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一些人对陕西户县并不了解,而对喜欢美酒的酒仙们来说,坐落在户县龙窝村的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陕西户县“龙窝酒作坊”和闻名遐迩的龙窝酒可谓如数家珍!
因为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以及古都西安所在的八百里秦川关中大地上,“东龙西凤”之美名和酒香馥郁的龙窝酒,可谓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家喻户晓。
龙窝酒的美名由来,迄今算来最近时间也快有百年历史了。据记载,1936年“双十二”事变,杨虎城将军曾用龙窝美酒宴请中共代表周恩来副主席,周副主席饮后赞不绝口,龙窝酒也在中国近代白酒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1976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为龙窝酒题词:画乡酒香。
龙窝酒早期在户县、周至、兴平一带颇有名声。至民国时期,龙窝酒名扬关中,民间有“东龙西凤”之誉,即东边有龙窝美酒,西边有西凤美酒。
史载,龙窝酒创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民国时期,龙窝酒已名扬关中,民间素有“东龙西凤”之美誉。多年来,龙窝酒始终秉承传统,以手工酿酒为正宗,师徒传承,形成了一套与关中气候密切相应的手工酿酒技术。其技艺主要包括制曲和制酒两部分内容。龙窝酒的酿制用曲为中温曲,采用关中地区优质小麦、大麦、碗豆为原料,其工艺包括制坯、培曲、揭房和翻曲等,在这些过程中都有着对天时气候的精妙把握。龙窝酒的酿酒原料采用关中地区的优质高粱和玉米,以稻糠皮为辅料。工艺过程包括润糁、清蒸、加浆、摊凉、加曲、入窖、发酵及蒸馏等,其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独特的知识、经验和操作准则。
百余年来,龙窝酒作坊一直延续着祭拜龙王和酒神的传统,这种人文传统和其酿造技艺共同构成了古代酿酒文化最为完整的历史面貌,使它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大凡美酒佳酿,肯定离不开水质、原料、工艺等重要元素。
首先,从水源特征看:龙窝酒所具有的独特品质得益于酒厂内那口龙窝古井的纯净水质。龙窝古井水质清澈,甘甜可口,矿物含量丰富。俗话说,水是酒体的血脉,龙窝井水是保证龙窝酒优良品质的重要因素;
其次,从原料特征看:龙窝酒的酿造用粮选用关中平原当地的高梁、玉米、大麦、小麦、豌豆等为酿酒用料。关中地区粮食作物日照时间长,水土肥沃,粮食颗粒饱满,淀粉含量大,是酿酒用粮的优选基地;
再次,从工艺特征看:龙窝酒从制曲到酿造贮存工序繁多大都用手工完成。龙窝酒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工艺技术全靠师徒传承,虽然工艺流程以学就会,但关键环节的操作要靠长期的实践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加工酿造工艺千变万化,实践经验非常重要,由此可见,龙窝酒的酿造工艺确属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然,净爽香美的老酒也离不开岁月的陈酿和科学的储存。龙窝老酒,久藏生香。清香醇厚,甘冽爽口的龙窝美酒,也与其具有的龙窝酒海——最地道的储酒方式不无关系。
据西安龙窝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明理先生介绍,龙窝酒至今还保留着用大酒海储存方式,现存的54个大酒海是清代和民国龙窝酒作坊遗址。酒海为直径两米至两米五,高三米的柱形容器,一般可存储3~5吨酒。其原料选择、制作工艺于当今技术来讲仍繁复异常。它是采用生长在秦岭北麓野生藤条,在水分尚未消失殆尽前将其编制外框,再用麻纸、猪血、鸡蛋清、糯米汁、生石灰等原料加工裱糊而成。在酒海的制作过程中,所有工序必须按部就班地予以完成,并要求所有裱糊和涂封必须做到密实无隙,由此才能保证酒海的储酒功能。因此,每一个酒海的制作完成,都要历经半年的繁复精工细琢,而容量稍大或者更大的“酒海”则需要一至二年的时间。
遇酒而香、遇水则漏。龙窝酒海最神奇之处在于“会呼吸”。酒海中储藏的酒通过“呼吸”与自然相合、与天地相通,完成了去陈除杂的过程,酒中各种酸、酯、醇等香味物质逐渐达到平衡,乙醇和水分子紧密结合,并溶入对人体十分有益的一些长链脂肪酸,进而使酒的口感更加绵甜爽口、回味悠长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龙窝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明理先生在注重保障龙窝酒名酒品质的同时,十分注重龙窝酒的文化建设,举办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挖掘、传承和彰显龙窝酒酿制技艺、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的文化活动,对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014年,龙窝酒作坊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成为“陕西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在中国酒业有关部门举办的行业创新品牌。功勋人物年度评选活动中,西安龙窝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明理先生荣获“壮丽70年推动中国酒业发展功勋人物”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