一代廉吏 千秋真儒

那天,和朋友一行六人,怀着崇敬的心情,驱车来到平原村。刚进村口,一座高高耸立的石碑特别引人注目,碑面上刻写“真儒里”三字。后来查资料得知,“真儒里”系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山西提督学校按察副使陈棐所题,河津知县所立。1987年,平原村将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董其武题字“薛文清公故里”置于碑额,建成此碑楼。

走进村里,巷道里的墙头小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们,墙头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内容大都涉及清廉、节俭、重教、育人等,时时处处警示教育着平原村的村民和子孙后代。让人不由感叹,平原村真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人文传承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在薛瑄广场,我们遇到了薛瑄第十九代孙、万荣薛氏研究会副会长薛吉生,他带领我们首先参观了薛瑄纪念馆。

薛吉生老先生虽80岁高龄,但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思维敏捷。他根据纪念馆中图片展示的内容、大量的资料信息,向我们详细描述了薛瑄执法公正、铁面无私、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感人事迹;阐述了薛瑄的廉政思想、理学思想、教育思想、家风家教;介绍了薛瑄故里的人文古迹、风景名胜、民俗风情;树立了薛瑄忠国爱民、廉洁奉公、光明俊伟、泽被后世的千秋风范。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八月初十,卒于天顺八年(1464)六月十五日,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亦是一位秉公执法、光明俊伟的名臣清官。他一生为官清廉,施政精简,操存廉慎,履行端方,忠国爱民,刚正不阿,蔑视权贵,为民请命,时称“铁汉公”,有“南京好官”“河东大布衣”“真儒”“薛河东”等美誉。

薛瑄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继承修正“程朱理学”,提出“理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的观点,是唯心主义到客观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因而成为明清以来世所公认的鸿哲巨儒、理学大师。

薛瑄一生有20多年从事教育事业,反对空谈,注重躬行实践,提出了“学贵践履”“知行统一”“以行验知”等观点,坚持“致知而力行、居敬以穷理、由经以求道”的教育方针。他开创和缔造了“河东学派”,由于其致力于开课授业,桃李遍天下,此后河东文脉鼎盛,科第连甲。

薛瑄一生广识博览,治学醇正,著述宏富,思致高妙,诗风高古。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评说:“明代醇儒,瑄为第一。而其文章雅正,具有典型,绝不以俚语破格……”其思想品德和治学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清廉律己 名垂青史

宣德三年(1428),薛瑄奉旨入朝,被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监沅州银场。那里是朝廷生产银子铸造货币的地方,官员们都视其为“肥差”。薛瑄自知肩上担子的分量,故而一上任便在州府门前挂出了警示牌:有雪松还劲,无鱼水自清,‍‍沅州银似海,岂敢忘清贫!表明防腐拒贪,立言践行。在沅州三年间,他走访民情,整治贪官污吏,废除了许多弊政,为民减赋,深受沅州人民的拥戴!

还有一个故事,小中见大,令人感动。薛瑄任满,将要返京。州府内的一些官员和银场职员,为表达敬重和感恩,悄悄地把薛瑄坐骑上的铁马镫换成了银马镫。薛瑄发现后,便让随从把银马镫用布包起来,执意换回。随从到府上见那对铁马镫被装在贵重的盒子里,摆置在府衙廊下留作纪念,教育警示地方官员。可按照薛瑄吩咐,一定要换回来马镫,于是当面打开布包一看,银马镫中夹着一张纸条,上写:为官清如湘江淡,报国心似烈日浓,‍莫言白笔南征久,赢得归囊一物空。大家顿时醒悟,薛瑄留下的这首诗,就是在沅州最好的纪念。

正统六年(1441),薛瑄就任大理寺少卿,参与刑狱案件审理。其中一案,涉及王振的侄儿王山,当时宦官专权,满朝文武讨好王振,唯独薛瑄不肯趋炎附势,因此触怒王振,被下大狱,判以死刑。薛瑄在狱中神情自若,手捧《周易》专心致志地诵读,通政使李锡见他临危不惧,由衷地赞叹:“真铁汉也!”

临刑前,王振身边的一个老仆人偷偷哭泣,王振问他何故,老仆说:“闻薛夫子将刑,故泣耳。”王振由此得知,薛瑄是位大得人心的正人君子,担心处死他引起民愤。刚好朝中老臣上书,要求对薛瑄减刑,王振便顺水推舟,将薛瑄免罪释放,革职归里。正是:不惧权奸险,力平百姓冤。铮铮傲铁汉,死生何憾然!

薛瑄纪念馆不仅采用剪纸、香烫画、木版画、皮影戏等传统方式宣传薛瑄的廉政思想,还增加180度纱幕投影、360度全息投影等现代元素,动态化还原薛瑄的生平事迹,让整个纪念馆充满了新活力。

拜谒家庙 洗礼性灵

走出薛瑄纪念馆,右拐步行50米左右,便是薛夫子家庙,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家庙始建于公元1600年,红墙青瓦,木质顶梁,历经400余年略显沧桑。正殿上方正中是明代天启年间薛瑄的石刻像,线条精细,眉目逼真。殿中薛瑄塑像拱持笏板,炯目有神,仪容庄严。

在正殿神龛两旁,有两副楹联弥足珍贵。一副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所题:“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辩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另一副是清代后学范部鼎所题:“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乃堪从孔孟;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毓灵应不愧唐虞。”

薛老先生释义:“如果明白复性的重要性,全天下的人,无论士农工商还是释道之徒,都应当拜谒薛瑄;如果没有读过薛瑄的理学著作《读书录》《读书续录》,即使连中三元,也不能算是读书人。”可见薛瑄复性学说的重要性。

这两副联,一方面对薛瑄理学贡献及思想地位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另一方面,着重阐明了薛瑄的复性学说,就是教人们要修身律己,笃实践履,持之以恒。

薛瑄家庙已成为世人心神向往之地,十多年间,拜谒者不断。薛老先生介绍,在他接待的人员中,有百十里外骑自行车或徒步拜访的乡民,有专程慕名而来的崇拜者,有资深的研究专家学者,还有专习古代思想史的大学生。其中有一位在中国留学的比利时研究生,其背上刺青着“性天通”三个字,表示对薛瑄理学的至高崇拜,令人感慨。特别是近年来,各地机关团体及新闻媒体纷纷前来调研报道,接受廉政教育,盛况空前。

家庙东西厢房陈列着薛瑄史迹功德、从政名言、经典作品,以及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等图文,展示了薛瑄的高风亮节和卓越贡献。其中的“治国三要、廉政三境、为政三规、执法四要、修身六条、为官七要”,让人对“真儒里”肃然起敬。

故居终老 直性通天

走出薛夫子家庙,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我们来到坐落在村东头的薛瑄故居,是薛瑄的世居之所。几百年来,在全体村民和薛氏后裔的保护下,故居基本保持原貌,在门边一棵大槐树的映衬下,红墙青瓦,古朴典雅,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

院落不大,和普通旧式民宅一样,古朴简约。迈上三级石阶,窄小的门楼上悬挂一块木匾,刻有“文清公故居”五个大字,院内新植的四株松柏,挺拔向上,枝繁叶茂。迎面三间西房,进深也只近丈,墙上挂着薛瑄的手书对联:“有脚春从心境展,无根花向胆瓶开”。桌上供奉着薛氏始祖奚仲的牌位。南墙上镶有《示儿》诗,墙角有一书柜,柜前塑有薛瑄教子像,北面窗前有一土炕,无其他陈设,甚是古朴简陋,给人以寒素之感。

当年,薛瑄就在这个家里为父母守孝,丁忧期满,朝廷宣旨催其赴京授职,已近不惑之年的他,从此迈出家门,踏入仕途。在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他始终秉持如故居门庭那样的俭朴真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终成一代廉吏,千秋真儒。

薛瑄先后在这里生活了近20年。公元1464年,76岁的薛瑄自知大限已到,勉力正襟端坐,提笔写下“土床羊褥纸屏风,睡觉东窗日影红。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惟觉性天通”的诗句,“通”字最后一笔未写完,就溘然长逝。

明代真儒里,河东布衣堂。几百年来,历经岁月的沧桑,风雨的洗礼,更显得那么矫健和荣光。这就是铸就薛瑄品德和灵魂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正是:文清故居一小院,安守清贫出圣贤。身居陋室怀天下,明心见性颂清廉。

薛瑄毕生精勤俭朴,乐守清贫,不为世俗缠身,常以修身明志为要,特别是对居住条件不求奢华,认为“治居室当有序而知足,不可以欲速尽美累其心”。他不论在何地都保持着清廉作风,过着清贫的生活,尽管遇到很多困难,出现过“屋漏更遭连夜雨”的困境,但都动摇不了他恬淡寡欲、安贫乐道、精进学养、天地为心的人生志节和精神追求,令人敬佩。

鸿哲巨儒如星光灿烂,此次平原村所见所闻,让笔者深受感动和鼓舞,薛瑄的自廉、自省、自警、自励,将不断激励着后人传承德孝廉,弘扬真善美,将美好永存,将忠诚铭刻。 

编辑:王铭  审核:同期声


【作者:南 俊】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全环境立德树人】全国中小学生美育教育联盟烟台工作委员会在烟台高新区成立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刘丽宁)五月的烟台,海风送爽,美育之花绚烂绽放。5月16日上午,“全国中小学生美育教育联盟烟台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在烟台高新区益文小学隆重举行。教育主管部门代表、联盟机构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及...

茶席雅聚 共品清欢——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滨河社区开展银龄大学茶艺课程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孙莹)茶,是中华文化的千年瑰宝,承载着礼仪、养生与哲思。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滨河社区银龄大学开展了“茶席雅聚,共品清欢”茶艺课程,吸引了众多老年朋友参与。大家在袅袅茶香中,以茶会友,品味...

一个人的缺考 一座城的温度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刘丹)5月18日上午,姜昭鹏走进只有他一个人的高考考场,顺利完成补考。出考场后,他说自己考得还可以,“这次考试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分数,而是我带着更多人的期待进入了考场。我会将这份爱护继续传承下...

与风沙赛跑,抢救千年土遗址

2025年3月,崔凯团队成员在陕西定边砖井堡调查风雪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受访者供图风有形状。在西北荒原上,土遗址受狂风、沙尘暴无数次撞击,风沙合谋把它们悄然蚕食出底部空腔,最后失去支撑,便轰然倾塌成历史的残章;在东部海隅,...

AI赋能传统节日文化,"中华节令精灵"亮相文博会_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在线记者 赵晓阳)5月22日,第21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在充满科技感的13号馆深圳主展馆与9号馆福田数字创意馆内,由深圳市华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上海绒...

在山东大汶口探寻文明曙光

    这是5月20日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拍摄的刻花陶罐。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路大汶河两岸,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  近年来,当地对遗址周边350万平方米区域开展勘探,新发现6.9万和3.2万平方米遗址各一...

古都洛阳引八方游客

4月10日,游客在龙门石窟游玩。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古都洛阳的独特魅力。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4月25日,游客在应天门遗址博物...

提升讲解素养 让文物故事“声”入人心

【专家学思】博物馆讲解是一种在博物馆环境下发生的教育性活动,是博物馆展陈信息拥有者向信息匮乏并渴望获得信息的观众的传达信息的过程。原则上讲,只要拥有博物馆展陈信息,并且具备语言传播能力,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讲解制度不仅...

北京:古籍修复“绽放”在青春指尖_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杨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近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名大学生走进中国书店,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的魅力...

国宝回家 完璧有时(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上图:《攻守占》残片。国家文物局供图下图:5月18日,装有子弹库帛书的文物包装箱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启。本报记者 朱笑熺摄核心阅读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

2025
01/14
16:00
南 俊
浏览量: 1318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剑阁县鼓楼幼儿园举行2023年秋季 开学典礼

剑阁县鼓楼幼儿园举行2023年秋季 开学典礼

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 湖南省衡南四中举行校友助教助学暨建校60周年庆典

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 湖南省衡南四中举行校友助教助学暨建校60周年庆典

中国孔子鸟化石震惊世界

中国孔子鸟化石震惊世界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