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23分36秒!“地表最强泡泡”在西工大诞生

23分36秒!“地表最强泡泡”在西工大诞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时间:2024-10-13 18:21:26 | 点击:343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潘子祺 钮荷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臧渡洋教授团队近日收到一件特别的快递,这是他们此前获得的一份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团队制备出的“地面上最长寿命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保持时间可达到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为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臧渡洋教授团队获得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气泡是熟悉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气泡独特的界面特性,使其在材料工程、流体物理、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气泡天生不稳定。自然界中常见的气泡,往往只能存在数秒且触之即破,这种生命周期短和稳定性差的特性,极大制约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气泡“增寿”成为流体物理和软物质等相关领域的一个研究“兴趣点”。

  受重力影响,普通气泡液膜上下的薄厚程度逐渐不均衡,使气泡在自然条件下只能短时间存留。通常,科研人员使用表面活性剂或微/纳米颗粒等作为稳定剂,以抑制重力引起的排液现象,从而延长气泡寿命。然而,化学稳定剂的加入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气泡的“污染”,这在特定生产条件下并不适用。

  为了探究不引入化学稳定剂而获得长寿命气泡的方法,研究学者曾在国际空间站直接利用微重力条件抑制排液,实现了纯水气泡的稳定和较长寿命。这样的方法,虽然可获得长寿命气泡,但成本极其昂贵,且不便于结合其他研究手段进行复杂实验设计。因此,能否在地面常重力条件下寻找一种不引入化学稳定剂的气泡稳定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臧渡洋教授课题组长期围绕软物质和复杂流体开展研究,特别关注软物质界面的物理、力学以及化学耦合问题。在西工大,导师魏炳波院士所建立和发展的声悬浮技术,为臧渡洋教授的气泡研究提供了创新指引。

  “超声既然能使液滴悬浮而不坠落,那能否使气泡液膜中的液体不往下流动(排液)呢?”抱着这样的想法,臧渡洋带着本科生展开了超声“吹泡泡”的兴趣实验。

  一次实验中,课题组同学偶然发现:声悬浮条件下,液滴可以转变为气泡,且声悬浮气泡存活时间显著优于常规气泡,甚至使用针头去穿刺仍能保持完整。

  

  声悬浮气泡被针头穿刺,仍能保持完整(实验实拍图)。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声悬浮气泡被针头穿刺,仍能保持完整(实验实拍图)。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声悬浮气泡被针头穿刺,仍能保持完整(实验实拍图)。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这一发现令课题组成员欣喜异常。“为什么在声场中,气泡能如此‘坚固’而长寿?”臧渡洋教授团队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索,并进一步揭示:声悬浮气泡的超稳定性,是由于气泡内外表面的声辐射力显著抑制重力排液导致的。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液滴》(Droplet)上,并被《自然》(Nature)报道。

  

  臧渡洋教授(中)和团队学生合影。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团队提出,在声悬浮条件下,利用声腔共振机制形成的声悬浮气泡,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在超声环境下存在超过15分钟。即使没有任何表面活性剂的稳定作用,纯水气泡也可以稳定7分钟以上,这比常规气泡的寿命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以上。

  此外,团队还通过实验证明,在声场的稳定作用下,气泡甚至能够在针刺等外部扰动下保持稳定。这种超稳定性,是由于驻波声场在悬浮气泡的内外表面都提供了独特的声辐射压力分布。这样的声辐射压分布,一方面平衡了液体重力,实现了稳定悬浮;另一方面对气泡膜提供了挤压作用,抵消了静水压力,从而抑制了其中的重力排液。声辐射压的分布还可通过改变声场强度来调节,从而得到不同形态的声悬浮气泡。

  以此成果为指引,课题组制备出了“地面上最长寿命气泡”并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达到23分36秒。

  这种无固体表面接触、无化学“污染”、超稳定的声悬浮气泡,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较大应用前景。下一步,臧渡洋教授课题组将继续围绕声悬浮气泡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气泡的表面特性及其动力学、热力学性质等,持续推动相关领域从“1”到“0”的反向科研攻关,为声悬浮气泡在材料工程、流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上海: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上海5月22日电(记者程思琪 董雪)记者从上海市政府22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上海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围绕创新关键环节补齐链条、优化...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烟台海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科技转化活动成功举办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刘美静)为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5月23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烟台海博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电池管理系统(BMS)联合研发项目组成立暨联合研发中心揭牌仪式...

科技部:推行“创新积分制” 精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画像”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介绍,将推进创新积分制的推广应用,来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型企业集聚。  邱勇介绍,创新积分制,是帮助金融机构来更加精准地识别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金融管理部门...

出差将满月 一起看神舟二十号乘组都干了啥

央视网消息:自4月25日进驻中国空间站以来,神舟二十号乘组三名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已在轨近一个月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这一个月来的工作成绩。进驻中国空间站伊始,神二十乘组首先是熟悉环境,与神十九乘组进行了“太空换班...

首个石墨萤石能耗限额标准发布

  原标题:首个石墨萤石能耗限额标准发布  科技日报讯 (记者滕继濮 实习记者夏天一 通讯员王晶)记者日前从中铝集团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获悉,强制性国家标准《石墨和萤石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近日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3B卫星

  5月20日19时5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3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都鑫鑫 摄)

烟台高新马山街道海博社区:竞技机器人点燃科技梦 赋能青少年成长

      每日新闻网讯(吕本政 李京蔚)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海博社区携手玄智科技,为社区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充满激情与创新的数智竞技机器人体验活动,成功点燃了孩子们的科技热情。 ...

多能级量子系统纠错首次实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美国耶鲁大学和谷歌量子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首次实现对多能级量子系统的纠错,使系统性能超过了当前最佳的未纠正方案,成功突破了“盈亏平衡点”。该成果为更高效的量子信息处理开辟了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5月19日15时38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附近海域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天启星座05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徐宝祥 摄)

天问二号探测器转入发射区

天问二号探测器转入发射区。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转运途中。  以上图片均为石一辰摄(新华社发)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 (喻思南、张未、李仪)国家航天局消息:5月18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按计划完成技...

2024
10/13
18:21
浏览量: 34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