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文化·旅游 > 端午节北京市属公园迎客31.34万人次

端午节北京市属公园迎客31.34万人次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6-24 07:17:10 | 点击:4143

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发布:6月22日,北京市属公园共接待游客31.34万人次。其中,颐和园8.35万人、天坛公园6.52万人、北京动物园3.99万人位列前三。端午假期首日,市属公园“和满京城 奋进九州”端午节文化活动迎来大批游客市民。市公园管理中心围绕怀古思贤、奋发进取、人与自然等主题,在各公园推出包粽子、佩香囊、编五彩绳、做五毒饼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市民感受节日氛围,重温传统民俗,同时感受浓浓的园林节日文化。

陶然亭公园端午活动花样多

做香囊、挂艾草、体验五毒饼制作、听民俗老师讲端午习俗……端午节,陶然亭公园里好热闹。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陶然亭公园。一进东门,便可看到特别为广大市民游客打造的一处沉浸式端午民俗小景。传统农家小院温馨、古朴,房檐下悬挂艾草、蒲扇、粽子等端午装饰,门前摆放了雄黄酒坛、糯米袋,细节满满,生动有趣。

“大家是不是觉得端午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东门的民俗小景前,公园邀请的民俗老师、非遗手工艺传承人高巍的一个提问引来大家关注。高巍解释,“早年其实没有安康的说法,不说快乐,其实是对个人主动性发挥的一种淡化。因为端午主要是辟邪纳吉,除了古代饮雄黄酒、挂艾草等方法,现如今还有许多别的战胜困难的方法,当我们克服了困难,身心就愉悦了,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就是快乐的。”

另一旁,孩子们正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学习制作端午香囊。穿针、引线、缝针、装中草药,孩子们学得快、手也巧,很快一只只不同形状、寓意吉祥安康的小香囊就做好了。

玉渊潭公园“旱地龙舟”嗨起来

“赛”龙舟、粽飘香、做香囊、学科普、品习俗……玉渊潭公园科普小广场内“粽叶飘香迎端午 科普互动送安康”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昨天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参与。

别开生面的旱地“划龙舟”比赛吸引了现场诸多小朋友,大家争先恐后地体验这一活动。参赛小朋友4人一组,在充气龙舟上进行“旱地龙舟”竞速比赛,不仅要比拼速度还要控制好方向以尽快到达终点。比赛现场,家长和游客们纷纷喊号助威,伴随“一二、一二”的口号声,小选手们用脚控制龙舟的行进方向,按口号节奏“划船”,促使“龙舟”前进。

在亲子包粽子互动现场,公园工作人员首先为现场的小朋友们讲解了包粽子的技巧,随后,大家以家庭为单位开始全家齐上阵,尽情享受包粽子的乐趣。爸爸负责选粽叶,妈妈负责将粽叶弯成漏斗的样子,小朋友们负责装入馅料,用线缠好绑紧,一个个饱鼓鼓的粽子便出炉了。

圆明园“九州竞渡”

锣鼓喧天,浪花飞溅!昨天上午,“九州竞渡”龙舟展演在圆明园九州景区的后湖拉开帷幕。

在龙舟展演开始之前,身穿不同民族服饰的独竹漂表演者进行了精彩的水上表演,只见表演者们脚踩一根竹竿,漂行水上如履平地,引来游客阵阵惊叹。随后,现场嘉宾共同为龙舟点睛。

点睛仪式结束后,“九州竞渡”龙舟展演正式开启。九条参演龙舟包括九州清晏号、镂月开云号、天然图画号、碧桐书院号、慈云普护号、上下天光号、杏花春馆号、坦坦荡荡号、茹古涵今号,都以圆明园九州各岛命名,寓意华夏九州、民族团结。

随着号令响起,各支龙舟队伍迅速划动起桨,在湖面上留下一道道波浪。龙舟队伍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队员们用尽全力,争分夺秒地奋力划桨,灵活地调整船身的方向。激起的浪花喷溅在空中,奋进的鼓声与队员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壮观的画面。

世园公园龙舟赛开桨

夏意正浓,端午已至。昨天,第十五届北京端午文化节在北京世园公园精彩开幕,公园北侧、妫河水域上,龙舟赛精彩角逐,为游客奉上一场充满“速度与激情”的端午文化盛宴。

上午9点30分,开幕式在开场鼓舞《鼓乐龙腾》中拉开序幕。来自北京延庆区、河北张家口市、内蒙古兴和县、河南内乡县、山西大同市、台湾高雄市等地的代表带来各自的家乡水,共同参加了寓意文化交融、情感与共的融水仪式。情景诗《橘颂》朗诵、龙舟“披红点睛”仪式、歌曲串烧等节目接连上演,精彩纷呈。

作为本届端午文化节的重头戏,2023年“北京世园公园杯”延庆区端午群众龙舟大赛在世园公园北侧上演。战鼓齐擂,一声令下,16支队伍如离弦的箭,小伙子们喊着号子,竞渡争勇,两岸市民游客呐喊加油声此起彼伏。此次世园公园龙舟赛将持续两天。

(责编:彭晓玲、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客户端下载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与风沙赛跑,抢救千年土遗址

2025年3月,崔凯团队成员在陕西定边砖井堡调查风雪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受访者供图风有形状。在西北荒原上,土遗址受狂风、沙尘暴无数次撞击,风沙合谋把它们悄然蚕食出底部空腔,最后失去支撑,便轰然倾塌成历史的残章;在东部海隅,...

AI赋能传统节日文化,"中华节令精灵"亮相文博会_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在线记者 赵晓阳)5月22日,第21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在充满科技感的13号馆深圳主展馆与9号馆福田数字创意馆内,由深圳市华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上海绒...

在山东大汶口探寻文明曙光

    这是5月20日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拍摄的刻花陶罐。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路大汶河两岸,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  近年来,当地对遗址周边350万平方米区域开展勘探,新发现6.9万和3.2万平方米遗址各一...

古都洛阳引八方游客

4月10日,游客在龙门石窟游玩。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古都洛阳的独特魅力。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4月25日,游客在应天门遗址博物...

提升讲解素养 让文物故事“声”入人心

【专家学思】博物馆讲解是一种在博物馆环境下发生的教育性活动,是博物馆展陈信息拥有者向信息匮乏并渴望获得信息的观众的传达信息的过程。原则上讲,只要拥有博物馆展陈信息,并且具备语言传播能力,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讲解制度不仅...

北京:古籍修复“绽放”在青春指尖_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杨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近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名大学生走进中国书店,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的魅力...

国宝回家 完璧有时(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上图:《攻守占》残片。国家文物局供图下图:5月18日,装有子弹库帛书的文物包装箱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启。本报记者 朱笑熺摄核心阅读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

山西万荣县: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进校园”科普宣传

每日新闻网讯:(韩玉洲)5月15日,万荣县防震减灾中心联合县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大队走进实验小学,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且意义非凡的防灾减灾知识科普活动,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安全课”。 县防震减灾中心的工作人员用通...

国家文物局:一年14.9亿人次打卡博物馆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沈杰群)今天,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国家文物局会上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全年全...

博物馆,为什么招年轻人爱?(文化中国行·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报道)

游客与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合影。杨焱斐摄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供图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南京博物院供图游客在三维特效技术显示屏上观看“小粉炉”细节。杨琴琴摄“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与其中的狸猫纹样。湖南博物院供图河南洛阳博物馆牵手...

2023
06/24
07:17
浏览量: 414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剑阁县鼓楼幼儿园举行2023年秋季 开学典礼

剑阁县鼓楼幼儿园举行2023年秋季 开学典礼

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 湖南省衡南四中举行校友助教助学暨建校60周年庆典

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 湖南省衡南四中举行校友助教助学暨建校60周年庆典

中国孔子鸟化石震惊世界

中国孔子鸟化石震惊世界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