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崔凯团队成员在陕西定边砖井堡调查风雪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受访者供图
风有形状。
在西北荒原上,土遗址受狂风、沙尘暴无数次撞击,风沙合谋把它们悄然蚕食出底部空腔,最后失去支撑,便轰然倾塌成历史的残章;在东部海隅,咸涩的海风在夯土表面覆盖一层结晶,日日剜割着土体的筋骨,致其一寸寸坍缩。
我国土遗址数量巨大。据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崔凯指导的团队统计,2019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167处古遗址中有160处为土质遗址;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超过190处为土遗址。该团队介绍,这只是统计为国保单位的土遗址数量,实际的数量远不止于此;同时,土遗址正以一定速度消失。
在崔凯指导下,团队依托兰州理工大学红柳创客梦工厂的培育平台,组建了跨学科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的“土遗址典型病害科学防治”技术项目,针对土遗址表层风化病害二元特殊结构,研发干涉加固方法与配套装置。近日,该项目与来自全国101所高校的118个创新项目,一起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
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崔凯介绍,风只是摧残土遗址的外力之一,由于建造工艺的局限及长期受到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影响,现存的土遗址面临片状剥离、裂隙、坍塌、掏蚀等危及稳定性的病害。其中,片状剥离分布面积可达土遗址表面积80%以上,破坏时整块脱落,裸露的新鲜土体又逐渐形成新的风化层,如此循环,直至消失殆尽。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重视对土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针对土遗址表层风化的问题,业内先后提出喷渗、滴渗两种手段。使用喷壶向风化层表面喷洒加固浆液,但加固深度不足5厘米,表层与遗址本体不兼容,形成“两张皮”,再次脱落;使用软管深入遗址内部滴加加固浆液,但效率低,渗透半径不均匀,加固过程长达48小时。旧有的手段远远达不到加固要求。
在前人的基础上,崔凯团队首创提出了电渗注浆加固技术方法,基本原理是用电力带动加固液在土体内渗透,将电极和注浆管平行布置在遗址表面病害发育区,像医生控制输液速度一样,精准调节药液渗透的深度和范围,将注浆时间缩短为8小时,之后使用冲击回压装置对电渗后的遗址进行加固。
团队的研究成果,需要走出实验室到自然环境现场,经过现实的检验观察,才能最终证明其有效性。于是,崔凯团队一开始在人们居住的土墙上做实验,后来与急需防风化的地方文物局联系,申报项目并进入国家文物局审批,进行小体量示范。例如,团队获得陕西文物局的批准,在干旱区域的榆林地区、湿润区域的陕南地区的明长城遗址,进行各一平方米的加固示范。
团队还先后奔赴宁夏银川磨石口长城,四川的三星堆古城遗址西侧城墙,浙江的良渚遗址,甘肃的大地湾遗址、嘉峪关城楼、乌鞘岭长城等地进行加固示范。一平方米的示范只是团队成功的一小步,未来需要确保加固材料耐久性、工艺兼容性及遗址本体安全性等均达标后,方可进入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的技术推广目录。
奔赴历史的现场
到现场去,是土遗址保护领域最基本的要求。
20多年来,崔凯从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到土木学院教授,从跟随前辈到带领自己的学生团队,在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西藏多地的百余处遗址现场留下了足迹。
在遗址现场进行技术示范之前,团队需要多次前往遗址现场勘查、取样。目前可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再现土遗址表面的起伏程度;通过轻微的解剖面进行少量取样,测试物质组成和盐分含量。崔凯表示,团队严格遵守文物法,在可行范围内寻找机会到土遗址现场。
他坦言,有些学生一开始比较抵抗到土遗址现场的工作,“有些土木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是建造大楼和大桥的人”。崔凯对此也表示理解,因为自己也曾经认为土遗址没有意义,“修建破土堆,我才不去”。
后来,崔凯在老师的引领下,才慢慢对文物保护萌生出了使命感,“我在文物里发现了趣味,还想知道为什么祖先能建造得这么结实,这么长久”。他举例,西汉时期至今2000多年,汉长城在敦煌沙漠戈壁的恶劣环境下,依然屹立在那里。“从工科建筑材料角度看,耐久性非常好。我们祖先的建筑思想中蕴含的科学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一张饼、一袋榨菜、一个水壶,这是崔凯从前跟随老师在野外勘查时带的口粮,“现在年轻人可以吃火腿肠、喝矿泉水,条件比我们好一点”。有的土遗址距离固定居民点虽然不远,但上山下沟,来回需要一天时间。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团队会露宿,昼夜不停地观测数据。
硕士生代佳骏从本科期间开始跟随崔凯团队,去过陕西定边县砖井堡、陕西吴起长城镇秦长城城墙遗址段落、宁夏银川磨石口长城等遗址现场。站在吴起长城镇的长城遗址面前,他感到身处文化历史的长河之中,走兵运粮仿佛在眼前发生,“中华血脉不断被唤醒,这可能就是我们保护土遗址的意义,把它们保留下来,让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华夏历史的魅力”。
文物保护迎来最好的时代
20多年来,崔凯感受到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向往和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以前我们去山西一些地方,老百姓把长城上的砖搬回家盖猪圈和房子。现在全民保护意识提升了,不会随意破坏文物。”
近些年,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文物也愈发吸引游客的目光。崔凯认为,大众对土遗址等文物的向往和重视,使他们所从事的保护工作发挥出更大价值。但他也表示,一些中小型的文物点没有设立相应的游客管理机制,对文物仍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年轻人保护文化遗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事情要去做”。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崔凯团队有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河南大学的指导老师,还有经管、文化遗产和生物学等其他专业的学生。
崔凯特别想说,文科在文物保护中能发挥很大作用,包括阐释文化遗产的价值,展示历史的变迁,“例如历史上王朝衰败的原因是什么?衰败后这些遗产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是我们在工科领域不清楚的问题”;文科可以从古文献中明确其初始建造方法,详细还原文物的建造过程,将其转化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纳 记者 蒋肖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23日 08版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